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平肝、降压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三七花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三七花(Notoginseng Flower)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花。
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头昏,目眩等。
主要药性
味甘、微苦,性凉。归肝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6~8月开花时采收花序,熏蒸后晒干。
性状特征
本品呈不规则球形或半球形,直径1~2厘米。
外表灰绿色或墨绿色。一端具总花梗,另一端密集众多花蕾。小花梗细短,基部具鳞片状苞片。花萼边缘有5齿,花瓣5。
气清香,味微苦、甘。
储存方法
放置在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云南中草药选》:“甘凉,清热平肝、降压”。
《广南地志资料》:“(三七)花可作茶饮”。
治疗功效
清热,平肝,降压。
主治病证
作用分析
清热
三七花性凉,且多汁液,有清热的作用。能够治疗外感风热邪气侵犯咽喉导致的急性咽喉炎。
平肝
三七花味苦,入肝经,有平肝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目眩、耳鸣、等症。
降压
三七花还可以辅助降压,适用于高血压病。
临床应用
眩晕
由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所导致。症见眩晕耳鸣、
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或面部发红、眼睛发红、口苦、舌体红、舌苔黄。
乳蛾
由外感风热邪气侵犯咽喉所导致。症见性急乳蛾初起、咽痛、轻度吞咽困难、伴发热、怕冷、咳嗽、咯痰,以及咽黏膜及
扁桃体充血、未成脓、舌苔薄白。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初期见上述证候的人。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三七花具有对抗苯丙胺等中枢兴奋作用、抗炎作用、血管扩张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三七花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应用于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三七花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3克。与茶叶一同泡饮,或适量用开水泡饮。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
制成中成药
三七花颗粒
药物组成:三七花。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利咽。用于肝阳偏亢盛、风热痰盛引起的咽喉肿痛、头晕眼花、耳鸣、高血压等病症。
田七花叶颗粒
药物组成:三七叶茎、三七花。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平肝,潜阳。用于由血热引起的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肝热引起的心悸、烦躁、眩晕、头痛、失眠等。
药膳食疗
冠心病、跌打损伤
土鸡、三七粉、三七花等适量,佐料适量。
将上述材料用汽锅蒸熟。
高血脂、高血压等
三七花适量,鹅肝适量。
将三七花与鹅肝一同烹制。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
三七花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三七花与一些药如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对三七花过敏史的人群禁止使用此药,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三七花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如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服用三七花后,个别患者可能偶尔会产生轻微上腹痛、耳鸣、多尿等。
鉴别用药
三七花与人参花
三七花总花梗表面突起为白色透明不规则形且较为密集,突起头部较圆润底部略尖细,排列不规则。人参花总花梗无明显突起,具有白色亮点。
三七花小花梗表面的突起三角形多交错排列,大小不一。人参花小花梗表面无白色突起。
三七花的小花梗以及总花梗上面有非腺毛,小且疏散,呈纵向连续发展,但是人参花总花梗以及小花梗上面没有非腺毛存在。
三七花的雌蕊柱头多分开,位于雌蕊两侧有两条明显的棕黄色树脂道。人参花的雌蕊两柱头分开不明显,部分未分开。位于雌蕊中间部分可见两条淡黄色的树脂道,不似三七花明显。
三七花的花期为6月至8月,人参花的花期为5月至6月。
三七花与西洋参花
三七花总花梗表面突起为白色透明不规则形且较为密集,突起头部较圆润底部略尖细,排列不规则。而西洋参花总花梗表面突起与三七花相比较较少,呈不规则形,棱角较为分明。
三七花的雌蕊柱头多分开,位于雌蕊两侧有两条明显的棕黄色树脂道。西洋参花雌蕊柱头大部分微微分离,多数合并,未有明显可微性状观察到树脂道的分布。
三七花小花梗表面的突起三角形多交错排列,大小不一。西洋参花小花梗表面的白色突起类三角形底部多相连,排列整齐,大小相近。
三七花与西洋参花的小花梗以及总花梗上面均有非腺毛。三七花较小较疏散且呈纵向连续发展。但西洋参花大且密集,不呈纵向连续发展。
三七花的花期为6月至8月,西洋参的花期为7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