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
常用于血痢、便血、痔血、疮口久不愈合
脾胃虚寒,有腹泻、大便不成形等症状的患者忌用
中药介绍
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为景天科植物瓦松的干燥地上部分。可用于血痢、便血、痔血、疮口久不愈合等病症。
主要药性
味酸、苦,性凉。归肝、肺、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吉林、山东、江苏。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根及杂质,晒干。切段。以花穗带红色者为佳。
性状特征
茎呈细长圆柱形,长5~27厘米,直径2~6毫米。
表面灰棕色,具多数突起的残留叶基,有明显的纵棱线。叶多脱落、破碎或卷曲,灰绿色。圆锥花序穗状,小花白色或粉红色,花梗长约5毫米。体轻,质脆,易碎。
储存方法
储存在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瓦松可见于以下古籍记载中。
《新修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本草纲目》“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
《本草再新》“治百毒,疗火疮,消肿,杀虫。”
治疗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病证
用于血痢、便血、痔血、疮口久不愈合。
作用分析
凉血止血
瓦松味酸收涩,苦凉泻热,入肝经血分,因此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多种出血证。尤其擅长治疗血痢、便血等下部出血证。
解毒
瓦松性味苦凉,能清泻体内火热邪气,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疮疡。
敛疮
瓦松味酸,能收湿敛疮,常用于疮口久溃不敛者。
临床应用
出血证
治鼻出血等出血证,可用鲜瓦松洗净、捣烂后纱布搅榨取汁,加砂糖后晒干成块,温水送服。
热毒疮疡
治
腮腺炎等热毒疮疡之症,常与鲜瓦松、
松香、
乳香、
没药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瓦松具有抗炎、镇痛、强心、抗胃溃疡、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
瓦松的功效作用是什么
瓦松具有凉血止血(使血液凉润,防止出血),清热解毒(清除体内热毒邪气),收湿敛疮(减少湿邪侵犯,促进疮口愈合)的功效与作用。
瓦松是一味中药,为景天科植物瓦松的干燥地上部分,味酸、苦,性凉,归肝、肺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收湿敛疮的功效。
本品主要用于治疗吐血、鼻衄(鼻出血)、便血、血痢、热淋(小便时灼热刺痛明显,伴尿频尿急,小腹部牵引不适)、月经不调、疔疮(多发生在四肢或面部的疮,形状小根基深,如钉子一样坚硬)痈肿、痔疮、湿疹、烫伤、肝炎、宫颈糜烂、乳糜尿等病症。
本品的不良反应目前尚不明确。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脾胃虚寒(脾胃虚弱寒冷)者慎服。本品有毒,内服用量不宜过大。
本品应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个人切勿盲目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瓦松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
用法用量
瓦松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9克。
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注意:该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
组成方剂
川椒丸(《圣惠方》)
药物组成:川椒、瓦松、茜根、熟干
地黄、
覆盆子、
牛膝、
菟丝子、苣藤。
功效主治:补益,令发黑。适用于血脑虚,发早白。
制成中成药
瓦松栓
药物组成:瓦松。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宫颈糜烂。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瓦松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瓦松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瓦松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脾胃虚寒,有腹泻、大便不成形等症状的患者忌用。
忌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吸收,使药物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瓦松与小蓟
二者虽均有凉血止血、解毒的功效,但具体用法上有以下不同:
瓦松入肝经血分,功能收敛、凉血止血,可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多种出血证。因其性下行,更擅长治疗治血痢、便血等下部出血证。
小蓟更擅长凉血、活血、散瘀,能治疗外伤出血;其解毒消痈的功效,适用于热毒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内服外用皆能奏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