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灶局限于子宫的子宫内膜癌,属于早期子宫内膜癌
可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腹胀、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可能与雌激素长期作用、基因突变等相关
以综合治疗为主,手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化疗、激素治疗
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早期子宫内膜癌一般指Ⅰ~Ⅱ期的子宫内膜癌,即病变局限在子宫,未累及子宫外组织。
大多数诊断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通常经过手术可以达到较好的预后。
分型
临床分型
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类型,以Ⅰ型常见。
Ⅰ型
多见于围绝经期妇女。
其发生与雌激素持续刺激相关,常合并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疾病。伴有内膜不典型增生,进展慢。
典型组织学类型有
子宫内膜样腺癌、
黏液腺癌,对孕激素治疗有反应。
Ⅱ型
大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
与高雌激素无关,无内分泌代谢紊乱。通常为低分化、侵袭性强。
典型组织学类型有浆液性癌、
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对孕激素治疗通常无反应。
病理分型
根据2020年WHO分为以下各种类型: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去分化癌、混合细胞癌、癌肉瘤、其他子宫内膜癌(中肾管癌、胃型腺癌等)。其中,子宫内膜样癌最为常见。
分子生物学分型
POLE(DNA 聚合酶 ε)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MSI)、低拷贝型、高拷贝型。
该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OLE突变型预后最好,而高拷贝型预后最差。
发病情况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约55岁,近年来逐渐呈年轻化趋势。
根据我国2019年公布的报告显示,子宫内膜癌2015年发病人数约为69000例,每1万名女性约有1人患子宫内膜癌。死亡约为16000例。
在我国,子宫内膜癌是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可能与雌激素长期作用、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
致病原因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推测可能与雌激素长期作用、基因突变相关。
雌激素作用
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
子宫内膜增生、不典型增生,继而癌变。
外源性雌激素:长期单独应用雌激素补充治疗的绝经或卵巢早衰患者以及长期使用
他莫昔芬的乳腺癌妇女,发病风险增加。
无排卵: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等,由于无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所致。
代谢异常: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可能由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失调引起,易导致排卵异常,雌孕激素失调。
基因突变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约5%的患者与遗传有关。
其中关系最密切的疾病为林奇(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伴有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基因)突变, 家系女性成员终身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32%~60%。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高危因素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遗传: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
生殖内分泌失调:如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月经生育因素: 初潮年龄小、绝经延迟、不孕、不育或少育均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
长期使用雌激素。
他莫昔芬等药物摄入高。
多囊卵巢综合征。
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
长期饮酒、吸烟。
发病机制
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是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继而癌变。
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p53基因突变和HER2基因过度表达与其发病有关。
大约有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与遗传有关。
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排液,还可能出现下腹疼痛等表现。
主要症状
早期
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变局限于子宫,以异常阴道流血或阴道排液为主要表现。
阴道流血: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出现此类情况应及时就诊。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月经淋漓不尽或月经紊乱。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
下腹疼痛及其他:若
肿瘤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
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其他症状
肿瘤浸润子宫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易出血。
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流液时及时就医。您可以根据如下清单对症状、既往史、检查史、用药史进行回忆,以便准确快速回答医生问题,提高就诊效率。
就医科室
妇科
若患者出现异常的阴道流血或异常阴道排液,建议到妇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一晚注意清洗外阴,但不要进行阴道冲洗,或阴道用药。
就医前一晚避免性生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阴道流血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阴道流血出血量如何?持续时间?频率如何?
是否有阴道分泌物异常?分泌物性状如何?有无异味?
是否有腹胀、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疼痛程度如何?
病史清单
月经初潮什么时间?月经周期如何?是否绝经?
孕几产几?产子时间是什么时候?是否接受辅助生殖治疗?有无不良妊娠史?
是否长期接受雌激素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糖类抗原125(CA125)等。
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磁共振检查(MRI)等。
病理学检查: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活检、宫腔脱落细胞学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其他:如不明成分的化妆品、保健品使用情况。
医生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进行评估,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肥胖、不孕、绝经延迟的女性,长期服用雌激素、
他莫昔芬药物者,有
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等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异常阴道出血,如月经紊乱或者绝经后阴道出血等。
可伴有阴道脓血性分泌物、腰骶部疼痛等表现。
查体
妇科检查宫颈表面可能会有接触后出血。
触诊时可能会触及子宫增大、质地偏软,可有宫体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合并贫血者有红细胞和
血红蛋白下降。
尿常规:了解有无尿路感染。尿路感染者尿中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
肝功能、肾功能检查:用于评价肝脏和肾脏功能。
细胞学检查:通过宫腔刷、宫腔吸引涂片等方法获取子宫内膜标本,可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但出现明确症状时可以考虑直接行宫腔镜下刮宫明确诊断。
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清CA125、CEA、CA19-9有一定诊断参考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宫颈癌筛查: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筛查,除外宫颈病变。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子宫内膜癌常用的检查方法,盆腔超声或阴道超声可以初步了解子宫体大小、子宫内膜厚度、病灶浸润情况、附件有无占位等。典型子宫内膜癌的超声图像有宫腔内不均回声区,或宫腔线消失、肌层内有不均回声区。
盆腔磁共振检查(MRI):可用于明确病变大小和位置,病灶侵犯深度、是否侵犯宫颈/阴道,是否侵犯子宫旁器官,以及有无盆腔内的
肿瘤播散,还可观察淋巴结转移情况。
盆腹腔CT检查:用于明确是否存在子宫外转移情况,尤其是腹部器官、肠道表面转移、淋巴结转移情况。
其他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方法为诊断性刮宫手术和宫腔镜下活检。
诊断性刮宫:是常用而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可以获得宫腔和宫颈管组织,是子宫内膜癌的确诊依据。
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可直接观察病灶的外观形态、位置和范围,对可疑病灶进行定位活检或切除,降低漏诊率,适用于病变局限的患者,尤其病变在宫角处或宫底。
分期
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于2018年发布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一共分为四期,其中早期子宫内膜癌主要指Ⅰ、Ⅱ期。
Ⅰ期:肿瘤局限于宫体。
ⅠA(G1,2,3):病变浸润无或<1/2肌层。
ⅠB(G1,2,3):病变浸润≥1/2肌层。
Ⅱ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未超出子宫。
注:G1、G2、G3代表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数字越大,分化越差。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
相似点:也可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及排液。
不同点:
子宫内膜息肉大多为良性病变,病变小、孤立、边界清楚;子宫内膜癌病变范围广,边界不清。
宫腔镜检查+内膜诊刮为诊断金标准。
宫颈癌
相同点:也以阴道异常出血或排液为主要表现。
不同点:妇科检查可见子宫颈菜花样、溃疡样肿物,或明显增粗、变硬,通过
宫颈活检可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炎
相似点:也可出现阴道流液、发热、腹痛。
不同点:子宫内膜炎较少异常出血,月经基本正常。宫腔镜检查+内膜诊刮可鉴别。
无生育要求以手术为主,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加用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还可根据病情辅以激素治疗。
手术治疗
无生育要求的早期
子宫内膜癌患者,可按照分期采取对应的手术治疗方案。
分期手术
Ⅰ期
一般是指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体。
可采取腹水细胞学检查,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
如果有深部肌层浸润,或为浆液性癌、
透明细胞癌、癌肉瘤,还需进行大网膜切除及腹膜多点活检。
根据术后病理,再次确定分期,如果合并高危因素,需进一步辅助治疗。
Ⅱ期
一般是指子宫内膜癌侵犯宫颈间质。
II期术式:筋膜外或广泛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再次确定分期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
辅助治疗
放疗
适用于有手术禁忌而无法手术的患者。
适用于手术后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高危因素包括:非
子宫内膜样腺癌、高级别腺癌(G3)、肌层浸润超过1/2、
肿瘤直径大于2cm、宫颈间质受侵。
分近距离照射及体外照射两种。
化疗
早期一般不采用化疗。化疗适合于晚期(FIGO分期Ⅲ~Ⅳ期)、复发或者存在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
IB期、G3的高危组患者,可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改善预后。
常用的药物有
紫杉醇、
卡铂、
顺铂、阿霉素、
环磷酰胺等。
激素治疗
适用于无法手术或大部分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需注意,指南不推荐早期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激素治疗。
适应证
适用于无法手术的患者。
如果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年龄≤40岁,有强烈的生育愿望。
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G1)。
影像学检查证实肿瘤局限在子宫内膜。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均阳性表达。
无孕激素治疗禁忌。
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推荐用药包括大剂量高效孕激素、
他莫昔芬(两者可交替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氟维司群等。
以高效、大剂量、长期应用激素为宜,至少应用6个月以上。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可有水钠潴留或
药物性肝炎等副作用,停药后可恢复。有血栓性疾病史者慎用。
治疗期间每3个月进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取样或者子宫内膜活检,由医生评估是否缓解。
鼓励妊娠的指标:治疗至少6个月,两次取样均证实完全缓解,鼓励妊娠(坚持每3~6个月持续监测)。
终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疾病进展;持续治疗12个月以上,疾病未改善;不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者不能耐受本治疗者。
早期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通常是较好的,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实现长期生存。
治愈情况
70%的子宫内膜内膜癌发现时都属于临床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可能有部分复发。
I期和II期患者术后复发率约15%,局限于阴道或腹腔的复发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50%~70%。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是指
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并不代表患者只能生存5年。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主要与肿瘤分化级别、分子生物学指标、患者全身状况、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有关。
期别:手术-病理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是独立的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理分型: 一般认为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透明细胞癌、鳞癌5年生存率低于腺癌及腺棘皮癌。
分子生物学指标:如孕激素受体(PR)阳性,常预示预后良好。p53基因突变和过度表达的子宫内膜癌生存时间缩短。
患者全身状况差,基础疾病较多或体质弱,预后较差。
治疗:治疗是否规范也影响患者预后 。
危害性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害包括:
引起阴道异常出血,导致贫血。
如果不及时治疗,肿瘤可能侵及子宫肌层、子宫颈等周围组织,晚期和复发内膜癌将会危及生命。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持饮食均衡,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控制动物脂肪摄入,多食用优质蛋白质来源如豆类、瘦肉、鱼类、蛋类等。
适量食用全谷物、糙米等有益于控制体重和促进肠道蠕动的食物。
避免过多摄入油炸、高盐、高糖、高脂类等不利于健康的食品。
生活管理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化学药品、污染物质等致癌因素。
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根据身体状况适当锻炼,如散步、瑜伽、拳操等,以增强免疫力、减轻压力、控制体重。
治疗期间应避免同房,以免引起感染。
心理支持
面对疾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治愈信心。
与家人、朋友、同病患者交流,分享心情、经历,互相鼓励、支持,减轻心理压力。
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随诊复查
随诊建议,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随诊复查。
若有不适,可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随诊时间
2~3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
3年后,每半年一次。
5年后每年1次。
检查项目
病史、妇科检查。
实验室检查:阴道细胞学检查、血清CA125检测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摄片、腹盆腔超声等,必要时可作CT及磁共振检查。
预防
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或更年期妇女出现月经紊乱,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注意控制体重、控制血糖血压。
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雌激素。
不育、绝经延迟、长期应用雌激素及
他莫昔芬等高危人群,应定期去医院随访或监测。
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妇女,可在30~35岁及以后开展每年1次的妇科检查、经阴道超声和内膜活检,在完成生育后40~45岁可选择预防性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