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导致的水进入外耳道内
听力下降,耳朵闷胀感,并发炎症时会有疼痛、发热、耳道分泌物增多等
洗头、洗澡、游泳等情况下,水进入外耳道
清理耳道,预防并发症
定义
各种原因导致水进入到外耳道内,引发不适感。
水有一定的张力,耳内进水后水不易自动流出。当外耳道内有较大的
耵聍时,水进入耳道后耵聍膨胀,会出现
耳闷、耳胀,听力下降等。
耳朵进水可伴有耳道、中耳损伤,也可以是不伴耳道及中耳损伤的单纯耳朵进水。
发病情况
夏秋季多见,因为游泳、洗头的频率增加,耳朵进水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
致病原因
自身原因:如洗头、洗澡、游泳、跳水、潜水、淋雨等。
外来因素:医源性耳道冲洗,游戏打闹,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等。
发病机制
不伴耳道及中耳损伤单纯进水:进水时水压比较小,单纯积存在耳道、鼓膜,或者造成
耵聍栓塞。
伴发耳道及中耳损伤的耳朵进水:进水时水压比较大,造成外耳道损伤,
鼓膜穿孔等问题,中耳损伤,听骨链损伤等问题。
常见症状
耳闷、耳鸣、听力下降:水积聚在外耳道、鼓膜,或者造成耵聍遇水膨胀形成
耵聍栓塞,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出现耳闷胀感,耳鸣。
疼痛,出血:水液直接冲击鼓膜、外耳道,造成疼痛;
鼓膜穿孔,中耳外耳道损伤造成疼痛出血。
眩晕:由于进水后水压冲击或者温度变化,造成内耳平衡感受器感受刺激,出现眩晕。
并发症
外耳道炎
耳朵进水后造成外耳道皮肤受损引起感染,急性者表现为耳痛、灼热,可流出少量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
淋巴结肿痛。
慢性者外耳道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
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
外耳道狭窄。
外耳道湿疹
潮湿作为诱发因素可诱发外耳道湿疹,主要特征为瘙痒、多形性
皮疹,易反复发作。皮肤上可出现弥漫性潮红、红斑、
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及
鳞屑等损害,消退后一般无永久性痕迹,少数可有
色素沉着。
耵聍栓塞
可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甚至眩晕。因刺激外耳道迷走神经耳支,可引起反射性咳嗽。遇水后
耵聍膨胀,完全阻塞外耳道后,可有听力骤降。
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生长繁殖,外耳道进水后容易诱发,与细菌感染不同,这类病症患者很少有耳痛发生。轻者无症状,仅检查时发现。一般有耳内发痒及闷胀感,有时奇痒,以夜间为甚。常继发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和流脓。
鼓膜穿孔
由于水压力或者
气压伤造成鼓膜穿孔(跳水时容易出现)鼓膜破裂后,突感耳痛、听力立即减退伴耳鸣,外耳道少量出血和耳内闷塞感。单纯的鼓膜破裂,听力损失较轻。压力伤除引起鼓膜破裂外,还可由于镫骨剧烈运动致内耳受损,出现眩晕、恶心及混合性聋。
就医科室
耳鼻咽喉科
耳朵进水后出现耳部不适,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耳朵进水伴有其他损伤时,或出现剧痛者,可以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能用锐器挖耳,以免造成损伤。
就医前建议摘掉耳饰,方便医生进行耳部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耳朵进水多长时间了?
耳朵进水后是否出现耳出血?
有没有其他伴发症状?
病史清单
耳朵是怎么进水的?是否因洗头、洗澡、游泳、嬉戏等,导致耳朵进水?
是否进行过医疗操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耳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明确的耳朵进水史。
症状
进水后出现
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疼痛、出血、眩晕等。
耳镜检查
耳内镜或者耳显微镜可以明确耳道内情况。耳镜或者耳显微镜下观察外耳道或者鼓膜,是否可见明显的液体积存,或观察到小水珠,或者水雾状,是否
耵聍泡胀后呈团块状。耵聍取出后可见外耳道或者鼓膜有水液积存,或者可见鼓膜损伤,及外耳道损伤。
听力学检查
部分患者出现听力下降,如清除进水后症状无好转,可完成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底,声导抗测听,耳声发射等项目。
影像学检查
如果出现鼓膜损伤、中耳及内耳损伤,必要时需要完善头部和耳部的CT、MRI检查,明确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耵聍栓塞
相同点:可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甚至眩晕。
不同点,病史不同,耳朵进水有明确病史。
耵聍栓塞是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逐渐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耵聍栓塞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内耵聍团块质地不等,有的松软如泥,有的坚硬如石。
突发性聋
相同点:突然发作的耳闷,听力下降。
不同点:病史不同,
突发性聋不一定有耳道进水病史;突发性聋不伴有疼痛,耳朵进水有可能出现疼痛,耳朵进水去除后症状明显改善,突发性聋病程更长;体征不同,耳道进水能看到耳道内液体积存,突发性聋外耳道鼓膜无明细异常。
治疗目的:去除耳内水分,避免发生感染。
治疗原则:吸干水,清洁耳道,防治并发症。
自行处理
棉签吸水
用柔软干净的细棉签、消毒的脱脂棉,或软性吸水纸卷成捻子,轻轻塞入耳孔,探入外耳道,不要太深,侧向患耳,从而吸收耳内的水分。
单足跳跃
当一侧耳朵进水的时候,则可以选择跳跃的方法来进行排水。主要方法是将没进水的那侧脚抬起来,将头偏向有水的一侧,以该侧的腿支撑身体,原地连续跳几次,重力作用会把水排出来。
活动外耳道
进水侧耳朵向下,连续用手掌压迫耳屏或用手指牵拉耳廓。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侧躺
躺下侧卧,进水侧耳朵朝下,借助水的重力作用,使耳朵中的水排出。
手掌吸水
把进水一侧耳朵歪向下,用同侧手掌紧压在耳廓上,屏住呼吸,然后迅速松开手掌,连续几次,进水便会被吸出。
就医处理
医生会在耳内镜下利用吸引器及棉签将水吸出。
并发症治疗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止痛药,禁止在局部作过多过重的机械性摩擦,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外耳道红肿时,局部可敷用浸有10%
鱼石脂甘油的棉条。外耳道肿胀渗液较甚者,可用浸有5%~8%
醋酸铝棉条敷于外耳道。
外耳道湿疹
局部忌用肥皂或热水清洗,忌涂抹刺激性药物,避免抓挠、挖耳等。
渗液较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或15%
氧化锌溶液湿敷。渗液较少或无渗液者可涂泼尼松类冷霜或软膏、氧化锌油或糊剂等。若有干痂,可用3%
过氧化氢溶液洗净拭干后,涂用上述药膏。
真菌性外耳道炎
1%~3%水杨酸
乙醇溶液或1%~2%
麝香草酚乙醇溶液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根据
真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一般不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
耵聍栓塞
对可活动、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可用膝状镊或耵聍钩取出耵聍团块。已有
外耳道炎者,应给予抗生素控制炎症。
鼓膜穿孔
如无继发感染,禁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穿孔愈合前,禁游泳或水液入耳。绝大多数外伤性穿孔可于3~4周内自愈。较大穿孔,可在显微镜下将翻入鼓室内的鼓膜残缘复位,表面贴无菌纸片可促进鼓膜愈合。穿孔不愈合者可择期行
鼓膜修补术。
治愈情况
耳朵进水,偶尔单侧少量进水,可以不出现症状,自行排出或自然风干。
耳朵进水后,通过上述自行处理方法,一般也可以有效排出水分。
耳朵进水后,如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及时就诊,遵医嘱规范治疗,也可治愈。
危害性
耳朵进水后会出现
耳闷、耳胀、听力下降等,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如果经常耳朵进水,容易引发外耳道炎。
如果是跳水、潜水等引起的耳朵进水,水压过高或者
气压伤可造成
鼓膜穿孔等。
日常管理
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
避免用不干净的挖耳勺、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
耳部发生感染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适度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
耳部感染期间,避免进行水上运动。
预防
尽量避免引发耳朵进水的可能,比如洗澡时避免喷头直冲耳朵。
洗头、洗澡后可以用吹风机低热风吹干耳朵。
游泳时为防止耳朵进水应该戴松紧合适的泳帽或戴耳塞。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