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补中益气、温肾壮阳的功效
鹰嘴豆是一种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
如果有鹰嘴豆过敏史,则禁止使用
中药介绍
鹰嘴豆(chickpea)取自豆科植物鹰嘴豆的干燥种子。
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可用于治疗机体津液代谢异常引起的消渴病以及体寒引起的性欲低下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甘,性平,归肺经、胃经。
产地选材
以栽培品为主。分布于地中海、亚洲、非洲、美洲等地。我国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台湾、内蒙古等地引种栽培。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特征
形似鹰头,长5~9毫米,直径4~7毫米。质坚硬,表面白色、微红色或浅灰白色。有蜂窝状的皱纹,微被短绒毛,种脐处密集。
种脐微尖,点状,珠孔在喙的腹面。由种脐向下经背部至珠孔有一明显的种脊维管束。质坚硬。气无,味淡。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古籍记载
《本草拾遗》:“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
《五杂俎》:“磨入面中,极香,能解面毒。”
《注医典》:“消疮生辉,清热退炎,软坚消肿,除癣愈疡,清热止痛,利水退黄,利尿排石,增强性欲,杀死肠虫等。治痤疮,热性炎肿,硬性肿块,癣疹,恶性疮疡,热性牙痛、
牙龈炎肿,水肿黄疳,肾脏结石,
膀胱结石,性欲低下,肠道生虫等。。
治疗功效
生津止渴,清热解毒,补中益气,温肾壮阳,主消渴,解面毒,润肺止咳。
主治病证
体倦阳痿,腰膝酸痛,食欲不振,病后体虚,肝炎,脚气,糖尿病,肺痈肿痛。
作用分析
生津止渴,主消渴
鹰嘴豆可以生津止渴,治疗体内津液代谢失常引起的糖尿病等疾病。
清热解毒,解面毒
鹰嘴豆可以清热解毒,治疗热毒炽盛引起的肝炎以及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等疾病,还可以解面毒,治疗面食引起的身体不适。
补中益气,温肾壮阳
鹰嘴豆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壮阳的作用,可以治疗病后体虚、食欲不振以及肾阳不足引起的体倦阳痿、腰膝酸痛。
润肺止咳
鹰嘴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对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引发的咳嗽有一定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痤疮,热性炎肿,硬性肿块
治疗痤疮,热性炎肿,硬性肿块时,取适量鹰嘴豆,研成细粉,过罗,制成敷剂,敷在患处。
癣疹,恶性创疡
治疗皮肤起癣、起疹,或者皮肤红肿溃烂等皮肤疾病,可取适量鹰嘴豆油,涂在患处。
热性牙痛、牙龈炎肿
治疗热性牙痛、牙龈发炎红肿,可取适量鹰嘴豆,煎汤,晾凉后漱口。
水肿黄疸
肾脏结石,膀胱结石
治疗肾脏结石,
膀胱结石,可取适量鹰嘴豆,煎汤,与适量甜巴旦杏仁油、萝卜油同服。
肠道生虫
治疗肠道生虫,可取适量鹰嘴豆,浸泡在适量葡萄醋中,取适量食用,不吃其他食物半日。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鹰嘴豆具有一定降血糖、降血脂、抗疲劳、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鹰嘴豆中药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应用于方剂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鹰嘴豆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30克。
鹰嘴豆还可以外用适量。
鹰嘴豆还可以入仁膏、甜糊剂、散剂、浸泡液、敷剂、油剂等制剂。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留取种子,晒干。
制成中成药
鹰嘴豆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目前较少应用于中成药中。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鹰嘴豆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鹰嘴豆暂无配伍禁忌,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鹰嘴豆过敏史,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鹰嘴豆不易消化,可在胃内产气引起胃痛,过量服用对膀胱有害,并易引起气郁不畅。
鉴别用药
鹰嘴豆与巴豆
鹰嘴豆是豆科植物鹰嘴豆的干燥种子,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果实。
鹰嘴豆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补中益气、温肾壮阳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体倦阳痿,腰膝酸痛,食欲不振,病后体虚,肝炎,脚气,糖尿病,肺痈肿痛等;巴豆具有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的功效,可以用于寒积便秘、腹水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