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散瘀的功效
炮制后可以入药,可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牛筋草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牛筋草(Goosegrass Herb)是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的根或全草。
本品的茎虽细,但富有韧性,拔之不易断,因此得名“牛筋草”;其花开三叉,形似鸡爪,因此别称“野鸡爪”;民间还常使用本品斗蟋蟀,所以有本品亦有“蟋蟀草”之名。
用于治疗伤暑发热,小便不利,疮疡肿痛等。
主要药性
味甘、淡,性凉。归肝经。
产地选材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常生于荒芜草地、旷野、路旁。
8~9月采挖,去掉或不去掉茎叶,鲜用或晒干后使用。
性状特征
根呈须状,黄棕色,直径0.5~1毫米。茎呈扁圆柱形,淡灰绿色,有纵棱,有明显的节段。
叶呈线形,叶脉呈平行的条状。数个穗状花序呈指状排列于茎的顶端,通常为3个。香味轻微,味淡。
储存方法
放置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纲目拾遗》:“牛筋草,一名千金草,夏初发苗,多生阶砌道左。叶似韭而柔,六七月起茎,高尺许,开花三叉,其茎弱韧,拔之不易断,最难芟除,故有牛筋之名。”
《百草镜》:“行血,长力。”
《纲目拾遗》:“根入药治脱力黄,劳力伤。。
治疗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散瘀。
主治病证
伤暑发热,小儿惊风,乙脑,流脑,
黄疸,淋证,小便不利,痢疾,便血,疮疡肿痛,荨麻疹,跌打损伤。
作用分析
清热解毒
牛筋草性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受暑热邪气引起的发热,还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以神昏、抽风、惊厥为主要表现的儿科疾病),乙脑,流脑等。
利湿
牛筋草可以祛除体内的湿邪,用于治疗湿热疫毒等引起的黄疸,症见身黄、目黄、小便发黄等。
本品能通利小便,促进湿邪排出,用于治疗淋证,症见小便次数增多,排尿淋漓涩痛等。
本品还可以用于治疗大肠湿热引起的痢疾,症见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中夹有黏液及脓血,便后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凉血散瘀
牛筋草性凉,有清凉血液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积热、热毒等引起的便血。
还可用于治疗疮疡肿痛,荨麻疹,跌打损伤等。
临床应用
高热,神昏,抽搐
治
高热,神昏,抽搐,可用新鲜的牛筋草加少许食盐,炖煮后服用。
湿热黄疸
治湿热黄疸,可用新鲜的牛筋草,配伍
山芝麻,用水煎服。
痢疾
治痢疾,可用新鲜的牛筋草,配伍三叶鬼针草,用水煎服。
荨麻疹
治荨麻疹,可用牛筋草配伍透骨草,和冰糖一起煎服。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牛筋草煎剂有抑制乙脑病毒的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牛筋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牛筋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15克。
新鲜的牛筋草用量可达30~60克。
外用适量,取新鲜的牛筋草,捣烂敷于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除杂质,洗净,以定量的水或其他溶液浸润药材,使水分缓缓进入药材内部,以便药材稍微湿润,切段,干燥。
制成中成药
清凉防暑颗粒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暑,利尿生津。用于治疗暑热,身热,口干,小便颜色深黄,还可用于预防中暑。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牛筋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本品应按照医生叮嘱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牛筋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牛筋草与伸筋草
牛筋草是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的根或全草,
伸筋草是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干燥全草。
牛筋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散瘀的作用,主治伤暑发热,小儿惊风,乙脑,流脑,
黄疸;伸筋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