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感染HIV病毒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患者有艾滋病症状表现
一旦确诊,建议尽早启动抗病毒药物治疗
尚无治愈方法,重在预防,HIV阳性育龄期女性需及时进行孕前咨询
定义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妊娠期间孕妇体内存在HIV病毒,即称为妊娠期HIV感染。
妊娠期因免疫功能受抑制,可影响HIV感染病程,加速HIV感染者从无症状期发展为AIDS,并可加重AIDS及其相关综合征的病情。而HIV感染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如流产、早产、
死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新生儿HIV感染等。
发病情况
截至2021年底,估计有3840万[3390-438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估计有130万HIV感染的孕产妇。
致病原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通过侵犯CD4
+T细胞导致其感染,从而引发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IDS)。
传染源: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HIV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
传播途径
经性接触传播,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文身等。
经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高危人群包括:①静脉毒瘾者;②性伴侣已证实感染HIV;③有多个性伴侣;④来自HIV高发区;⑤患有多种性传播疾病,尤其有溃疡型病灶;⑥使用过不规范的血制品;⑦HIV抗体阳性患者所生子女。
主要症状
妊娠期HIV感染征候与非孕期相似,分为三期,即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前两个时期症状不明显,以发热为主,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等。艾滋病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下降,全身
浅表淋巴结肿大,常合并各种条件性感染(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等)和
肿瘤(
卡波西肉瘤等),约半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大约82%HIV感染孕妇没有症状,12%有HIV相关症候,仅6%有艾滋病。
就医科室
性病科
若患者发现携带有HIV病毒,或出现相应症状,请及时就医。
产科
妊娠期女性也可于产科规律产检,如有异常应及时诊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准确核实孕周。
产检时建议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带好之前的检查单据,最好有家人陪同。
就医前注意清洗外阴,保持私处清洁干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最近是否经常无故发热,同时伴有咽痛、盗汗等症状?
病史清单
夫妻双方是否感染过HIV病毒?
是否有过生育史?分娩几次?
是否为高龄产妇?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胎儿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电子胎心监护。
血液检测:HIV检查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既往可无病史或有HIV感染病史。
临床表现
HIV感染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多数患者早期症状轻微,1~3周可自行缓解。周可自行缓解。急性期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
皮疹、关节疼痛、
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艾滋病期表现可有各种发热、体重下降、全身
浅表淋巴结肿大以及机会性感染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HIV-1/2抗体检测
检查目的:HIV-1/2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检查意义:包括HIV抗体筛查试验和抗体补充试验,结果可呈阳性。
注意事项:无特殊注意事项。
CD4+ T淋巴细胞检测
检查目的:有助于了解机体免疫状态和病程进展、确定疾病分期、判断治疗效果和HIV感染者的并发症。
检查意义:CD4
+T
淋巴细胞总数<200/mm
3,或200~500/mm
3;CD4/CD8比值<1。
注意事项:无特殊注意事项。
HIV核酸检测
检查目的:预测疾病进程、评估治疗效果,可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检查意义:核酸定性检测结果阳性,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可高于检测下限。
注意事项:无特殊注意事项。
胎心监护
检查目的:监测胎心,判断胎儿宫内情况。
检查意义:正常胎心率基线为110~160次/分。
注意事项:检查前孕妇可适当进食。
治疗目的: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重建免疫功能;减少病毒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无论孕产妇HIV病毒载量或CD4+T细胞计数如何,所有HIV感染孕妇应在妊娠期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防止母婴传播。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抑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的复制,重建或者维持免疫功能。
妊娠期应用ART可使HIV的母婴传播率由近30%降至2%。
具体方案应根据是否接受过ART、是否耐药、孕周、HIV RNA水平、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制定。
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如依非韦伦、奈韦拉平等。
其他治疗
加强营养等支持治疗。
治疗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
对孕妇和胎儿的监测
妊娠期间,根据需要对孕妇进行HIV RNA水平以及HIV病毒载量、CD4+T细胞、药物并发症以及血糖等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产科处理
尽可能缩短破膜距分娩的时间。
尽量避免进行有创操作,如会阴切开术、人工破膜、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术、胎儿头皮血检测等,以减少胎儿暴露于HIV的危险。
对于临产前病毒载量较高的孕产妇,建议在妊娠38周时行剖宫产以降低母婴传播;对于病毒载量较低的孕产妇,建议引导分娩。
产后管理
产妇管理
HIV感染产妇产后必须继续抗病毒治疗,不可停药或减量。
如原方案已达到病毒学抑制,一般不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新生儿预防用药
HIV感染产妇所生儿童应在出生后尽早(6~12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
为了预防耶氏
肺孢子菌肺炎(PCP),所有HIV感染产妇所生的婴儿在完成4~6周HIV预防治疗后应进行PCP预防,除非已排除HIV感染。
产后喂养指导
HIV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
不具备人工喂养条件选择母乳喂养的产妇,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母乳喂养期间,产妇应坚持抗病毒治疗。
在母乳喂养期间婴儿每3个月进行一次病原学检测,在停止母乳喂养后4~6周、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检测。一旦发生HIV感染,迅速为婴儿启动抗病毒治疗。
HIV阳性孕妇所生儿童的随访
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应在出生时(48h)、6周以及3个月进行HIV核酸检测,以便早期诊断。
HIV抗体检测在出生后12个月和18个月进行。
治愈情况
目前没有治愈的可能。
抗病毒治疗后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艾滋病的病死率可以大大降低。
通过规范治疗,现有临床技术可大幅降低婴儿感染的几率。
危害性
妊娠期因免疫功能受抑制,可影响HIV感染病程,加速HIV感染者从无症状期发展为AIDS,并可加重AIDS及其相关综合征的病情。
HIV感染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如流产、早产、
死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新生儿HIV感染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
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身体负担。
生活管理
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不吸毒,不共用针具。
注意休息,防止劳累。
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卫生管理
注意个人卫生,勤清洗外阴,勤换洗内衣。
心理支持
医护及家人需要为患者提供综合的关怀和服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
如情绪不高,也可到当地的医院心理门诊进行疏导治疗。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随诊可监测疾病进展及治疗效果,可用于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随诊的时间:在抗病毒治疗期间,一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随访一次。在治疗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通常可以每三个月随访一次。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HIV病毒载量的检测、免疫细胞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骨密度等。
预防
AIDS无治愈方法,重在预防。
对于HIV感染育龄期妇女
孕前咨询和保健
HIV感染育龄妇女需要考虑生育意愿,并及时进行孕前咨询和保健,采取安全的性行为,鼓励戒烟、戒酒,避免滥用药物。
HIV阳性家庭的生育选择
夫妻双方一方感染HIV者,孕前应对性伴侣进行生殖道感染的筛查和治疗。
男阴女阳家庭在女方接受抗病毒治疗且HIV载量已经控制的情况下可选择体外授精。
男阳女阴家庭选择捐赠精子人工授精可完全避免HIV传播风险,如不接受捐精,在男方进行抗病毒治疗达到持续病毒抑制后,可考虑在排卵期进行自然受孕。
HIV双阳家庭也要双方接受抗病毒治疗且HIV病毒载量达到持续抑制的情况下在女方排卵期自然受孕,受孕成功后孕产妇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感染HIV高风险人群
对于感染HIV高风险人群,在知情同意以及高依从性前提下提供抗病毒药物来进行相应的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
一般人群
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不吸毒、不共用针具。
推行无偿献血,对献血人群进行HIV筛查。
加强医院感控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与感染。
控制母婴传播。
对HIV/AIDS患者的配偶和性伴、与HIV/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HIV/AIDS患者所生的子女,进行HIV相关检测,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