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中成药中。本品还可用于保健食品
脾虚进食减少、大便不成形、湿滞腹满的人忌服,胃虚进食减少、脾虚有湿的人慎服
中药介绍
生地黄(Unprocessed Rehmannia Root)取自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因其色黄,质重下沉,所以被称为“生地黄”。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等。
主要药性
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河南。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将
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以切面乌黑者为佳。
性状特征
鲜地黄
是生地黄的鲜品,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木部黄白色。
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气微,味微甜。
熟地黄
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气微,味甜。
生地炭
生地炭是生地黄的炮制品,形如生地黄,表面焦黑色,质轻松膨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窝状裂隙。
有焦苦味。
储存方法
鲜地黄放在阴凉干燥处,或埋在砂土中,防冻;其他地黄制品贮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本草经疏》:“此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治疗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病证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作用分析
清热凉血
生地黄性寒入血,既能清营分、血分的热邪,又能止热入血分,损伤血络引起的出血,擅长清热凉血。
适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引起的
高热、长时间口渴、神志不清、口干、舌色深红,以及热入血分,损伤血络引起的
斑疹紫黑、吐血、鼻血、便血、颜色鲜红的崩漏下血等各种出血。
养阴生津
生地黄味甘、性寒、质润,具有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损伤阴液所致的舌色深红、长时间口渴和多饮、口干咽燥、津伤便秘,以及内热引起的消渴(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生地黄入肾经,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阴火虚旺导致的骨蒸潮热(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以及温病后期,余热还没有消散,阴液却已经损伤而导致的夜热早凉、舌色红等。
生地黄滋润寒凉,擅长润滑大肠,还适用于治疗老年人津液枯绝引起的大便燥结[4.6]。
临床应用
营血热证
治温热病热入营分、夜晚发热加重、心烦失眠、斑疹若隐若现,以及舌色深红的人,可与
玄参、
丹参、
连翘等同用。
治热入血分、发烧、斑疹、各种出血,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舌色极深红等,常与
水牛角、
赤芍、
牡丹皮同用。
血热出血
治热入血分、损伤血络引起的吐血、鼻血,可见血色鲜红、口干咽燥,可与生
侧柏叶、生荷叶、生艾叶同用。
治肠热便血、肛门灼热、痔疮肿痛,配黄连、
槐角、
地榆炭等。
热病伤阴,口渴消渴,津伤便秘
治热病损伤阴液引起的口干咽燥、舌色红、口水少,常与
麦冬、沙参、
玉竹等同用。
治阴虚燥热引起的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常与
葛根、
天花粉、
黄芪等同用。
治大肠干燥、津液亏损引起的大便秘结,常与玄参、麦冬同用。
虚热证
治阴虚内热、骨热潮蒸(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常与
知母、
地骨皮、牡丹皮等同用。
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出现夜热早凉、舌色红等,常与
青蒿、
鳖甲、知母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生地黄具有增强免疫、促进造血、降血糖、降压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生地黄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生地黄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15克,鲜品12~30克。
以鲜品捣汁入药或熬膏。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鲜地黄
取鲜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或绞汁。
生地黄
取干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加黄酒拌匀,置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至酒吸尽,药物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每100千克生地黄,用黄酒30~50千克。
取净生地黄,置蒸制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或块,干燥。
生地炭
取生地黄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时,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
常见配伍
生地黄配牡丹皮
生地黄具有清热,养阴,凉血的功效,重在滋阴,能够使阴液化生而容易退热;
牡丹皮具有凉血祛瘀,透散的功效,能够退热,有利于阴液的恢复。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凉血散瘀,清热养阴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阴虚血热引起的吐血、鼻血,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去、阴液已伤引起的夜热早凉。
生地黄配熟地黄
生地黄甘寒质润,功效重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甘而微温,功效重在养血填精,补益肝肾。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补血凉血,滋阴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血虚兼血热所致的崩漏,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以及阴虚精亏所致的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和便秘等。
生地黄配玄参
生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
玄参具有滋阴降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适用于治疗热入血分引起的吐血、鼻血、发热,以及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还有热病阴伤引起的心烦口渴,虚火上炎引起的咽喉肿痛,和阴虚内热引起的消渴,症见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生地黄配乌梅
生地黄甘寒质润,具有清热养阴的功效;
乌梅味酸性平,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两药配伍,酸甘化阴,能增强养阴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引起的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及暑热伤阴引起口渴多饮、心烦发热。
生地黄配墨旱莲
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墨旱莲具有滋阴泻热,凉血止血的功效。
两药配伍,能够增强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肺痨咳血及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证。
组成方剂
清营汤
功能与主治: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适用于治疗热入营分证,可见发热夜晚加重、精神烦躁睡眠减少,以及时长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经常睁眼或闭眼,口渴或不渴,
斑疹若隐若现,和舌色深红发干等。
青蒿鳖甲汤
功能与主治:养阴透热。适用于治疗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可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色红舌苔少等。
导赤散
功能与主治:清心利水养阴。适用于治疗心经火热证,可见心胸烦躁发热、口渴面部发红、想喝冷水,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转移到小肠,可见小便颜色深、排尿滞涩刺痛、舌色红等。
清胃散
功能与主治:清胃凉血。适用于治疗胃火牙痛,可见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牙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
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色红,舌苔黄等。
制成中成药
金莲清热颗粒
药物组成:金莲花、
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生地黄、玄参、炒
苦杏仁。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生津利咽,咳化痰。用于治疗感冒热毒壅盛证,症见
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等;以及出现上述症状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脏连丸
功能与主治:清肠止血。用于治疗肠热便血、肛门灼热、痔疮肿痛等。
糖尿灵片
功能与主治: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用于治疗阴虚燥热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手足心胸烦躁发热等;以及出现上述症状的
2型糖尿病患者。
维血宁颗粒(合剂)
功能与主治: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用于治疗阴虚血热所致的出血;以及出现上述症状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养心定悸膏(口服液)
药物组成:
地黄、
红参、麦冬、阿胶、炙甘草、大枣、黑芝麻、
桂枝、生姜。
功能与主治:养血益气,复脉定悸。用于治疗气虚血少、心慌气短、心律不齐、睡觉时出汗但醒来又停止出汗、失眠,以及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
药膳食疗
咽干、吞咽困难、反胃呕逆
麦门冬10克,生地黄15克,藕200克。
取麦门冬、生地黄、藕分别洗净切碎,一同加入锅中并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分顿服完。
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血晕等
鲜益母草汁10克,鲜生地黄汁40克,鲜藕汁40克,生姜汁2克,蜂蜜10克,粳米100克。
先用粳米煮粥。待米熟时,加入上述药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成。温服。
适用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血晕等、恶露不净,瘀血腹痛及吐血,衄血,咳血,便血。
消渴,心中烦热
生藕汁半盏,生地黄汁半盏。二味药汁相混合,温服,分3次服用。
吐血,呕血,衄血,血淋,血尿及一切血证
韭菜5千克,捣汁,生地黄25千克(切碎)浸泡在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晒到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放入石臼内,捣数千下,捣成烂膏样无渣状,制成弹子大的丸。
每日早、晚各服2丸,白萝卜煎汤服下。
热淋,小便涩少
葡萄汁、藕汁、生地黄汁、蜂蜜等份,和匀,煎为稀汤,每次饭前服用。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生地黄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生地黄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脾虚进食减少、大便不成形、湿滞腹满的人忌服生地黄。胃虚进食减少、脾虚有湿的人慎服。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生地黄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本品。
生地黄寒滑腻滞,所以脾虚进食减少、大便不成形、湿滞腹满的人忌服。胃虚进食减少、脾虚有湿的人慎服。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生地黄与鲜地黄
两药都味苦、甘,性寒质润,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
主治温病热入营血引起的
高热神昏、温毒发斑;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鼻血、便血、崩漏和
斑疹紫黑;久病伤阴引起的骨热潮蒸(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内热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但生地黄质润,甘味重于苦味,清热力稍差,功效更擅于滋阴,多用于治疗阴虚血热、骨热潮蒸(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等。
鲜
地黄多汁,苦味重于甘味,清热凉血生津的功效更好,热甚伤津者多用。
地黄与知母
两药都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心烦口渴、骨热潮蒸(午后和夜间从骨骼内向外发出热气)、肠燥便秘,以及阴虚引起的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但生地黄属于清热凉血药,功效擅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多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引起的斑疹、吐血,或阴血不足兼血热等。
知母属于清热泻火药,功效擅长清肺胃气分实热,除烦止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又具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的功效,能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