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补中益气、润肺生津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对土人参过敏的人慎用
中药介绍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体虚自汗、脾虚泄泻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甘、性平。归肺经。
产地选材
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砂土栽培为宜。
8~9月采挖,除去细根,晒干或刮去外皮,蒸熟,晒干。
性状特征
呈圆形薄片。根呈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具木质茎残基。表面灰黑色,有纵皱纹及点状突起的须根痕。
去皮蒸煮后表面为灰黄色半透明状,有点状须根痕及纵皱纹,隐约可见内部纵走的维管束。
质坚硬,难折断。折断面未加工的平坦;已加工的呈角质状,中央常有大空腔。
气微,味淡,微有黏滑感。
储存方法
储存在通风干燥处,防霉变。
古籍记载
《滇南本草》:“补虚损劳疾,妇人服之补血。”
《四川中药志》:“补气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
咳痰带血。”
《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劳伤乏力,小儿夜间遗尿。。
治疗功效
补中益气,润肺生津。
主治病证
气虚乏力、体虚自汗、脾虚泄泻、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作用分析
补中益气
土人参味甘、性平,补益之力较好,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用于治疗气虚导致的乏力、自汗。
土人参药效甘缓,能够补益脾气,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所致的腹泻。
润肺生津
土人参味甘,甘味药多质润善于润燥,且归入肺经,因此具有润肺生津的功效,能够治疗肺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
土人参补益、生津,还能够治疗乳汁量少、质地清稀的病症。
临床应用
气虚劳倦乏力,可单用,或加墨鱼干、酒水炖服。
治自汗、盗汗,常与猪肚同用炖服。
治脾虚泄泻,常与大枣同用。
治虚劳咳嗽,常与隔山撬、通花根等同用。
治多尿症常与金樱根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土人参具有抗氧化、抗菌、改善生殖系统、保护心肾功能、改善免疫、消炎止痛、抗水肿、改善皮肤衰老与
认知障碍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土人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土人参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
外用,捣碎后外敷。
宜饭前服用,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须根、芦头及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组成方剂
劫瘴消毒散
药物组成:土人参、苦花子、金脑香、大小青、紫金藤、生蓝叶、水圹根、乌苞根、嫩桕根、山乌豆、鸡屎子、晚祥西、狸咬柴、
土木香、臭木待等。
功效:治疗感染瘴气出现肿痛发热,或因宰割、食用因感染瘴气而死的牛马猪羊而中毒者。
制成中成药
土人参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方剂使用,目前较少应用于中成药中。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土人参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土人参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对土人参过敏的人慎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土人参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酸辣、辛辣、油腻、生冷、芥菜、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或浓茶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人参与土人参
人参与土人参都有补脾、润肺的功效,都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证见饮食减少,肺气虚或津液不足而见咳嗽、喘息、口渴等症状。
然而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有明显的芦头和多个芦碗,有树脂道及淡黄色分泌物,簇晶的棱角锐尖。味甘、微苦,主归脾、肺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
人参还可用于治疗大病或久病所致的元气不足、气血亏虚,症见虚弱无力、四肢冷、脉象微弱等,阴虚内热所致的消渴、惊悸失眠、阳痿、胞宫冷、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土人参为
马齿苋科植物土人参的干燥根,无芦头和芦碗,也无树脂道,簇晶棱角较钝。味甘、性平,归肺经,健脾、润肺止咳的功效较好。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自汗、脾胃虚弱所致的腹泻、肺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乳汁稀少。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