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利解毒、利湿、止血止痛的功效
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岩黄连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取自罂粟科紫堇植物石生黄堇的全草。
用于治疗肝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苦、性凉。归胃、大肠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四川等地。
秋季(10~11月)采挖,除去泥沙,切段,晒干。
性状特征
根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厘米。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纵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质松,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
叶具长柄,柔软卷曲,长10~15厘米;叶片多皱缩破碎,淡黄色,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
气微,味苦涩。
储存方法
放在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止痛止血。。
治疗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止痛。
主治病证
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作用分析
清热解毒,利湿
岩黄连味苦,能燥,且药性凉,所以能够清热利湿。此药能够入胃、大肠经,因此能清胃肠湿热,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湿热腹泻。
岩黄连味苦,能清热解毒,且苦入心经,因此能用于治疗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腔溃疡,以及风热引起的火眼(
急性结膜炎)、目翳(眼睛灰白混浊黑睛生翳)等病症。
止血止痛
岩黄连性凉,能够凉血止血,此药又有止痛的作用,兼入胃、大肠经,因此能用于治疗腹痛、痔疮出血等胃肠疾病。
临床应用
治痔疮出血及红痢时,可与蒸酒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岩黄连有增强免疫调节、抑制脑内神经递质、镇痛、抗菌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岩黄连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岩黄连可以内服煎汤或者研磨调服。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5克。
外用适量,研末点患处。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制成中成药
岩黄连注射液
药物组成:岩黄连提取物(以岩黄连碱计),聚山梨酯,
氯化钠。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急慢性肝炎。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岩黄连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有岩黄连过敏史的人禁用此药,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岩黄连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岩黄连与黄连
目前市场上会出现用岩黄连代替黄连的现象,但是其功效作用气味等都有所不同,临床使用时需要仔细鉴别。
岩黄连植物性状特征:无根茎,根倒圆锥形,肉质,表面黑褐色,有少数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整齐,呈淡黄色,气微,味淡。
黄连植物性状特征: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或暗棕色,木质部鲜黄或橙黄色,呈放射状,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岩黄连具有清利解毒、利湿、止血止痛的功效。能用于治疗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等。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用。能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泻痢、
黄疸、
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