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的功效
是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脾胃虚弱、肠滑者忌服
中药介绍
青蒿(Sweet Wormwood Herb)取自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因其茎叶深青,故名“青蒿”。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温邪伤阴所致的夜热早凉、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发热、自觉有热从骨中向外透出等。
主要药性
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产地选材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切段。以色绿、质嫩、叶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状特征
青蒿
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厘米,直径0.2~0.6厘米。
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
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和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
气香特异,味微苦。
储存方法
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本草新编》:“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泻暑热之火,愈风瘙痒,止虚烦盗汗,……”
《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疽及郁火不舒之证。。
治疗功效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主治病证
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
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作用分析
清虚热
青蒿味苦性寒,能清热,气味辛香可以透散,能够清退虚热,且擅长入阴分。
可用于治疗精血津液等阴液耗损所致的发热,表现为低热不退,手心、足心、胸口处有烦热感的五心烦热,睡时汗出、醒后汗止,遗精,舌红少苔的患者。
用于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清,热邪内伏耗伤阴液、虚热内生而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低热不退等。
除骨蒸
青蒿有除骨蒸的功效,用于治疗骨蒸劳热,主要表现为低热,自觉身体有热自骨中向外透出、或见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的感觉、舌红少苔。
解暑热
青蒿味苦性寒能清热,气味辛香能发散,有解暑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暑邪所致的发热口渴、头痛头昏、胸闷无汗等。
截疟
青蒿味辛性寒,气味芳香,主入肝、胆经,有良好的截疟功效,擅长治疗疟疾发作所致寒战壮热,表现恶寒颤抖和
高热反复而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先寒后热,寒热相当。适用于疟疾兼有暑热或湿热的人群。
退黄
青蒿尚有利胆退黄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
黄疸,临床见目黄、身黄、小便黄,黄色鲜明。
临床应用
虚热证
用于治疗温病后期,邪气内伏于阴分所致的夜间低热,至第二天清晨则热退身凉、热退无汗,常与
鳖甲、
知母、
牡丹皮等药同用。
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自觉有热规律性从骨内向外透发、低热日久不退,常与
银柴胡、
胡黄连、知母等同用。
暑热证
用于治疗夏季外感暑热所致的发热、心烦口渴欲饮水、头痛、胸闷、无汗等,常与藿香、
香薷、
野菊花等同用。
疟疾寒热
用于治疗疟疾发作时恶寒颤抖和高热反复而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先寒后热,寒热相当的症状,可单用鲜品捣汁服用,或与
草果、
黄芩、柴胡等同用。
湿热黄疸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青蒿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解热、镇痛、抗炎、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青蒿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青蒿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煎药时后下。
可鲜用绞汁服。也可入丸、散。
外用时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外洗。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常见配伍
青蒿配知母
青蒿擅长清退虚热,除骨蒸劳热;
知母善于滋阴润燥,泄肾中虚火。
二药配伍,可以起到滋阴清热除蒸的功效,适用于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发热、自觉有热规律性的从骨内向外透发、盗汗。
青蒿配白扁豆
青蒿能芳香化浊,清热解暑;
白扁豆可解暑利湿,健脾和中。
二药配伍,可增强清解暑热,健脾利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暑热夹湿所致的发热头昏、恶心吐泻。
青蒿配黄芩
青蒿气味芳香可以透散,擅长清热截疟;
黄芩味苦性寒可以燥湿,善于清泄湿热。
二药配伍,可增强清热燥湿截疟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湿热困阻少阳所致的同
疟疾相类似的恶寒与发热反复而有规律地交替发作、胸部胀满不适、呕吐等症。
组成方剂
青蒿鳖甲汤
功能与主治:养阴透热。适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所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清骨散
功能与主治:清虚热,退骨蒸。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表现为自觉有热规律性从骨内向外透发、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和两颧红赤、困倦、入睡汗出,醒后汗止、口渴心烦。
蒿芩清胆汤
功能与主治: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适用于少阳湿热、气机不利、同疟疾相类似的恶寒与发热反复而有规律地交替发作、口苦、胃中酸水上泛,随即咽下、腹部胀满不适、
黄疸、胁肋部疼痛。
清暑饮
药物组成:青蒿露、
六一散、荷叶、西瓜翠衣、绿豆皮、银花露、丝瓜皮、淡竹叶、白扁豆衣。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暑。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所致的身体无发热的感觉。
制成中成药
感冒止咳颗粒(糖浆,合剂)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表现为发热、遇风感觉冷,避风后缓解、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周身不适。
消食退热糖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食通便。可用于治疗小儿外感时令邪气、体内兼有饮食积滞不消化所致的感冒,表现
高热不退、胃部或腹部胀满。
甘露茶
功能与主治:消暑散热,行气消食。可用于治疗感冒所致的头痛、发热,饮食积滞不消化。
小儿暑感宁糖浆
药物组成:
香薷、
佩兰、
扁豆花、黄连、黄芩、厚朴、青蒿、
芦根、滑石粉、甘草、苦杏仁、薄荷、荆芥穗。
功能与主治:清暑解表,退热。可用于治疗小儿暑季外感发烧,高热不退、头痛少汗、咽喉肿痛、食欲不振、小便和大便不顺畅。
药膳食疗
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黄12克,知母6克,牡丹皮9克。
上述中药小火慢炖2~3小时,至鳖甲酥烂,吃鳖肉喝汤,每次1小碗,日2次。
暑热,阴虚发热证
鲜青蒿10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鲜青蒿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去渣取汁,备用。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熟后,倒入青蒿汁和冰糖搅拌即成。分1~2次食用。
骨蒸痨热,肩背烦疼,头痛,不下食
枸杞叶100~150克,青蒿叶30克,葱白15克,豆豉20克。
先用3大杯水煎豆豉取1杯汁,去掉豆豉后放入枸杞叶、青蒿叶、葱白,煮成浓汤,调味后食用。每日2次。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青蒿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青蒿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脾胃虚弱等人群忌服青蒿,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青蒿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忌服。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青蒿与地骨皮
二者都有清热、凉血、除蒸的功效。既能清虚热,又可清实热,都可用于治疗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发热和火热之邪亢盛的实热证。
青蒿味辛性寒,气味芳香能透散,擅长清伏于阴分的热邪,可用于治疗热病伤阴,邪伏阴分所致的夜热早凉、自觉有热规律性从骨内向外透发不伴有汗出。
而且青蒿有清暑解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暑热;青蒿还擅长截疟,多用于治疗
疟疾出现的恶寒与发热反复而有规律地交替发作的症状。
地骨皮味甘淡性微寒,可益阴凉血,擅长清肝肾的虚火,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规律性发热伴有睡时汗出,醒后汗止。
地骨皮又能清肺降火,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地骨皮还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体内脏腑有热造成的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