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调经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对鼠尾草过敏的人群禁用
中药介绍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
黄疸,湿热带下,月经不调等。
主要药性
味苦、辛,性平。
产地选材
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7~9月采收全草,晒干。
性状特征
茎直立,四棱形。茎下部叶为二回羽状复叶。茎上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具短柄;顶生小叶披针形或菱形,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长楔形,边缘具钝锯齿,侧生小叶卵圆状披针形,近无柄。
轮伞花序,每轮2~6花,组成伸长的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花梗短,被柔毛;花萼筒形,二唇形。
花冠淡红、淡紫、淡蓝至淡白色,冠筒状,冠檐二唇形,上唇椭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倒心形,边缘有圆齿;发育雄蕊2,外伸,花丝短;花柱外伸,先端呈不相等2裂。
小坚果椭圆形,褐色,光滑。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防潮。
治疗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调经。
主治病证
黄疸,赤白下痢,湿热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疮疡疖肿,跌打损伤。
作用分析
清热利湿
鼠尾草味苦,性平,有一定的清热利湿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湿热聚集在肝胆引起的黄疸,湿热邪气下注引起的带下异常,湿热聚集在大肠引起的赤白下痢以及湿热泛溢肌肤引起的疮疡疖肿。
活血调经
鼠尾草味辛,辛能行散,可以推动血液运行,发挥活血调经的作用。
可以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
临床应用
湿热证
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湿热带下,可以配伍
黄柏、
车前子等。
治疗湿热侵犯大肠引起的赤白下痢,可以配伍
白头翁、黄连、
秦皮等。
血瘀证
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可以配伍桃仁、红花、
川芎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鼠尾草煎剂有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鼠尾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应用于方剂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鼠尾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7~9月采收鼠尾草,除去杂质后晒干。
组成方剂
狼牙草散(《圣惠》)
药物组成:狼牙草,
使君子,鼠尾草,棠梨根,酸石榴根,贯众根,槲树皮,
钩藤,
龙胆,
射干,栗刺,故绵灰,乱发灰。
功能与主治:小儿蛔疳,干瘦发竖,或痢疾伴有肚大。
制成中成药
鼠尾草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目前较少应用于中成药中。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鼠尾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鼠尾草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对鼠尾草过敏的人群禁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鼠尾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鼠尾草与马鞭草
鼠尾草来源于唇形科
丹参属植物鼠尾草的全草,有清热利湿,活血调经的功效,主治
黄疸,赤白下痢,湿热带下,月经不调等。
马鞭草来源于马鞭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截疟的功效,主治乳痈,喉痹,经闭,水肿,
疟疾等,孕妇慎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