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孕晚期胎位异常是指在孕晚期,多经腹部B超检查发现,胎儿与母体身体的关系
异常,可表现为包括面先露、
臀先露及肩先露等。正常的胎位应为胎体纵轴与母
体纵轴平行,胎头在骨盆入口处,并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
曲交叉于胸腹前,整个胎体呈椭圆形,称为头位。除此外,其余的胎位均为异
常胎位。
危害
1.对产妇影响:胎位异常可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容易发生
软组织损伤,增加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的机会。胎头长时间压迫软产道亦可导致生殖道瘘。
2.对胎儿影响:胎位异常可导致产程延长,难产机会增加,常导致
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升高。
检查
体格检查、产科检查、B超检查等。
诊断
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病因
1.骨盆大小及形态异常:多见于男型骨盆及
类人猿型骨盆。
2.胎儿俯屈不良、
头盆不称:因胎儿俯屈不良或头盆不称,胎头径线及骨盆径线不适应,则可影响胎头的内旋转。
3.
子宫收缩乏力:胎头在盆腔内完成的一系列动作(下降、旋转等)均需要良好的宫缩,否则很难完成。
4.其他:膀胱充盈、宫颈肌瘤、前壁胎盘等均可影响胎头的内旋转,可成为持续性枕后位。
典型症状
1.面先露:表现胎头不易入盆,常有第一产程延长。
2.
臀先露:妊娠晚期孕妇胎动时常有季肋部胀痛感,临产后因胎足及臀不能充分紧贴子官下段、宫颈及宫旁盆底神经丛,宫口扩张缓慢,产程延长,容易发生宫缩乏力。足先露时容易发生
胎膜早破和
脐带脱垂。
3.肩先露:表现为宫颈不能开全、胎膜早破、产程停滞等。
诊断依据
1.面先露:①症状:胎头不易入盆,常有第一产程延长。②体征:腹部检查,颊前位因胎体伸直使胎儿胸部更贴近孕妇腹前壁,使胎儿肢体侧的下腹部胎心听诊更清晰;颏后位在胎背侧触及极度仰伸的枕骨隆突,于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胎儿枕骨隆突与胎背之间有明显凹沟,胎心较遥远而弱。阴道检查,触诊胎儿口腔及下颏的位置可确诊胎方位,触不到圆而硬的颅骨,在宫口开大后仅能触及不平坦且柔软的胎儿颜面,如口、鼻、眼、颧骨及眼眶等。③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根据胎头眼眶及枕部的位置,可确定胎方位。
2.臀先露:①症状:妊娠晚期孕妇胎动时常有季肋部胀痛感,临产后因胎足及臀不能充分紧贴子官下段、宫颈及宫旁盆底神经丛,宫口扩张缓慢,产程延长,容易发生宫缩乏力。足先露时容易发生胎膜早破和脐带脱垂。②体征:腹部检查,触诊宫底部可触及圆而硬的胎头、按压时有浮球感,在腹部一侧可触及宽而平坦的胎背,对侧可触及不平坦的小肢体;若未衔接,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可上下移动的,不规则、宽而软的胎臀;若胎儿粗隆间径已入盆则胎臀相对固定不动,通常在脐左(或右)上方胎背侧胎心听诊响亮,衔接后胎心听诊以脐下最明显。阴道检查,胎膜已破及宫颈扩张3cm以上可直接触及胎臀包括肛门、坐骨结节及骶骨等,在完全臀先露时可触及胎足,通过趾的方位可帮助判断是左足还是右足,胎臀进一步下降后尚可触及外生殖器。③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可以确定臀先露的类型,并估计胎儿大小。
3.肩先露:①症状:表现为宫颈不能开全、胎膜早破、产程停滞等。②体征:腹部检查,子宫呈横椭圆形,
宫底高度低于孕周,宫底部触不到胎头或胎臀,耻骨联合上方空虚;宫体横径较正常妊娠宽,一侧可触到胎头,另侧触到胎臀;肩前位时,胎背朝向母体腹壁,触之平坦;肩后位时,可触及不规则的小肢体;在脐周两侧胎心听诊最清晰。阴道检查,阴道检查可触及胎儿肩胛骨或肩峰、肋骨及腋窝等,腋窝尖端指向胎儿头端及肩部位。③辅助检查:超声检查通过检测胎头、脊柱、胎心等,准确诊断出肩先露,并能确定具体胎方位。
治疗方针
1.发现胎位异常后,应及早纠正胎位,防止难产。
2.若有无头盆不称,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者,在骨盆正常的情况下,且胎儿不大、具有有效宫缩时,可试产经阴道分娩。
3.若产程不顺利,必要时可进行采取剖宫产。
手术治疗
在产程不顺利的情况下,必要时可进行剖宫产。
其他治疗
1.胸膝卧位;孕妇保持头低臀高姿势,做胸膝卧位前应解小便,松解裤带。孕妇可跪在硬板床上,胸部垫一个枕头,将两手前臂上屈,头部放在床上转向一侧,臀部与大腿成直角。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借胎儿重心的改变,增加胎儿转为头位的机会。
2.外倒转术:一般可在妊娠36~37周,由医生通过手推等动作倒转胎儿,此法需要专业技术,孕妇不可在家自行做。
预后情况
发现胎位异常后,及早纠正胎位,可防止难产,减少
胎儿窘迫和围生产期死亡率。若在生产过程中不顺利,必要时可进行剖宫产,可避免胎位异常的危害。
日常护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
2.按照医生指导的胸膝卧位,每日进行练习。
3.定期产检,观察胎位情况。
4.可提前住院待产,选择好分娩方式,预防分娩时胎位不正及避免因胎位不正造成的严重后果。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忌烟忌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