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温寒行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中成药中
对木麻黄成分过敏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寒湿泄泻、慢性咳嗽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微苦,性温。归大肠、肺、小肠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4~6月采摘嫩枝,或剥取树皮,鲜用或晒干。
性状特征
为纤细略长枝条,主枝为灰绿色或褐红色的圆柱形,小枝轮生,为灰绿色,约有纵棱7条。
节密生,每节长约3~6毫米。每轮约7枚鳞状叶片,下部灰白色,先端红棕色。
枝条顶端有时有穗状雄花序和头状雌花序。
节易脱落,枝条易折断,断面黄绿色。气微,味淡。
储存方法
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虫蛀。
古籍记载
《台湾药用植物志》:“嫩枝煎汁,洗涤肿毒,贴前额头痛。。
治疗功效
温寒行气,化痰止咳。
主治病证
寒湿泄泻,慢性咳嗽。
作用分析
温寒行气
木
麻黄性温,味微苦,具有温化寒邪、降泄上逆气机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寒凝气滞导致的疾病。
可用于治疗寒邪凝滞大肠、小肠二腑导致的腹泻、痢疾等。
还可用于治疗寒凝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或胎产不下。
化痰止咳
木麻黄归肺经、性温,能够温化寒痰,味微苦能降气而止咳,发挥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来治疗慢性咳嗽。
临床应用
寒凝气滞证
治慢性腹泻和痢疾多用树皮。
治月经不调或胎产不下,可大剂量煎服。
治脚气、疔疮肿毒,多用煎汤外洗。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木麻黄具有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木
麻黄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木麻黄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9克。
外用,适量煎汁外洗。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切段。
制成中成药
复方木麻黄片
功能与主治:散寒止痢。用于治疗寒湿痢疾或
细菌性痢疾,症状见下痢不顺畅、下痢赤白,白多赤少,里急后重;或胸腹疼痛胀满,食欲欠佳,口淡无味,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木
麻黄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木麻黄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对木麻黄成分过敏的人禁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木麻黄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木麻黄与麻黄
木麻黄与麻黄虽然名称相似,但是其植株、性状、归经、功效作用皆不同,临床使用时需做区分。
木麻黄为木麻黄科木麻黄属植物木麻黄的幼嫩枝叶或树皮,为纤细略长枝条。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
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木麻黄主枝为灰绿色或褐红色的圆柱形,小枝轮生,为灰绿色,有纵棱,鳞状叶片,枝条易折断,断面黄绿色。气微,味淡。
麻黄为淡黄绿色至黄绿色圆柱形的段,粗糙,有细纵脊线,节上有细小鳞叶。切面中心显红黄色。气微香,味涩、微苦。
木麻黄与麻黄皆性温,味微苦,但木麻黄归大肠、肺、小肠经;麻黄味辛,归肺、膀胱经。
木麻黄具有温寒行气、化痰止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湿泄泻,慢性咳嗽。
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突发的头面部及四肢水肿)。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