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中成药中,生附子为毒性中药管理品种,此篇重点介绍外用
有大毒,忌内服;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等同用
中药介绍
生
附子取自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侧根(子根),因其为乌头子根,如子附母,且为生品,所以被称为“生附子”。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等。
主要药性
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四川。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
性状特征
呈圆锥形,长2~7厘米,直径1~5厘米,稍弯曲,表面灰黑色,顶端常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白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环纹内侧筋脉(导管束)排列不整齐。
气微,味辛辣,麻舌。
储存方法
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防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元,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治疗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作用分析
祛风除湿
生
附子辛热,药性雄壮剽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脉,驱逐经络中的风寒湿邪,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
能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所致的肢体关节与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引起的身体骨节疼痛,尤其擅长治疗寒痹(寒邪偏重的痹证)引起的剧痛。
温经止痛
生附子辛热,药性走窜,能温经脉、散寒凝、止疼痛,具有温经止痛的功效,可温暖全身阳气,上能助心阳而通脉,中能温脾阳而散寒,下能补肾阳而益火,还能通关节而止痛。
可用于治疗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关节疼痛。
还能用于麻醉止痛。
临床应用
酒糟鼻及恶疮
治酒糟鼻及恶疮,可与川椒、野葛、猪肝等制成外涂药汤。
阴虚牙痛
治疗阴虚牙痛可单用,研末后用口水调敷在两脚心。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生附子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升高血压、扩张血管、保护心肌、促进能量代谢、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生
附子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宜外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切片,干燥,用时捣碎。
组成方剂
附子膏
药物组成:附子(生)、乌头(生)。
功能与主治:治疗牙疼,伴有两腮肿痛。
五生膏
功能与主治:治疗寒湿邪气侵入经络,停留结聚不散,疼痛不止。
制成中成药
痫愈胶囊
功能与主治:活血,散寒,止痛。用于扭挫伤、关节酸痛等。
祛风湿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用于风湿引起的肢体筋骨痹痛。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生
附子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生附子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生附子忌内服,不宜与贝母类、
半夏、
白及、
白蔹、
天花粉、瓜蒌类同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生附子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生附子忌内服宜外用,若内服须经炮制。
生附子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属于中药“十八反”的范畴,不宜同用,如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生附子有大毒,若误食可能引起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及四肢麻木、说话不爽利、流涎、恶心、呕吐、头昏乏力、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瞳孔散大,最后可因心脏麻痹、呼吸衰竭而死亡。
鉴别用药
生附子、炮附片与淡附片
三者都是附子的不同炮制品,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功用也有不同。
生附子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生附子有毒,只可外用,忌内服。
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临床多用治心腹冷痛、虚寒泄泻。
淡附片擅长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四肢寒冷,脉象细软、时有时无,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邪气引起的病症,以及寒湿痹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