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清热化痰、利水、通便、驱虫的功效
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
孕妇禁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中药介绍
丝瓜籽(Seed of Luffa)是葫芦科丝瓜属植物丝瓜和粤丝瓜的种子。也写作“丝瓜子”。
用于治疗水肿,石淋,肺热咳嗽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产地选材
丝瓜籽我国各地均有出产,粤丝瓜籽产于广东、广西、四川部分地区。
9~11月果实老熟后,在采制
丝瓜络时,收集种子,晒干。
性状特征
丝瓜籽
种子呈扁平的卵圆形,长8~2毫米,径5~11毫米,厚约2毫米,种皮为黑色,边缘有狭窄的翅,翅的一端有种脊,上方有叉状突起。
种皮较硬,剥开后可见膜状灰绿色的肉种皮包在子叶之外。子叶有2片,呈黄白色。香味轻微,味微香。
粤丝瓜籽
种子表面有网状花纹,边缘无狭翅。
储存方法
放置干燥处,防虫蛀。
古籍记载
《食物本草》:“苦者:气寒,有毒。甜者:无毒。”
《得宜本草》:“通经络,解热毒。”
《医林纂要》:“治肠风,痔瘘,崩漏,下乳。。
治疗功效
清热化痰,利水,通便,驱虫。
主治病证
水肿,石淋,肺热咳嗽,痰多,肠风下血,痔漏,便秘,
蛔虫病。
作用分析
清热,化痰,
丝瓜籽能缓解烦躁口渴;入肺经,可用于治疗肺热引起的咳嗽,痰多。
利水
丝瓜籽味苦,能泄下水湿,可用于治疗面部、眼睑、四肢水肿。
本品还可以通利小便,用于治疗石淋,症见小便时排出砂石,或小便突然中断,尿道疼痛,腰腹部绞痛难忍。
通便
丝瓜籽味苦,能泄热通便,可用于治疗便秘。
本品味苦,既能燥湿,又能清热,可用于治疗风、湿、热等邪气引起的肠风下血(风邪损伤肠络,血液溢出脉外,症见便血,出血量较大,血色鲜红,或血液点滴而下,或出血如喷射状),还可用于治疗痔疮、
肛瘘等。
驱虫
蛔虫有怕苦的特性,丝瓜籽味苦,可用于治疗蛔虫病。
临床应用
肠风下血
治肠风下血,症见便血,出血量较大,血色鲜红,或血液点滴而下,或出血如喷射状等,常配伍
槐花等。
痈肿,肺痈
治各种痈肿疼痛、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至痰中带有脓血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肺脓肿),常配伍
芦根、桃仁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丝瓜籽有抗病毒、抗衰老等药理作用。
丝瓜籽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丝瓜籽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9克。用时捣碎。
本品还可以炒焦后研末服用。
外用适量,研末调和后外敷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在采制
丝瓜络时,收集种子,去除白色未成熟种子等杂质,筛去灰屑。
组成方剂
吹鼻通关散
功能与主治:解毒,消散结块,开通闭塞的关窍。
适用于治疗单、双乳蛾(咽痛或有咽喉不适,有异物感,单侧或双侧喉核红肿,形如蚕蛾,表面或有黄白色脓点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相当于扁桃体炎),喉闭不开,以及各种气机闭阻证。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丝瓜籽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本品应按照医生叮嘱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禁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丝瓜籽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脾胃虚寒者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粤丝瓜种子所含的皂甙有洋地黄样作用,并能溶血,有较强的毒性。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肠道刺激,产生流口水、呕吐、腹泻等,使用剂量过大还可能有致死风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