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阴虚血燥、体内火热亢盛的人需谨慎使用
中药介绍
砂仁(Villous Amomum Fruit)取自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腹胀满、脾胃虚寒等疾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砂仁按照传统既是⻝品又是中药材(即⻝药物质,在⺠间简称为“药⻝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两用。
主要药性
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
产地选材
砂仁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阳春砂仁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省阳春市。
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捣碎。以色棕褐、仁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性状特征
砂仁
阳春砂、绿壳砂: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
三棱,表面棕褐色,密布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
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
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海南砂: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气味稍淡。
盐砂仁
盐砂仁是砂仁的炮制品,形如砂仁,外表深棕红色或深褐色。辛香气略减,味微咸。
储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古籍记载
《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
《用药法象》:“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劳虚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治疗功效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病证
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作用分析
化湿行气温中,醒脾和胃
砂仁味辛性温,能散能通,入脾、胃两经,擅长化湿行气温中,具有醒脾和胃的功效,古人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
用于治疗脾胃湿阻气滞所致的脾胃不和、腹胀腹痛,尤其适用于寒湿气滞导致的各种病症。
温中健脾止泻,和胃调中止呕
砂仁辛香性温,能温中健脾止泻,和胃调中止呕。
常用以治疗虚寒吐泻、冷痢(腹泻如胶冻状,便下不爽),表现为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
肠鸣,喜温喜按,腹胀不舒,倦怠乏力等。
行气和中安胎
砂仁能行气和中安胎,常用于肝气郁结而不能疏泄,冲脉之气上逆,胃气失于和降所致的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等症。
临床应用
湿阻气滞证
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常与
厚朴、白豆蔻等同用。
治脾虚气滞,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大便软不成形,常与
木香、
枳实、
白术等同用。
呕吐腹泻
治食入生冷食物所致胃寒,呕吐腹泻,宜与陈皮、丁香、木香等同用。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治妊娠气滞,呕吐无法进食,胎动不安等,可单用入散剂服用,或与
紫苏梗、白术等同用。
治气血不足,胎动不安,可与人参、白术、
熟地黄等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表明,砂仁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砂仁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砂仁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6克,后下,不宜久煎。
砂仁可煎汁服用,或入丸散剂内服。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砂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盐砂仁
取净砂仁,加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小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常见配伍
砂仁配厚朴
两药合用,具有行气宽中、消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滞或湿郁所导致的腹痛胀满。
砂仁配桑寄生
两药合用,安胎力强,适用于胎动不安的腰部坠痛,腹部胀满等。
砂仁配枳壳
砂仁行气化湿,和胃止呕,健脾止泻;
枳壳行气开郁,消胀除痞,降气消痰。
两药合用,增强行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胃脘部胀满憋闷不适,呕吐腹泻等。
砂仁配熟地黄
砂仁辛温可行气导滞,
熟地黄善于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但过于滋腻。
两药合用,砂仁既免除熟地黄滋腻碍胃的弊端,又可引导熟地黄归入肾经,用于阴血不足的证型。
砂仁配木香
两药合用,加强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脘腹胀痛,消化不良。
组成方剂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统》)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所致的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气虚肿满等。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虚湿盛所导致的食物不消化,胸腹痞闷,
肠鸣腹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脸色黄无光泽等。
六和汤(《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砂仁、半夏、杏仁、人参、赤茯苓、藿香叶、白扁豆、
香薷、厚朴、木瓜、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祛暑化湿,健脾和胃。适用于湿伤脾胃,暑湿外袭所致的霍乱呕吐腹泻,疲倦嗜睡,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
制成中成药
香砂六君丸
药物组成:木香、砂仁、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半夏、陈皮。
功能与主治: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打嗝、进食减少、腹泻等。
香砂养胃丸
药物组成: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醋
香附、
枳实(炒)、
豆蔻(去壳)、姜厚朴、
广藿香、甘草。
功能与主治:具有温中和胃的功效,可以治疗胃阳不足、湿阻气滞引起的胃痛、脘闷不舒、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中灼热
反酸不适、四肢疲倦等。
香砂枳术丸
药物组成:木香、枳实(麸炒)、砂仁、白术(麸炒)。
功能与主治:具有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的功效,能治疗脾虚气滞,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大便稀软等。
药膳食疗
食积气逆,心腹痛
砂仁适量。炒熟研碎,用袋子盛后浸酒,煮饮。
小儿食积腹泻,食欲不振
砂仁2~3克,大米50~75克。先把砂仁捣碎为细末,再将大米淘洗后,放入锅内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砂仁末,稍煮即可。
早、晚餐温热服用。
小儿滑泄,脱肛
砂仁30克。去皮研为末,每次用3克,以猪腰子1片劈开,入药末在内,棉线系紧,入水煮熟,给小儿食用。
胎动不安
砂仁适量,研成细末,每次服6克,加生姜汁少许,沸汤点服,随时服用。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砂仁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砂仁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阴虚血燥、体内火热亢盛的人需谨慎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砂仁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阴虚而导致血中燥热,或体内火热之邪旺盛的人慎用砂仁。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如果砂仁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鉴别用药
砂仁与紫苏叶
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紫苏叶是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子(或带嫩枝)。两者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砂仁和紫苏叶都有行气宽中、止呕安胎的功效,都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引起的胸闷,饮食减少,呕吐反胃,以及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等。
砂仁善于芳香温通、化湿行气,还可用于治疗湿浊中阻导致的腹胀、饮食减少等,且砂仁还有温脾止泻的作用,还可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泻。
紫苏叶还有发汗解表、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痰多、鱼蟹中毒等。
砂仁与砂仁壳
二者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相似。
砂仁更偏温性,药效更强。
砂仁壳是砂仁的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似,而温性略减,药力略弱,适用于脾胃湿阻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饮食减少等症。
砂仁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做粥、汤、茶、酒等,日常用途广泛。
特点介绍
砂仁药食两用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它用途的多样性,其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药用时可以生用,可以经炮制后(如盐炒等)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煲汤、代茶饮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砂仁作为中药时,成人每天用量为3~6克,后下。
砂仁作为食物时,可适量食用,可制作粥、汤、茶、酒等。
药膳应用
粥类
砂仁粥
材料:粳米50克,砂仁5克,生姜3片。
做法:先煮粳米为粥,粥将熟时放入砂仁、生姜,再煮一二沸即可。
功效:开胃消食。
汤类
砂仁鲫鱼汤
材料:砂仁3克,藿香5克,鲜鲫鱼1尾(约150克),生姜、葱、食盐各适量。
做法:将鱼处理干净,砂仁、藿香放入鱼腹,入锅加水适量烧开,放入生姜、葱、食盐,稍煮,待鱼熟即可使用。
功效:醒脾开胃。
茶类
砂仁茶
材料:砂仁3克,陈皮3克,
甘草2克,红茶3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陈皮、砂仁用250毫升水煎沸后,冲泡甘草、白糖、红茶5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效:和中养胃。
香砂茶
做法:上药共研成粗末,纱布包后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20分钟,分多次饮用。
功效:健脾行气。
酒类
山楂黄酒饮
做法:将佛手、砂仁和山楂洗净晾干,加入黄酒中浸泡3天后即可饮用,每天2次,每次30毫升。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营养成分
含单糖类、蛋白质、脂肪类、粗纤维,以及锰、铁、铜、锌、硒、钼等。
食用注意
阴虚有热的人忌服。
痰湿体质的人群最适宜食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