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止血活血、化饮、止泻、软坚的功效
炮制后可以入药,可用于方剂配伍中
有桑黄过敏史的人群禁止使用
中药介绍
桑黄(Fleckedflesh Polypore)是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
本品寄生在桑的树干上,其颜色成熟者为黄色,因此称为“桑黄”。
用于治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等。
主要药性
味微苦、甘、辛,性寒。归肝、肾、胃、大肠经。
产地选材
分布于华北、西北、黑龙江、吉林、广东、四川、云南、西藏、台湾等地。
全年均可采收,晒干使用。
性状特征
子实体为木质,无柄,菌盖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起,(5~20)厘米×(7~30)厘米,厚3~15厘米。
本品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期会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状的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
菌肉硬,呈木质,暗褐色,厚约0.5厘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呈锈褐色至酱色,管口为圆形;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孢子近似球形,光滑,无色。
储存方法
放置阴凉、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药性论》:“味甘、辛,无毒。”
《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全国中草药汇编》:“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
淋病,崩漏带下,癥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治疗功效
止血活血,化饮,止泻,软坚。
主治病证
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癥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作用分析
止血活血
桑黄既能活血,又能止血,而且活血的药力不会过于峻猛,也没有伤血的弊端,止血的同时又不会留下瘀滞。
可以治疗多种血证,例如血崩,血淋(小便带血,排尿有疼痛感),脱肛便血等。
本品也可用于治疗妇科病症,例如白带中有血色,经闭等。
化饮
桑黄能够促进停聚体内的水液运行,可用于治疗癖饮,即水饮停聚在两胁肋之间,遇寒结聚成块,触按可听到水声。
止泻
桑黄入胃、大肠经,具有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
软坚
桑黄能够软化并消散坚硬的结块,可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症见腹部出现有形或无形的积块,伴有胀痛感。
还可用于治疗瘰疬溃烂(症见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如串珠状,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相当于
颈部淋巴结结核),发背(发生在脊背的有头疽)等。
临床应用
血淋
治血淋,症见小便带血,排尿有疼痛感,脐腹部及阴茎涩痛,可配伍岗谷树根皮,与桑黄一起捣碎,煎煮后服用。
妇人劳损,月经不断
治女性月经不断,遇劳加剧,可用桑黄捣成末,饭前以热酒调和后服用。
脱肛泻血
治脱肛便血不止,可配伍
香附,与桑黄一起捣成末,用蜂蜜制成丸药,饭前用粥送服。
发背
治发背,即发生在背脊部位的有头疽,可配伍
厚朴、陈皮、
苍术、
甘草,与桑黄一起研末,外敷于溃烂处,如未破溃,可以将以上药末用油调和后敷于患处。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桑黄具有保护肝脏、调节免疫机能等药理作用。
桑黄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桑黄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5克。
本品还可以入丸、散剂。
外用研末,调和后敷于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除杂质,洗净,以定量的水或其他溶液浸润药材,使水分缓缓进入药材内部后药材变软,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用时捣碎。
药膳食疗
咳嗽哮喘,脾胃不适
鸡肉150克,桑黄2.5克,胡椒粉0.5克,味精1.5克,葱白3节,姜3片,盐1克。
把鸡肉洗净,切成6厘米见方的块状,锅内放入清水、葱、姜、胡椒粉,用大火煮沸后,将鸡肉下锅汆烫,去除血水,待鸡肉变色后捞出沥去多余的水分,放入蒸锅。
取桑黄2.5克,用清水漂洗后分散摆在鸡肉上,再加少许葱、姜及适量清水,盖严汽锅盖,上笼,用大火蒸约90分钟。
将汽锅内的原汁盛入另一锅内,加盐、胡椒粉煮沸,再倒回汽锅内即可食用。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桑黄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本品应按照医生叮嘱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桑黄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桑黄含有落叶松蕈酸,可抑制汗腺分泌,大量口服可能引起呕吐、腹泻。
据报道,本品还有洋地黄样作用,大剂量摄入可能发生抑制作用,达到中毒剂量可能引起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