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中药配伍、中成药中
脾胃虚寒的人慎用
中药介绍
溪黄草取自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胁肋部疼痛,腹泻等。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归肝、胆、大肠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以叶多、水浸渍呈黄色液体者为佳。
性状特征
茎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
叶对生,常破碎,完整叶多皱缩,展开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沿脉被微柔毛。
聚伞花序具梗,由5至多数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狭卵形至条形,密被柔毛;花萼钟状,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夹有腺点,萼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等长。
花冠紫色,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干燥处,防潮。
治疗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主治病症
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痢疾,泄泻,跌打损伤。
作用分析
清热利湿
溪黄草味苦性寒,苦味可以降泄,性寒可以清热,溪黄草又可以入肝、胆经,可以清利肝胆湿热。
凉血散瘀
溪黄草可以入血分,性寒可以凉血,可以入大肠经起到凉血散瘀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痢疾,腹泻、跌打损伤等。
临床应用
急性黄疸型肝炎
治疗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以配伍马蹄金、
鸡骨草、
车前草等。
痢疾,肠炎
治疗痢疾,肠炎,可以单用本药捣汁冲服,或者水煎服,或者研粉装胶囊内服用。
癃闭
治疗癃闭,表现为小便排出不利,甚至完全排不出等,可以配伍鲜
石韦、鲜车前草等。
跌打肿痛
治疗跌打肿痛,可以配伍
猪殃殃煎水兑酒服用,也可以将药渣捣烂外敷。
急性眼结膜炎
治疗急性眼
结膜炎,表现为眼部发红、疼痛、异物感、畏光、分泌物增多等,可以用本药水煎后去渣过滤,用药汤洗眼。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溪黄草具有抗
肝损伤、利胆、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溪黄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溪黄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外用适量,可以捣敷或者研末外搽。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洗净,润软,切成段,干燥。
常见配伍
溪黄草配大黄
溪黄草味苦性寒,善于降泄,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的功效;
大黄味苦性寒,善于泻火通便。
两药配伍,可以使湿热邪气从大小便排出,可以加强清热的功效,适用于湿热
黄疸,热重于湿的患者。
制成中成药
复方胆通片
药物组成:溪黄草、
茵陈、
穿心莲、大黄、羟甲香豆素。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表现为胁腹疼痛、便秘尿黄;急
慢性胆囊炎、
胆管炎、胆囊胆道结石合并感染、胆囊术后综合征、胆道功能性疾患见上述证候者。
消炎利胆片(胶囊)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利胆。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
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十味溪黄草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健脾消滞。可用于肝胆湿热,脾胃失运型急性肝炎所致的黄疸,胁胀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等。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溪黄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溪黄草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脾胃虚寒的人慎用溪黄草,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溪黄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脾胃虚寒的人慎服溪黄草。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溪黄草与地耳草
两药都是利湿退黄的药物,都归肝、胆经,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两药又都有活血散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等。
溪黄草可以入血分,性寒凉血,入大肠经,既能清热利湿又能凉血,常用于治疗湿热或血热痢疾,腹泻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