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子宫的囊性占位称为子宫囊肿
多没有明显症状,可在体检时发现,囊肿较大时可有腹痛等
可因先天性胚胎组织发育异常,或子宫肌瘤囊性变等后天疾病发展而来
治疗以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为主,包括囊肿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
定义
子宫囊肿是指发生在女性子宫的囊性占位,属于少见病。
分类
根据导致子宫囊肿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子宫囊肿:根据组织来源又可分为副中肾管囊肿和中肾管囊肿。
副中肾管来源的囊肿通常位于子宫前、后肌壁或子宫底部近中线处,少数位于子宫峡部、宫颈或浆膜下;
中肾管来源的囊肿多沿子宫、宫颈两侧分布。
后天性子宫囊肿:因其他疾病发展而来,如子宫肌瘤囊性变、囊性
子宫腺肌病、子宫颈潴留囊肿、寄生虫性囊肿等。
发病情况
子宫囊肿临床少见,发病率尚不明确。
子宫囊肿是什么意思
子宫囊肿也就是女性子宫部位所发生的囊性肿物。
子宫囊肿属于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可能是由于女生在怀孕期间,胚胎发育组织没有完全退化或存在有后天性疾病所发展。一般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有子宫囊肿切除手术以及子宫切除手术。手术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只有极少部分的患者会发生恶变。
患者的子宫囊肿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做好个人的护理工作,短时间内要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饮食上也要多注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主要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
8*7mm子宫囊肿月经淋漓不断是什么问题
8×7mm子宫囊肿月经淋漓不断有可能是此囊肿引起的月经不规律。
子宫囊肿多指宫颈囊肿,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病理表现。8×7mm子宫囊肿不算大,但有可能影响月经,导致月经不规律。
子宫囊肿有引起妇科炎症,导致痛经、接触性出血等危害。月经出现淋漓不尽,可先复查囊肿情况,如果囊肿不断增大,需要及时手术切除。
子宫囊肿的患者,要做好复查,可每年做宫颈涂片检查,以排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能性。
此外,平常需清淡饮食,注意保持阴部干爽,勤换洗内裤。具体情况,需要医生面诊决定。
致病原因
先天性子宫囊肿: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本该退化的组织没有完全退化消失,残留在子宫内或周边,并形成囊状结构。
后天性子宫囊肿:因其他疾病发展而来,如子宫肌瘤囊性变、囊性
子宫腺肌病、子宫颈潴留囊肿、寄生虫性囊肿等。
诱发因素
有研究认为,子宫手术、创伤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局部出现血肿等,继发导致囊肿的发生。
发病机制
先天性子宫囊肿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残迹相关;而后天性子宫囊肿的发生机制不明。
主要症状
子宫囊肿大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影像学提示子宫或者盆腔有囊性占位,多在体检或手术中偶然发现。
囊肿大小可能是影响自觉症状的主要因素,极少病例因囊肿体积增大出现压迫症状,可有轻微压迫感、腹痛或逐渐加重的下腹部饱胀感。
子宫囊性腺
肌病可能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和非经期腹痛。
月经一般没有变化,部分患者也可有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表现。
并发症
不孕或者流产。囊肿如压迫宫腔尤其是输卵管开口部位,可造成子宫变形或直接妨碍受精卵着床,造成不孕。部分患者虽然能怀孕,但是易发生流产。
继发性贫血。少数患者可能因月经过多,继发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加重。
恶变。少数囊肿有恶变的可能,囊肿生长迅速、或绝经后患者应提高警惕。
就医科室
体检发现子宫囊肿,建议妇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并进行妇科专科检查,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近期如有就诊经历,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最初发现囊肿的时间和大小;
囊肿大小是否有变化?是否与月经周期相关?
下腹部是否有疼痛或压迫感;
月经有无改变。
病史清单
月经史、妊娠史等;
家族中是否有亲属诊断为子宫囊肿;
是否有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的发育异常?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如子宫超声、盆腔CT等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在确诊前可能因不同症状,使用了抗生素或止痛药物等。
诊断依据
病史
具有泌尿生殖系统其他畸形的患者可能患先天性子宫囊肿。
既往有子宫肌瘤的患者可能因子宫肌瘤囊性变出现后天性子宫囊肿。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可没有明显的症状,多为体检或手术中发现。部分患者可有腹痛、痛经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因子宫囊肿导致月经量增多的患者可有轻中度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的减少。
血生化检查:可判断是否有肝肾功能的异常。
尿常规:对泌尿系统异常有一定提示作用。
影像学检查
子宫超声检查:超声下子宫囊肿多呈现为低或无回声的囊性表现。还可评估囊肿大小、与子宫内膜及周围组织的关系。
盆腔CT:可见子宫内低密度影,为囊性薄壁肿块。还可观察子宫及附件、泌尿系统是否有异常。
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与子宫肌壁、内膜的关系,观察囊肿内结构,是否有分隔等。
诊断标准
先天性子宫囊肿
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学结果是最后确诊的依据。
囊肿与宫腔不相通,囊肿内衬上皮不是子宫内膜上皮;
囊肿与宫颈内膜腺体不相连,囊肿内衬上皮不是宫颈内膜上皮;
囊肿位于子宫肌壁内近中线或侧壁处;
囊肿内壁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可有或无纤毛;或似副中肾管上皮呈低乳头型,或与中肾管上皮类似呈平坦型;
囊壁应包含子宫肌壁的一部分。
后天性子宫囊肿
因其他疾病发展而来,如子宫肌瘤囊性变、囊性
子宫腺肌病、子宫颈猪留囊肿、寄生虫性囊肿等,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原发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位于附件区的子宫囊肿术前经常被误诊为附件囊肿,往往在手术中发现囊肿来源于子宫,需要与
卵巢冠囊肿、
卵巢囊肿和输卵管积液等相鉴别。
此外,发现子宫囊肿,还需追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为先天性子宫囊肿,还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后天性子宫囊肿。
治疗目的:完整切除囊肿,特别注意保护有生育要求患者的子宫内膜。
治疗原则:依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囊肿的大小和部位、临床症状以及合并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后天性子宫囊肿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手术治疗
手术可经腹腔镜完成,也可开腹手术完成。
有生育要求且囊肿较小者,可行单纯
囊肿切除术,术中注意保护子宫内膜。
没有生育要求、囊肿体积较大、合并有其他子宫疾病者,可选择子宫切除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尚未发现对子宫囊肿有效的药物治疗。
子宫囊肿鸡蛋大需要手术吗
子宫囊肿并不是妇产科学所涉及的专业术语,一般是指宫颈腺囊肿,当病变已有鸡蛋大时,通常是需要手术的。
宫颈腺囊肿主要是因宫颈腺管口堵塞或狭窄后,腺体分泌物无法顺利排出而引起的。当囊肿像鸡蛋大时,说明囊肿已经变得比较大,若不进行治疗,有可能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从而出现阴道流液、排脓等现象,因此这种囊肿通常需要在宫腔镜下利用手术来治疗。
大部分宫颈腺囊肿是因生理变化造成的,个别是因为慢性宫颈炎引发的,若患者还存在慢性炎症,还需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遵医嘱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来治疗,比如沙眼衣原体者,可用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药物。淋病奈瑟菌感染者,需用头孢曲松钠、头孢西丁等。
有宫颈腺囊肿的女性,要先去医院进行病情诊断,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可听从医生指导。
子宫囊肿需要做手术吗
子宫囊肿在医学上通常指的是宫颈囊肿,慢性宫颈炎的一种,不一定要手术治疗,对于散在比较小的宫颈腺囊肿则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定期随访即可。
子宫囊肿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病理表现,囊肿大小不等,一般较小而分散。可单独出现,亦可多个出现。
在慢性子宫颈炎时,子宫颈腺体及周围组织都增生。当腺管被周围组织所挤压,腺口阻塞,使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于内,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
如果是散在比较小的宫颈腺囊肿,身体没有出现任何的异常现象,则不需要特殊处理,需定期到医院做宫颈涂片检查,排除外宫颈癌及癌前期疾患。
但如果是密集比较小的纳氏囊肿或者比较大的囊肿,可以结合身体的情况,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单纯囊肿切除术或者子宫切除术。
患有宫颈囊肿在治疗时可以先到医院进行检查,针对身体的情况由医生设定合适的方案治疗。
子宫囊肿超过十五厘米要动手术吗
子宫囊肿超过15厘米,是需要做手术治疗的,因为这个囊肿太大了,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子宫囊肿可能指的是卵巢囊肿,这个囊肿已经15厘米,生理性囊肿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病理现象。
病理性的卵巢囊肿如果大于5厘米,就有可能会发生扭转、破裂、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生这些并发症,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严重者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如果是比较大的巧克力囊肿,也有一定的恶性病变几率。
确定卵巢有15厘米的囊肿,一般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可以采取腹腔镜手术的办法,术后再做病理检查。做手术的时候,一定要避开月经期。
治愈情况
子宫囊肿多属于良性病变,极少数可能会发生恶变。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有文献报道囊肿切除术后有复发可能,但因病例数少,目前没有复发率的相关统计数据。
预后因素
该病一般预后良好,后天性子宫囊肿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危害性
极少数可能会发生恶变。
日常管理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术后遵医嘱休息和定期复查,避免过度劳累或从事剧烈体力劳动。
病情监测
没有症状的囊肿可定期复查随诊,出现新发相关症状或囊肿进行性增大时可手术治疗。
手术出院后,患者应关注体温、阴道分泌物及切口状况,如果出现发热、阴道持续性出血、异常分泌物或手术切口红肿、疼痛、化脓等情况时立即就医。
术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超声,监测有无复发等。
随诊复查
术后复查的时间可因手术路径,如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也可因手术范围,如单纯
囊肿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以及术中的困难程度而不同,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随诊复查。
通常复查包括妇科体检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预防
先天性子宫囊肿因胚胎遗迹所致,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而后天性子宫囊肿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降低发病风险。
均衡饮食,适度锻炼,维持健康体重,保持良好心态;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关注月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