具有季节性特点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或炎症反应的疾病
常表现为如皮肤肿胀、皮肤红斑等,严重者可有如昏厥、心动过速、休克等症状
在阻止患者继续接触过敏原的前提下,依据疾病原因开展抗过敏治疗和对症药物治疗
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部分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可有预后不佳的情况
定义
季节性皮肤过敏是指患者受仅在特定季节出现的过敏原刺激,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黏膜水肿等过敏反应的疾病。
季节性皮肤过敏是一类疾病的总称,通常依据造成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不同将其分为数种疾病,如季节性接触性皮炎、夏季皮炎、
虫咬皮炎、食源性皮肤过敏等。
分类
依据造成过敏症状的过敏原不同,可将季节性皮肤过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接触性过敏
过敏原直接作用于皮肤造成的过敏症状,常见的季节性接触式过敏原有温度和湿度变化、紫外线、花粉等。
吸入性过敏
过敏原通过呼吸的方式接触气道黏膜引起过敏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哮喘、黏膜水肿等呼吸道症状,有时也可表现为皮肤过敏症状,常见季节性致敏原有花粉、柳絮等。
食源性过敏
因食用特定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多数存在皮肤过敏的症状表现。由于食物具有在特定季节收获的特性,因此食源性过敏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发病情况
季节性皮肤过敏根据致病的过敏原不同,其发病情况可有以下差异:
季节性接触性皮炎
为花粉等因素造成的皮肤过敏疾病,高发于春季的3~5月和夏秋季的7~9月,人群患病率为14.38%(869/6043),女性多发,高发年龄在18~39岁年龄段,占43.27%(376/869)。
夏季皮炎
一种季节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于夏季(6~8月)发病,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见,高温闷热天气时可在人群中广泛发病,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北方地区。
虫咬皮炎
多发于昆虫活动旺盛的春夏季节,依据昆虫及寄生虫的地区分布不同可有明显的地域性发病差异。
其他
特应性皮炎、季节性食物过敏等疾病,不同致敏原和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情况差异较大,故在此不分类作具体描述。
致病原因
花粉
通过空气传播的花粉是常见的季节性皮肤致敏原,当患者体内具有特定的抗体时,皮肤接触花粉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根据患者体内特应性抗体种类的不同,多种植物的花粉均可引发皮肤过敏,目前我国主要致敏花粉植物有松科、蒿属、杨属、禾本科、柳属、柏属、藜科、葎草属、苋科、悬铃木属等,主要发生在春、夏、秋等植物开花季节。
温度及湿度变化
特定季节中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也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症状,如夏季的炎热、干燥气候环境可能会诱发湿疹,寒冷性气候可能会诱发冷
接触性荨麻疹,高温天气引发夏季皮炎。
紫外线
夏季环境中阳光照射较为强烈,光照中的紫外线可以诱发
日光性荨麻疹、
多形性日光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虫类接触或叮咬
春夏季节中各类昆虫活动较为频繁,如被螨虫、蚊、蠓、跳蚤、蜱虫等叮咬或被蜂蜇伤,在受伤部位常可发生皮肤过敏反应。此外粉螨或尘螨的排泄物或尸体碎屑也可能作为致敏原引发皮肤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
食物也是引发皮肤过敏的重要因素,部分食物只能在特定季节内收获食用的特性造成了食源性过敏呈季节性发作的特性,如水果中的芒果、桃、菠萝。
易患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了人体内携带的特应性的抗体种类,从而确定了人体会对哪些致敏原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当亲属或家族中有患季节性皮肤过敏或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情况时,其本人患季节性皮肤过敏的风险较高。
其他过敏性疾病
当患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时,患者体内存在的特应性抗体导致其患季节性皮肤过敏的风险更高。
室外环境
多数可引发皮肤过敏反应的致敏原存在于户外环境中,如温度、紫外线、昆虫叮咬、花粉等,特定季节中皮肤长期暴露于室外自然环境中可增加患季节性皮肤过敏的概率。
职业因素
部分职业中接触特定过敏原的几率较多,发生皮肤过敏反应的几率也会相对增加,如果农业或林业工作者接触植物性过敏原的概率较一般人群增加,蜂农受蜂蜇伤产生皮肤过敏的概率较一般人群增加等。
儿童由于其自身皮肤较为柔嫩,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外界过敏原刺激而发生过敏反应。
发病机制
过敏体质人群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出现的异常免疫应答,过敏反应根据其机制不同可分为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性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和Ⅳ型(迟发型)四种类型,皮肤过敏多为于Ⅰ型过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过敏反应。
当过敏原接触皮肤或是进入过敏者的体内后,能够产生特异性的
免疫球蛋白E(IgE),IgE可与肥大细胞及
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内释放出大量活性物质如
组胺、白三烯等。
组胺、白三烯等物质能够导致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产生红斑、水肿、
丘疹、
鳞屑、皮肤瘙痒一系列的皮肤过敏症状。
主要症状
季节性皮肤过敏症状主要为瘙痒和皮肤损害,因致敏原和疾病类型不同可有较大差异,以下列举部分季节性皮肤过敏疾病的临床表现。
多形性日光疹
是一种特发性、反复发作的、以多形皮损为特征的常见光敏性皮肤病,通常与日光诱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常发病于春夏季节,患者通常在日晒1小时内自觉瘙痒,数日后出现
丘疹、丘疱疹,水肿性红斑或斑块样皮损。
患者通常自觉瘙痒显著,一般全身症状轻微,病程长短不一且易复发。
虫咬皮炎
皮损处可有明显的叮咬痕迹,皮肤损害可表现为水肿性风团样丘疹、丘疱疹、水肿性红斑、水疱等多种形态,伴有瘙痒和疼痛感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的过敏反应。
季节性接触性皮炎
由花粉等引起的接触性过敏反应,临床表现颜面、颈部轻度红斑,水肿,伴有米粒大红色水肿性小丘疹,后期可有糠秕样
鳞屑,伴有瘙痒感,每年特定季节中可反复发生,季节结束后自行消退。
湿疹
临床表现主要为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瘙痒明显,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引发的症状通常为全身性症状,其中的皮肤过敏症状常表现为全身
皮肤红斑、瘙痒等。
冷接触性荨麻疹
高发于冬春寒冷季节,通常为皮肤接触冷风或冷物后发病,皮肤症状通常为暴露部位产生风团和水肿。
夏季皮炎
是由于夏季高温引起的一种季节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见。皮损初起为大片红斑、上有丘疹、丘疱疹。自觉剧痒,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
皮肤肥厚及
色素沉着,无糜烂、渗出。天气凉爽后皮损可很快消退。
其他症状
呼吸道过敏症状
部分致敏原如花粉、空气污染。
食源性过敏症状
食物导致的过敏除皮肤症状外还可有口腔黏膜刺痛、咽喉肿胀等症状。
并发症
食源性及虫咬性致敏原造成的季节性皮肤过敏有几率引起较为严重的全身型过敏反应,此时患者可表现为血压降低、全身性皮疹、恶心呕吐、脉搏减弱、心动过速等急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时就诊科室首选皮肤科,患者为儿童时也可选择儿科。
急诊科
当出现呼吸困难时,建议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当每年的特定季节反复出现皮肤病症状或瘙痒等不适感时,可到医院皮肤科就诊确定是否为季节性皮肤过敏疾病。
当患者出现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时应尽快到医院急诊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患者是什么时间开始出现皮肤损害症状的?
除皮肤损害外,是否有瘙痒、疼痛或其他感觉?
症状发生是否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
症状发生前后是否具有接触某些物质的共同情况?
症状是否在某个区域或某个特定时期会加重或减轻?
病史清单
患者以往是否有发生过类似的皮肤过敏症状?发生的时间都是什么时候?
患者是否患有哮喘等其他过敏性疾病?
亲属或家族中是否有患类似皮肤过敏或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情况?
近期是否有患各类感染疾病或寄生虫病的病史?
患者之前是否就此症状进行过治疗?都采用过哪些治疗方式?
患者是否从事过能够接触易致敏物质的工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体格基础检查结果
过敏原检查结果(皮肤斑贴实验、皮肤点刺实验、皮内实验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白三烯药物:孟鲁司特等
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其他药物:包括患者近期服用的任何其他类别的药物使用情况,如治疗其他疾病需服用的西药、中药、维生素、其他补剂等
诊断依据
病史
亲属或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应怀疑皮肤过敏的可能性。
患者自述病情发作与某因素高度相关,应怀疑是过敏症状的可能性
患者有病情反复发作、发病及持续时间符合季节性规律的病史,应考虑季节性因素引起的皮肤过敏的情况。
临床表现
季节性因素造成的湿疹、
虫咬皮炎等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分点,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相应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其他季节性皮肤过敏疾病的皮肤损害较为多样,通常其临床表现仅作为参考,需通过进一步的皮肤实验和其他辅助检查来确定过敏原和具体的疾病种类。
常规检查
主要包含基础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
心电图等。
常规检查的目的是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皮肤损害,为医师诊断提供更多参考。
皮肤实验检查
用于确定或排除过敏性疾病的致敏物的实验,目前临床常用的
变应原检测为
斑贴试验、点刺试验、
皮内试验。
斑贴试验
根据受试过敏原的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以适当的方法将其贴于皮肤,一定时间后观察是否对其产生
变态反应。阳性反应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但应排除原发性刺激或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阴性反应则表示患者对试验物无敏感性。
点刺试验
对皮肤消毒后滴对应过敏原的试剂液并对皮肤进行点刺,5~10分钟后拭去试液,20~30分钟读试验结果,皮肤反应强度与
组胺(阳性对照)相似程度高则为阳性,适用于荨麻疹、湿疹等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的过敏性疾病检验。
皮内试验
将过敏原注入皮内观察其反应,以判断机体过敏状态的试验,以此测试被检者对某些物质是否过敏,同时也可用于特殊传染病的检测。
鉴别诊断
由于季节性皮肤过敏的疾病种类和病因较多,其鉴别诊断情况需通过临床表现具体判断,本文仅挑选部分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水痘和带状疱疹
由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同样呈现水疱、
丘疹、红斑等皮肤损害,但患者因感染可有明显的发热、乏力等症状,皮损多沿某一神经呈带状排列,可通过疱疹刮片或病毒分离等方式明显观察到疱疹病毒毒株,可以此进行鉴别区分。
猩红热
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于冬春两季,临床表现为小米粒状红疹或出血点、
皮疹消退后,有大片脱皮现象,此疾病皮肤损害较为典型,除皮损外还可有咽痛、
草莓舌等典型症状,咽拭子培养溶血性链球菌阳性结果可作为鉴别诊断的确切依据。
治疗目的:减轻患者不适和阻止严重过敏反应。
治疗原则:避免接触过敏原,缓解现有过敏症状,必要时可通过脱敏手段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是治疗和预防季节性皮肤过敏的重要方式。
通过皮肤实验等检查方式确定过敏原后,治疗与生活中应严格避免患者再次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症造成的皮肤过敏患者在对应植物的开花季节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紫外线造成的
日光性荨麻疹或
多形性日光疹患者应避免日晒和做好出门时的皮肤遮盖防护措施、食源性过敏患者避免食用致敏食物等。
脱敏治疗
以注射等方式少量多次接触过敏原的方法来达到脱敏目的,即在避免引起剧烈过敏反应或组织损伤情况下通过多次接触使人体适应对应过敏原,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开展脱敏治疗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施行治疗而引起可能的严重后果。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在季节性皮肤过敏患者的治疗方案中通常起到减轻过敏症状的作用,常见药物种类有抗
组胺药物、白三烯抑制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皮质类固醇药物等。
抗组胺药物
组胺是皮肤过敏疾病发生时的主要介质,抗组胺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组胺触发过敏反应的机制来缓解皮肤过敏症状,常有的抗组胺药物有
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等。
白三烯抑制剂
可用于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常见药物有孟鲁司特、
扎鲁司特等。
肥大细胞膜抑制剂
可以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其它导致水肿和炎症的物质来缓解过敏症状,常见药物有色苷酸钠、氮卓斯汀、奥洛他定等。
皮质类固醇
能够缓解过敏性皮肤病的瘙痒感和皮肤损害,通常为外用的软膏或霜剂,常见药物有
氢化可的松等。
治愈情况
多数季节性皮肤过敏患者经系统治疗预后通常较好,少数严重过敏反应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预后因素
患者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并做好防护措施,此事项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患者治疗期间应遵循医嘱用药和其他医嘱事项,医嘱依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决定患者的预后情况。
危害性
季节性皮肤过敏引起的瘙痒症状容易分散注意力,让人坐立难安,扰乱正常的生活。患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食源性过敏患者应严格禁止致敏食物和类似食物的摄入,如海鲜过敏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虾、蟹、贝类等同种类食物。
服药治疗期间患者饮食应在上述基础上保持清淡均衡,避免油、辣等可能加重过敏反应的食物刺激。
生活管理
保持患者居住环境洁净卫生,避免
螨虫皮炎等因不洁卫生环境造成的皮肤过敏。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以增加机体抵抗力,保持免疫系统正常运转。
生活中尽量避免吸烟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过敏症状的不良习惯。
预防
由于季节性皮肤过敏的致敏原常存在于室外环境中,因此患者在发病季节应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也应做好对应的防护措施。
当气温和湿度变化时做好对应的预防过敏措施,避免季节性环境变化引起的皮肤过敏症状。
出现季节性接触性皮炎等症状时应避免在室内摆放花草等可能产生过敏原的物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