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病因引起的小儿肠道炎症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腹胀等
常见原因可分为感染因素及饮食不当、气候改变、过敏、乳糖不耐受等非感染因素
以药物治疗为主,并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一般治疗措施
定义
小儿肠炎是指各种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小儿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腹胀等。
分类
小儿肠炎可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肠炎和非感染性肠炎。
致病原因
感染性因素
细菌
细菌感染多发生于夏季,大肠杆菌是比较常见的致病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及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等均可引发小儿肠炎。
多由于进食不洁食物引起。
病毒
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导致小儿肠炎的病毒之一。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健康成人可为病毒携带者,已感染的小儿则为重要的传染源,多发生于秋冬季。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腺病毒等也可导致小儿感染性肠炎。
真菌
以白色念珠菌较多见,常发生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或营养不良、有基础疾病的小儿。
其他
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也可导致感染性肠炎。
非感染性因素
过敏
如果对摄入的食物过敏,则可发生过敏性肠炎。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等,是由遗传、免疫等多种病因引起的自体免疫性炎症,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药物
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如
头孢噻肟、
克拉霉素、
青霉素钠等),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等,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具有病程长、停药易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患儿多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菌群多样性减少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等改变。
功能性腹泻
指持续或反复发生的、不伴有腹痛或不适的稀便或
水样便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与个人的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相关,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诱发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如不洁饮食、暴饮暴食、进食辛辣刺激性、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就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蠕动加快,诱发肠炎发生。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抗感染能力减弱,影响肠道伤口的愈合,从而影响人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免疫力低下
患儿机体抵抗外界病毒的免疫力减低,容易感染诱发本病。
人工喂养
母乳是免疫和非免疫成分的主要来源,可以保护儿童免受肠道致病菌的侵害,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及器具易受污染。
主要症状
消化道症状
小儿肠炎以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腹泻后腹痛和腹胀可有所减轻,也可持续存在。
患儿每天腹泻次数可为数次或数十次;粪便形态外观与病因有关,可为稀
水样便、
黏液便、血样便;可同时伴有食欲减退、呕吐等。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肠炎,粪便可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有腥臭味;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为稀水样;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呈黏液脓血样,有腥臭味,量不多。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粪便多为黄绿色、暗绿色,水样,有腥臭味。
真菌感染导致的肠炎,大便呈黄绿色稀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多。
全身症状
急性感染性肠炎的小儿常有发热、精神萎靡或嗜睡、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面色发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或合并心、脑、肝、肾其他器官、系统受累。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如腹泻严重,患儿可短时间内出现脱水、
酸中毒、
低钾血症、低钠或
高钠血症,也可出现
低钙血症、
低镁血症等。
发育迟缓
如肠炎长期存在(即
慢性肠炎),小儿可因营养吸收障碍等出现消瘦、乏力、水肿、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营养不良、
发育迟缓表现。
并发症
肠穿孔
肠炎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有可能炎症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加重,出现肠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
肠出血
多因炎症导致肠黏膜损伤形成溃疡,累及到大血管所致。
如果出血量比较大,患儿会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如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少等,需紧急输液、输血治疗。
中毒性巨结肠
多见于
溃疡性结肠炎,可引起急性肠道扩张,肠壁变薄,容易发生肠穿孔。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如小儿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小儿出现严重腹泻,伴面色发灰、皮肤花纹、尿少等,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监护人应当注意记录小儿出现症状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此前的饮食、接触的人及物品等,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是否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等?
什么时间开始腹泻?是否有减轻或者加重?
每天大便多少次?
粪便是什么颜色的?是否成形?有什么异常气味吗?
大便后腹痛和腹胀是否有所减轻?
是否有过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伴随有畏寒、寒战吗?
病史清单
孩子是否接触过有类似症状的人?学校或家庭中其他人是否此前有类似表现?
是否有去过流行病流行地区?
是否有食物过敏史?
有无进食不洁食物?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病原学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有过不洁饮食史。
有长期应用抗菌药物。
有食物过敏史。
临床表现
患儿每天腹泻数次或数十次,可伴有腹胀、呕吐、发热、烦躁或嗜睡等。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面色苍白或发灰、皮肤花纹、尿少等症状。
腹部查体多无明显异常。症状明显的肠炎患儿,可能触诊腹部有压痛,听诊
肠鸣音次数增加。
并发肠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查体可见腹部明显压痛、
反跳痛及肌紧张等;伴肠道大出血时,听诊肠鸣音活跃。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可以帮助初步判断是否有感染,是重要的检查之一。
血常规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时,提示有细菌感染;当有病毒感染时,血常规中的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常增高。
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
小儿因肠炎发生腹泻时,可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水和电解质,从而易发生
酸中毒和
电解质紊乱,
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可及时发现相关变化,如酸中毒、
低钾血症、
低钠血症等,为医生进行液体治疗提供参考。
病原学检查
如果医生怀疑细菌感染,会进行细菌培养,一般会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在明确病因的同时为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如果怀疑病毒感染,则可以通过抗原检测等确认。
如果怀疑
真菌感染,可进行大便镜检,发现真菌孢子和菌丝有助于确诊。
粪便常规+隐血试验
主要明确有无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对于感染性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检查
抗核抗体谱、
中性粒细胞抗体等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是否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显示炎症性肠病的病变以及肠管的狭窄、僵硬和内瘘。
腹部CT:主要是查看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有无病变,或是肠管有无梗阻、有无积气、积液等,可以用来鉴别疾病。
鉴别诊断
生理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常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换乳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通过症状、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多可鉴别。
吸收不良综合征
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
短肠综合征等等。
鉴别要点为病史采集和各种实验室检查。
急性坏死性肠炎
该病多发于早产儿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儿,多在出生后2周内发病,也可迟发到2~3个月,有时足月儿也可发生。
本病一般起病急骤,但有时也可缓慢发病,且仅有轻微临床表现。腹平片可见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壁积气、肠间隙增宽等。
治疗目的: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需去除诱因,合理用药,同时要注意预防并纠正脱水、
电解质紊乱、加强护理。
一般治疗
调整并继续饮食,病情轻者可以进食易消化流质食物,避免食用粗纤维及高糖食物。
呕吐严重者可以禁食,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营养治疗,呕吐好转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3]。
母乳喂养者可继续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者伴有乳糖不耐受时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补液治疗
根据患儿脱水情况,可以选择口服补液、静脉补液或鼻饲管补液等方式进行补液。
口服补液推荐使用低渗性
口服补液盐,适用于轻至中度脱水的急性腹泻患儿。
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以及不能耐受口服补液的中度脱水患儿,以及休克或意识改变、口服补液无改善或程度加重、
肠梗阻等患儿。
鼻饲管补液可用于无静脉输液条件、无严重呕吐但精神状态正常的脱水患儿。
根据脱水性质及严重程度,确定补液性质和补液量。
抗感染治疗
即使怀疑为细菌性腹泻时,不首先推荐使用抗生素,因为大多数病原菌所致急性腹泻均是自限性的。
对于痢疾样腹泻患儿、疑似霍乱合并严重脱水、
免疫缺陷病、早产儿以及有慢性潜在疾病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严格应用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等),具体用药可根据粪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以及患儿临床情况进行选择。
目前尚无针对引起胃肠道感染的病毒的药物。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预防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也有一定的作用。
其他药物治疗
蒙脱石散可帮助缩短腹泻病程,减少腹泻排便次数和量。
补锌治疗有助于改善新生儿急性腹泻病和慢性腹泻病的临床预后,减少腹泻病复发,急性及
慢性肠炎均推荐使用。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同时配合小儿推拿、灸疗法等外治法。
手术治疗
如果肠炎并发了肠穿孔、
肠出血等并发症,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以行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多是切除病变肠段,达到治疗的目的。
小儿肠炎吃什么药
小儿肠炎不是一定要吃药的。症状轻微,可采取一般治疗,如不缓解,可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蒙脱石散、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小儿肠炎可能是受凉或饮食不洁等造成的,症状较轻,可暂不用药物治疗。采取一般治疗。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调整,注重饮食卫生,适当补充水分,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等。
如果一般治疗肠炎症状不缓解,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的治疗。如病毒性的肠炎,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治疗,细菌感染可服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如头孢曲松等。腹泻严重的还可配合服用蒙脱石散止泻。
小儿肠炎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处理,必要时合理使用药物治疗,不可盲目用药。
小儿肠炎怎么调理最快最有效
小儿肠炎没有最快最有效的调理方法,一般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
小儿肠炎常用的药物有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如地衣芽孢杆菌)等,可以缓解腹泻等症状。如为细菌感染,可根据药敏口服如头孢克肟等抗菌药物;如为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可不特殊治疗。
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严重腹泻者可暂时禁食一段时间。腹泻好转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小儿肠炎建议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医生指导下治疗,不要盲目滥用药物。以上药物需遵医嘱使用。
小儿肠炎怎么治好得快
小儿肠炎的治疗需要酌情调整饮食、合理使用药物和预防(或纠正)脱水等。效果因人而异。
1.饮食调整:不主张禁食和限制饮食过严,根据个体的消化吸收功能酌情进行合理调整即可。
2.合理使用药物
(1)抗菌药物:对于细菌性肠炎,需使用抗菌药物,如磷霉素钙片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益生菌:即肠道微生物制剂,如酪酸梭菌等,可对肠道有害细菌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减少其增殖和产生毒素等作用。
(3)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起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的作用。
3.预防或纠正脱水:观察患儿的精神及尿量等,可进食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评估其有无存在脱水情况,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液纠正脱水。
4.其他:在病程中可能出现乳糖不耐受,可使用去乳糖奶粉,或者口服乳糖酶等。
上述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对于此类儿童建议专科门诊就诊,综合评估治疗。
治愈情况
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小儿肠炎,经合理饮食及对症治疗后,肠黏膜可自行修复,是能自愈的。
如果未能及时治疗,腹泻不止,患儿可能会因脱水、
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休克,最终危及生命。
危害性
严重的小儿肠炎如不尽快控制,可能会危及患儿生命。
如发展为
慢性肠炎,可影响患儿对营养的吸收,导致患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影响其健康成长。
部分导致感染性肠炎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如诺如病毒),可能会导致学校、家庭中出现流行。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疾病发作期建议患儿进食流质食物,若腹泻症状较重,或有大量出汗,需要适量补充淡盐水等,防止体内水电解质失衡。
母乳喂养的患儿,应当坚持母乳喂养,可适当减少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
避免在夏季断奶,适时添加辅食,逐渐过渡。
避免食入不洁净食物、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患儿受凉或过热。
婴儿应选用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质尿布,勤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胶布,以保持皮肤完整性。
家属在护理患儿前后应认真洗手。
预防
做好水源及食品卫生管理,从源头上防止粪口传播。
儿童使用的器具均应严格消毒,接触患儿前后均应严格洗手,可预防感染性肠炎。
避免儿童摄入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遵医嘱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积极防止营养不良,提高患儿抵抗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