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卵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
有正常月经周期,但不能排出成熟卵子,导致不孕
通过服用促排卵药物、卵泡穿刺、手术改善盆腔环境等方式治疗
少数患者可自行恢复,多数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后可成功受孕,但复发率较高
定义
正常情况下,每个月经周期,卵泡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在激素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并排卵。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是一种
排卵障碍性疾病,指卵泡正常生长但不破裂,导致卵子不能排出,而卵泡内部发生黄素化,进而分泌孕激素。
常因不孕就诊后,监测卵泡发现。
致病原因
内分泌紊乱
黄体生成素分泌不足或异常、
多囊卵巢综合征、
高泌乳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前列腺素分泌紊乱等内分泌疾病,可导致卵巢功能和内部环境发生改变,刺激卵巢表面增厚、形成纤维包裹,使卵泡不容易破裂。
局部因素
盆腔炎等可造成盆腔粘连、卵巢表面有纤维包裹,均可导致卵泡不破裂无排卵,但内源性黄体生成素(LH)可促使卵泡细胞黄素化。
此外,卵巢炎甚至亚临床的卵巢炎也是造成卵巢被皮增厚而导致本病发生的局部因素。
酶或激酶不足或缺陷或前列腺素缺乏
黄体生成素不足影响
环磷腺苷增加,使卵巢内纤维蛋白和
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低下,可使排卵前卵泡细胞上的纤溶酶原活性降低,影响纤维蛋白的溶解和滤泡壁的自身作用。
蛋白溶解酶的缺乏也会抑制卵泡排卵。
药物因素
大剂量的
氯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促性腺激素等促排卵药物或
阿司匹林、
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导致本病发生。
诱发因素
精神压力会使女性产生紧张、敏感、焦虑甚至抑郁,导致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造成卵巢
排卵障碍,引发本病。
主要症状
多以未避孕长期未孕为主要症状,也是大多数患者的就诊原因。
患者虽然存在
排卵障碍,但卵泡黄素化后可分泌孕激素。所以月经周期、体温变化曲线、宫颈黏液、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就医科室
可就诊于妇产科、生殖中心。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育龄期女性,有规律的月经周期,未避孕长期不孕,需进一步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无显著异常症状,多因未避孕未孕就诊发现。
病史清单
月经情况:周期、经期、经量,末次月经时间等。
有无痛经?
有无盆腔炎性疾病?
有无子宫内膜异位症?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基础体温监测;
卵泡监测;
性激素水平检查;
超声检查;
宫颈黏液涂片;
子宫内膜活检;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是否服用过某种促排卵药,以及服用剂量、周期数、效果等。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痛经、盆腔炎性疾病、
卵巢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史。
临床表现
未避孕长期未孕;
月经规律,无特异性异常体征;
基础体温呈典型双相;宫颈黏液或子宫内膜活检,有正常的组织分泌象,
孕酮≥3ng/ml即可诊断。B超连续追踪卵泡,有成熟卵泡但无排卵。
影像学检查
一般可根据经阴道超声结合内分泌激素水平来进行诊断。
卵泡监测
连续追踪卵泡,显示有成熟卵泡但无排卵。
鉴别诊断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两者均表现为
排卵障碍导致不孕。卵泡持续追踪可鉴别,
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为卵泡不发育,而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则显示有成熟卵泡形成但无排卵。超声检查可协助鉴别。
卵巢早衰
两者均为排卵障碍导致不孕,内分泌激素测定可协助鉴别,
促卵泡素(FSH)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下降,提示卵巢早衰。
期待治疗
有成熟卵泡形成但无排卵的现象也不是一定连续、重复出现,故对于首次出现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的患者,可利用超声监测病情直至病症消失。
药物治疗
一般采用
氯米芬、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等药物促进排卵可能有效。
手术治疗
不会单独针对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进行手术治疗,而在针对不孕的腹腔镜手术中,通过分离粘连、去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以及卵巢打孔等操作,无排卵现象在术后通常会有改善。
中医治疗
补肾活血、针灸、艾灸、耳穴贴压、中药外敷等多种方法可能有效。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通过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人工助孕。
治愈情况
少数初次发病患者,在此后的月经周期中可自行恢复;大部分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后可以成功受孕,但复发率较高。
预后因素
与年龄、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治疗的及时性等因素相关。
危害性
不治疗导致不孕。
日常管理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精神心理状态,保持愉悦心情;
注意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
适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注意生殖道卫生,避免盆腔炎症;
病情监测
需监测基础体温、超声监测排卵。
随诊复查
无生育要求而月经规律,无需随诊。
预防
规律作息,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避免内分泌失调;
及时治疗内分泌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积极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焦虑情绪,缓解精神心理压力,保持愉悦心情,有助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