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苦楝皮是楝科植物川楝或楝的干燥树皮和根皮。
苦楝皮味道苦,药性寒。归脾、胃、肝经。有毒。
苦楝皮的成分为三萜、黄酮、生物碱等。三萜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苦楝皮药材及饮片中,川楝素的含量不得低于0.010%~0.20%。
用途
苦楝皮具有杀虫、疗癣、清热、燥湿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苦楝皮有驱虫、抗血栓、抗
肿瘤、抑菌、抑制溃疡等作用。
苦楝皮的功效作用
苦楝皮具有杀虫、疗癣的功效,对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苦楝皮是由楝科楝属植物楝或川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所制成的中药材,味苦,性寒,有毒,归肝、脾、胃经,具有杀虫、疗癣的功效,主治蛲虫病、绦虫病、蛔虫病、疥癣、湿疮等。
该中药材应慎用于体弱、肝肾功能不良者、脾胃虚寒者及孕妇,且不建议持续或过量服用。该中药材有一定的毒副反应,中毒后可引起恶心、吐吐、头痛、头晕、腹痛等症状。
具体用药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苦楝皮煮水对治疗哪些皮肤病有效
苦楝皮煮水用于治疗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瘙痒等皮肤病,但外治建议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苦楝皮为楝科楝属植物楝或川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性寒,味苦,有毒,归肝、脾、胃经,具有杀虫,疗癣的功效。
苦楝皮苦寒有毒,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治多种肠道寄生虫病,为广谱驱虫中药。本品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于治疗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瘙痒。该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孕妇慎用,肝肾功能 不正常者禁用。
苦楝皮治疗皮肤病一般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如有用药需求,建议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如何用药
苦楝皮可煎汁或入丸、散剂内服,用药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苦楝皮煎汁内服,每日常规用量为3~6克。
外用时,取适量苦楝皮研末,用猪油调制后涂敷患处,可治疗
疥疮、浸淫疮等。
苦楝皮可制酊剂使用。
复方白雪花酊(外用):与鲜土
荆芥、
千里光、鲜土
大黄的中药配伍泡酒,可祛湿止痒,用于皮肤病,如牛皮癣、
体癣、湿疹、
神经性皮炎等。
温馨提示
苦楝皮有毒,不宜过量和持续服用。
用药须知
如果您有苦楝皮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苦楝皮。
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苦楝皮。
肝肾功能障碍者,不宜使用苦楝皮。
如果您正在使用华法林、
尼可刹米等药物,请务必告诉医生。
孕妇禁止服用;如有需要外用,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苦楝皮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使用苦楝皮前请咨询医生。
使用禁忌
服药期间,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腥膻的食物,如有需求,请在食用前咨询专业医生,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苦楝皮出现变质迹象时,请不要继续服用。
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苦楝皮有毒性。
动物实验显示,苦楝皮中的川楝素对胃部有刺激作用,大鼠服用川楝素后可出现胃黏膜的水肿、溃疡,部分可出现呕吐、
肌无力等。大量服用可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死亡。
如果有长期服用的需求,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以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功效对比
苦楝皮和苦楝花都来自楝科植物楝和川楝。二者的功效基本相同,都有清热、杀虫的作用,可治疗
头癣。
苦楝皮应用范围要比苦楝花广泛,还可治疗
蛔虫病、
钩虫病、阴道滴虫病等。
用药误区
误区:苦楝皮只能内服
苦楝皮不仅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使用方式。治疗
疥疮、浸淫疮等时,可取适量苦楝皮研末,用猪油调制后涂敷患处。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如何选购
苦楝皮主要产于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区。
苦楝皮具有如下特征:
苦楝皮为长宽不一的不规则的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长有点状灰棕色皮孔和交错的纵向皱纹。除去粗皮后为淡黄色;内表面为类白色或淡黄色。质地有韧性,不易被折断,断面为层片状,纤维性,容易剥离。苦楝皮气味轻微,味道发苦。
好的苦楝皮皮部较厚,条长,没有糟朽。
放于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并注意防潮。
温馨提示
苦楝皮有毒,请到正规药店及医疗机构购买和使用。
相关中成药
祛瘀散结胶囊:可消肿止痛、祛瘀消肿,用于治疗瘀血阻络引起的乳廦、乳房胀痛、乳腺增生等。
化虫丸:能杀虫消积,可缓解虫积腹痛,用于治疗绦虫、蛔虫、蛲虫等
寄生虫病。
杀虫丸:具有杀虫导滞的功效,可用于肠道虫积所致的饮食少进、停食停乳、虫积腹痛、大便燥结。
小儿疳积糖:可去积驱虫、健胃消食,可用于消瘦烦躁、小儿疳积、夜睡不宁、食欲不振、腹胀呕吐。
癣药膏:具有杀虫止痒、活血祛毒,用于治疗身面刺痒、皮肤湿毒、干湿疥癣、牛皮癣、瘙痒成疮、金钱癣、溃流脓水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