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
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犁头草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犁头草取自堇菜科堇菜属植物心叶堇菜的全草。
用于治疗痈疽肿毒,咽喉肿痛,乳痈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微苦、辛,性寒。归肝、肾经。
产地选材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
4~5月果实成熟期,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性状特征
常皱缩成团。根圆柱形,土黄色。根状茎短或无,可见叶柄残基。
展开后叶片呈三角形、三角形卵状或戟形,基部宽心形。
气微,味辛、微苦。
储存方法
放置在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本草求原》:“止血,消恶毒疮,去腐生新,治鱼目便毒。。
治疗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病证
用于治疗乳痈,喉痛,目赤肿痛,疮疡肿毒,刀伤出血。
作用分析
清热解毒
犁头草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由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
凉血消肿
犁头草味苦,具有凉血消肿的作用,用于治疗乳痈(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乳房急性化脓性病),热毒内聚于肠中导致的痈脓,
化脓性骨髓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
痈疽溃烂
阑尾炎
化脓性骨髓炎
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可与鲜三叉苦叶同用。
目赤肿痛、头痛
治疗目赤肿痛,畏光,眼部分泌物增多,头痛等,可与鸡蛋白同用外敷。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犁头草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的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犁头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食材搭配做成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犁头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15克,鲜品30~60克。
可捣汁服用,或捣烂外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鲜用或晒干。
制成中成药
犁头草常单独使用,目前较少应用于中成药中。
药膳食疗
妇女产后瘀血腹痛
鲜犁头草30g(切碎),鸡蛋2个(去壳)。
同搅和于锅内加油略炒,再水煎服。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犁头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注意与相似品区别,如
紫花地丁。
有犁头草过敏史的人群禁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犁头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犁头草与紫花地丁
犁头草与同属的紫花地丁单从性状较难区分,常出现误用的情况。可从植株的着毛、叶等角度加以鉴别。
犁头草的叶柄上部有狭翅,狭三角状卵形基或长三角形,基部心形至近心形;紫花地丁的叶柄细长,上部稍有翅,宽三针角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
犁头草无毛或有疏披毛;紫花地丁有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