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一种常用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本品还可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表实邪盛、内有积滞、疮疡初起、溃后热毒尚盛、阴虚阳亢者不宜用
中药介绍
黄芪(Milkvetch Root)取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脾虚气陷引起的倦怠乏力、饮食减少、久泻脱肛,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无力、气短喘粗,气虚引起的水肿、尿少等。
主要药性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厚片。以切面色淡黄、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性状特征
黄芪
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以单枝粗长、质坚而绵、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豆腥味浓者为佳。
饮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饮片以切面色淡黄、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炙黄芪
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以切面色淡黄、具蜜香气、味甜不粘手者为佳。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
《珍珠囊》:“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
《本草备要》:“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疹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治疗功效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病证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作用分析
补气升阳
黄芪味甘性温,善于补气,入脾经,可以补益脾气,升举阳气。
可以用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便血崩漏等。
固表止汗
黄芪还可以入肺经,能补益肺气、固护肌表来止汗。
可以用于治疗肺气虚引起的自汗等。
利水消肿
黄芪既能补气,又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对于气虚无力推动水液的正常运行而致的水肿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气虚导致的水肿、尿少等。
生津养血
黄芪味甘性温,可以补气升阳,阴阳互为根基,可以互相转化,阳生阴长,气血旺盛,黄芪通过补气兼能养血、生津。
可以用于治疗血虚发热证,以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双亏引起的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
行滞通痹
黄芪有补气的功效,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故黄芪有行滞通痹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气虚血滞,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及中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者等。
托毒排脓
黄芪能补益气血,托毒外出。
可以用于治疗气血亏虚的痈疽,表现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等。
敛疮生肌
黄芪能温养脾胃,脾胃可以运化水谷精微来滋养四肢关节、脏腑肌肤等,故黄芪有补气生肌、敛疮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导致的脓液清稀、疮口难敛等。
临床应用
脾虚气陷证
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不成形,可单用,也可配伍人参等。
治疗脾虚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常配伍人参、
升麻、柴胡等。
肺气虚证,表虚自汗
治疗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无力、气短喘促、
咳痰清稀、声低懒言者,常配伍人参、
紫菀、
五味子等。
气虚水肿
治疗气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内停引起的浮肿、尿少等,常配伍
防己、白术、
茯苓等。
血虚萎黄,消渴
治疗血虚及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脉虚等,常配伍
当归等。
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治疗中风后遗的半身不遂属气虚血瘀者,常配伍当归、
川芎、
地龙等。
治疗风寒湿痹、气虚血滞的肢体麻木、疼痛等,常配伍
川乌、
独活、川芎等。
疮疡难溃或溃久不敛
治疗气血亏虚的痈疽,脓成难溃等,常配伍人参、
白芷等。
治疗气血不足的疮疡溃后,表现为脓水清稀,疮口难敛等,常配伍人参、当归、肉桂等。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疲劳、抗应激、调节胃肠运动、抗
肺损伤、利尿与抗
肾损伤、促进造血、抗
肝损伤、调血脂、降血糖、调血压等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黄芪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
用法用量
黄芪煎汤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30克。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用于补气升阳、补益脾肺适合选用炙黄芪,用于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等适合选用生黄芪。
炮制方法
黄芪
取原药材,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厚片。
炙黄芪
常见配伍
黄芪配人参
黄芪可以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功效偏于温补固护;人参可以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功效偏于滋补强壮。
两药配伍,是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导致的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黄芪配当归
黄芪可以补脾肺之气,有益于气血生化;
当归可以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
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生血的功效,适用于劳倦内伤、肌热面赤、烦渴、脉虚大乏力及疮疡、血虚发热、各种气血不足的症状等。
黄芪配升麻
黄芪味甘性温,善于补气升阳;
升麻味辛甘,性寒,善于升阳。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
子宫脱垂等。
黄芪配防风
两药配伍,防风能使黄芪补气的效果到达周身,黄芪借防风疏散的作用使得补益的同时而不固邪,防风借黄芪固表的作用使得解表而不疏散。两药配伍使散中有补、补中有散,适用于气虚证的四肢酸痛、表虚自汗等。
黄芪配桂枝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营卫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
组成方剂
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
白术。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虚气陷证,表现为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不成形、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还可用于气虚发热证,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等。
玉屏风散
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自汗证,表现为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也可以治疗体虚肌肤不固,易感风邪。
黄芪桂枝五物汤
药物组成: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功能与主治:益气温经,和血通痹。适用于血痹,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等。
保元汤
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
功能与主治:益气温阳。适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表现为疲倦乏力、少气怕冷;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等。
当归补血汤
药物组成:黄芪、当归。
功能与主治:补气生血。适用于血虚阳浮发热证,表现为肌热面赤、烦渴欲饮等;也可以治疗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等。
制成中成药
清暑益气丸
功能与主治:祛暑利湿,补气生津。适用于中暑发热,气津两伤,表现为头晕身热、四肢倦怠、自汗心烦、咽干口渴等。
净石灵胶囊
三两半药酒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气血不和、感受风湿所致的痹病,表现为四肢疼痛、筋脉拘挛等。
黄芪健胃膏
功能与主治:补气温中,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表现为胃痛拘急、畏寒肢冷、喜温喜按、心悸自汗等。
正心泰胶囊
功能与主治:补气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
药膳食疗
小儿消化不良,妊娠水肿等
黄芪50克,鲈鱼500克,生姜、葱、醋、食盐、料酒等适量。
将鲈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黄芪切片,装入白纱布袋内,扎紧口。将鱼与黄芪 一起放锅中,加入葱、姜、醋、食盐、料酒、适量水。将砂锅用大火烧沸,用小火炖熬至熟即成。食用时可加入味精,佐餐食用。
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妊娠水肿,胎动不安,术后伤口难愈。
小儿慢性肾炎
生黄芪30克,生
薏苡仁30克,
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
先将黄芪放入小锅内,加水600克,煮20分钟,捞出渣。再加入生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最后加入鸡内金末和糯米,煮熟成粥,以上分2次温热服用,每次服后嚼食金橘饼1枚,连服2~3月。
体倦,五脏虚衰,年老体弱等
黄芪30克,人参10克,粳米90克,白糖适量。
将黄芪、人参切片,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入砂锅煎沸,煎出浓汁后去渣取汁,再把渣加入冷水如上法再煎,并取汁。将两煎药汁合并后分两等份,早、晚各用1份,同粳米加水煮粥,粥成后入白糖。早、晚空腹服用。
可用于体倦,五脏虚衰,年老体弱,久病羸弱,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黄芪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黄芪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黄芪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表实邪盛、内有积滞、疮疡初起、溃后热毒尚盛、阴虚阳亢者不宜用黄芪。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黄芪偶尔有不良反应报道,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不尽相同,如风团
丘疹、
猩红热样皮损、手足红斑等。
鉴别用药
生黄芪与蜜黄芪
两者都出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炮制方法有所不同。两者均性温味甘,归肺、脾经,都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生黄芪善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排脓,多用于治疗卫气不固、自汗、体虚感冒、水肿、疮疡不溃或久溃不敛。
蜜黄芪善于益气补中,多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大便稀不成形、中气下陷等。
黄芪与人参
两者都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补益脾肺之气、生津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肺气虚及津亏、血虚等证。
人参补气的功效较强,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治元气虚脱的要药;同时能安神增智,可以用于气血不足,或阴虚血少的心神不宁等。
黄芪还有升阳的功效,可用于脾虚中气下陷的各种病证。黄芪又能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适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气津不足的消渴,气虚血滞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以及气血亏虚,疮疡难溃或溃久不敛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