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还可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外感病没有痊愈,体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使用
中药介绍
五味子(Chinese Magnoliavine Fruit)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等。
主要药性
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辽宁、吉林。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用时捣碎。以粒大、色红、肉厚、有光泽、显油润者为佳。
性状特征
五味子
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肾形。
醋五味子
醋五味子是五味子的炮制品,形如五味子,表面乌黑色,油润,稍有光泽。有醋香气。
酒五味子
酒五味子是五味子的炮制品,形如五味子,表面棕黑色或黑褐色,油润,稍有光泽。有酒香气。
蜜五味子
蜜五味子是五味子的炮制品,形如五味子,色泽加深,稍有光泽。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防霉。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贏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本草备要》:“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
《医林纂要》:“宁神,除烦渴,止吐衄,安梦寐。。
治疗功效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主治病证
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作用分析
收敛固涩
五味子味酸具有收敛的功效,味甘具有补益的功效,味咸具有滋肾的功效;性虽温但不热不燥。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可起到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虚咳嗽或肺肾两虚久嗽虚喘等证。
五味子酸涩性温,能补肾涩精止遗,涩肠止泻固脱,可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
久泄不止等滑脱不固等证。
五味子味酸,敛汗的功效强,既能益气固表、敛肺止汗,又能滋阴生津、敛汗止汗。常用于治疗体虚自汗、盗汗等病症。
益气生津
五味子味甘可以益气,味酸能够生津,有较好的益气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伤津所引起的口渴、内热消渴等证。
补肾宁心
五味子入心、肾二经,能收敛心气,滋肾补阴,宁心安神,用于阴血亏虚,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等。
临床应用
体虚滑脱证
治肺虚久咳,常与罂粟壳同用。治肺肾两虚引起的喘咳,可与
麻黄、核桃仁、
苦杏仁等同用。
治肾虚精关不固引起的梦遗滑精,可单用熬膏服,或与
龙骨、
桑螵蛸等同用。
治脾肾阳虚,肠失固涩引起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黎明时的腹泻或久泻不止,可与
补骨脂、
肉豆蔻、
吴茱萸等同用。
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的消渴,常与山药、
知母、
天花粉等同用。
心神不宁证
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引起的空虚烦躁、心悸、失眠多梦等,可单用,或与酸枣仁、
川芎、
茯苓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五味子具有保肝、镇静、保护心肌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五味子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五味子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2~6克。
或入丸、散、膏剂。研末服,每次1~3克。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五味子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醋五味子
取净五味子,加醋拌匀,稍闷,放置蒸制容器内,隔水蒸至醋被吸尽,表面显紫黑色,取出,干燥。每100千克五味子,用醋15千克。
酒五味子
取净五味子,加酒拌匀,稍闷,放置蒸制容器内,隔水蒸至酒被吸尽,表面转黑色,取出,干燥。每100千克五味子,用黄酒20千克。
蜜五味子
取熟蜜用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净五味子,拌匀,闷透,放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100千克五味子,用熟蜜10千克。
常见配伍
五味子配细辛
五味子味酸涩具有收敛的功效,可敛肺止咳;
细辛味辛性温具有发散的功效,可宣肺散邪,温肺化饮。
二药配伍可用于体内宿有痰饮,又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喘息气急,痰多稀白,寒饮邪气侵犯肺脏所引起的喘咳等;咳嗽日久、正气虚衰所致的气喘也能应用。
组成方剂
四神丸
功能与主治:温肾暖脾,固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引起的日久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黎明之时的腹泻,胃口不佳,食物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四肢手脚冰冷、易疲劳、舌淡苔薄白等。
都气丸
功能与主治:滋肾纳气。适用于肺肾两虚证。咳嗽气喘,打嗝,滑精,腰痛等。
生脉散
功能与主治: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适用于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
适用于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等。
苓甘五味姜辛汤
功能与主治:温肺化饮。适用于寒饮咳嗽,症状表现为
咳痰量多,痰质清稀,色白,或时常吐涎沫,胸部满闷不适,舌苔白滑等。
制成中成药
生脉饮(胶囊)
功能与主治: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所致的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止咳宝片
功能与主治: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痰多清稀、咳嗽剧烈引起的气喘;慢性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风寒咳嗽颗粒(丸、冲剂)
功能与主治:宣肺散寒,祛痰止咳。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喘,症见头痛鼻塞、痰多咳嗽、胸闷气喘。
安神补心丸(胶囊、颗粒)
功能与主治:养心安神。用于心血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护肝片
药物组成:柴胡、
茵陈、板蓝根、五味子、
猪胆粉、绿豆。
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用于
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药膳食疗
肺虚咳嗽
五味子50克,苏梗6克,人参6克,核桃肉6个,砂糖100克。
用水煎熬成汁,去渣澄清。趁热食用。
肾虚体弱,长期腰痛
杜仲15克,五味子6克,羊腰500克,酱油、葱、姜、食盐等适量。
杜仲、五味子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加热浓缩成稠液备用。羊腰洗净,去筋膜臊腺,切成小块,先以芡汁裹匀,再以热素油爆炒,至嫩熟,调以杜仲等的浓缩稠液、酱油、食盐、葱姜等出锅。
夏季食欲不振,消瘦
醋炙五味子100克,
枸杞子100克,白糖或冰糖适量。
将醋炙五味子、剪碎的枸杞子,放入洁净耐热的容器中,冲入沸水约1.5升,盖严,浸泡3日。代茶饮。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五味子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五味子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外感病没有痊愈,体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使用五味子,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五味子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五味子味酸能收敛留邪,外感病没有痊愈,体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使用。
不良反应
临床上个别患者服用五味子煎剂后有舌干、异味、发热、恶心等不适感。
鉴别用药
生五味子、醋五味子、蜜五味子与酒五味子
四者为五味子的不同炮制品种,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
生五味子以敛肺止咳,止汗,生津的功效为主,多用于久嗽虚喘、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醋五味子增强了酸涩收敛的功效,涩精止泻的功效更强,多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
蜜五味子补益肺肾的功效增强,多用于久咳虚喘。
酒五味子增强了益肾固精的功效,多用于肾虚梦遗滑精。
五味子与麻黄根
二药均具有敛肺止汗的功效,治疗自汗、盗汗,常配伍应用。
五味子酸,甘,温,还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止渴,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久咳虚喘、津伤口渴及消渴、遗精滑精、久泻不止、心悸、失眠、多梦等症,其效用广泛。
五味子与人参
两者均能用治肺肾两虚导致的喘咳。
五味子味酸收敛,可敛肺气、滋补肾阴,用于治肺虚喘咳及肺肾两虚所致的喘咳;
人参味甘主要为补气,善大补元气,用于久病、大病所致元气虚脱。同时补肺脾心肾气,用于各种气虚证。
五味子与补骨脂
二药均有补肾涩精,涩肠止泻,纳气平喘的功能。用于肾虚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及脾肾虚寒久泻不止、久咳虚喘等。
五味子酸甘,敛肺滋肾,收敛固涩,补中有涩,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正气虚弱所致自汗、盗汗、遗尿等滑脱等症;还能益气生津止渴,宁心安神,可用气虚伤津所引起的体倦乏力、表虚多汗、津伤口渴等症;以及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等病症。
补骨脂辛、苦,温,以温补肾阳为其功能特点,有温补命门,补肾强腰,壮阳固精缩尿的功效,多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冷痛、阳痿、尿频等症。
五味子与白果
两者均能敛肺用于治疗咳喘,均能治疗肾气不固所致尿频、遗尿。
白果以敛肺化痰定喘为主,主要适用于喘嗽痰多的症候。白果擅长收敛止带浊,可用于带下。
五味子以敛肺止咳为主,且性偏温,适用于肺虚久咳或肺肾两虚所致的久嗽虚喘。五味子固摄下焦还可以滋补肾阴,多用于肾虚失固所致的遗精、尿频及反复发作性的黎明时的腹泻。
此外,五味子还能生津止渴、宁心安神,用于治疗气阴两伤所致的空虚烦躁、多汗,心烦失眠等症。
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
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
南五味子为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二者性味、功效、主治相似。
北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益气生津,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主要适用于肺虚久咳、痰中带血、反复发作性的黎明时的腹泻、肾虚汗出、心悸失眠等。
南五味子更适宜治疗风寒咳嗽等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