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利尿消肿、利湿退黄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玉米须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玉米须(Cornsilk)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干燥花柱和柱头。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水肿尿少,湿热黄疸,头痛眩晕、视物不清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甘,性平。归肾、肝经。
产地选材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四川、河北、山东及东北等地。
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收集,去除杂志,晒干。以柔软、光亮者为佳。
性状特征
呈线状或须状,常集结成团。
花柱长达30厘米,淡黄色至棕红色,有光泽;柱头短,有两个裂。
质地柔软,气微,味微甜。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处,防霉、防蛀。
古籍记载
《岭南采药录》:“治小便淋漓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治疗功效
利尿消肿,利湿退黄。
主治病证
水肿尿少,湿热黄疸,头晕目昏。
作用分析
利尿消肿
玉米须药味甘淡、药性平和,归属肾经,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能用于治疗水湿邪气停聚蓄积引起的水肿、尿少等。
利湿退黄
玉米须归属肝经,有清肝利胆、退黄排石的功效,能用于治疗湿热邪气引起的
黄疸等。
平肝潜阳
玉米须也具有平肝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视物不清等 [1,2,4]。
临床应用
黄疸
水肿
治疗水肿,小便不畅,可单用玉米须大剂量煎服,或与
泽泻、冬瓜皮、
赤小豆等药同用。
治疗膀胱湿热引起的尿频尿热尿痛,可单味大量煎服,也可与
车前草、珍珠草等同用。
治疗尿道结石,可单味煎浓汤一次性服用,也可与
海金沙、金钱草等同用。
肝阳头痛
治疗肝阳上亢等所致的头痛眩晕,可与
钩藤、
石决明、
菊花等同用
[4,5] 。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玉米须具有利尿、改善免疫、解热、护肝、止血等药理作用 [1]。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玉米须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玉米须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鲜品加倍。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5-7]。
炮制方法
将原药材摘取花柱,除去杂质,晒干即得。
常见配伍
玉米须配金钱草
玉米须药味甘淡,所以有渗泄的特性,主要归属肾经,有利尿消肿的功效,又能利湿退黄。
金钱草善于消除结石,又能除身体下部的湿热邪气,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玉米须与金钱草二药配伍,可增强疗效,常用于治疗湿热
黄疸,水肿等。
制成中成药
消渴丸
功能与主治:滋肾养阴, 益气生津。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失眠腰痛,
尿糖及血糖升高。
结石通片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镇痛止血。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
肾炎水肿,尿路结石,血尿,小便淋沥浑浊,尿道灼痛等。
降糖宁胶囊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结石通茶(玉石茶)
药物组成:广金钱草、玉米须、鸡骨草、茯苓、石韦、白茅根、车前草、金沙藤。
功能与主治:利尿消火,通淋镇痛,止血化石。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膀胱炎, 肾炎水肿,尿路结石,血尿,小便淋沥浑浊,尿管灼痛等。
复方金钱草颗粒
药物组成:广金钱草、车前草、石韦、玉米须。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利尿排石,消炎止痛。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湿热邪气侵犯膀胱导致的尿路感染等。
药膳食疗
湿热蕴结肝胆
蚌肉120克,放入瓦罐小火煮熟,再放玉米须50克一起煮烂。
每次吃蚌肉30克,喝汤100毫升。
水肿,小便不利,臌胀
鲤鱼1条,去鳞及内脏,洗净,置砂锅内,加入玉米须、
赤小豆各30克,冬瓜皮、茯苓、
猪苓、
泽泻各15克,陈皮6克,水及葱、姜适量。
小火炖至鱼烂熟,吃鱼喝汤。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玉米须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玉米须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有玉米须过敏史的人禁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玉米须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玉米须与冬瓜皮
两药作用都比较缓和,均能利水消肿,用于小便不畅,水肿等疾病。
但冬瓜皮药性微寒,能清热利水,治疗水肿兼有热邪的患者更适宜。
玉米须还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