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补气血、强筋骨、通经络的功效
一种华南、西南地区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黄花倒水莲过敏史的人群禁用
中药介绍
黄花倒水莲取自
远志科远志属植物黄花倒水莲的根或茎、叶。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劳倦乏力、脾虚水肿、肾虚腰痛等。
主要药性
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5~7月采收茎、叶,切段晒干。9~12月采挖根,切片晒干。
性状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根粗壮,肉质,多分枝,表皮淡黄色;茎灰色,具浅褐色斑点;枝圆柱形,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9~14毫米;叶膜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钝圆,全缘;主脉在上表面凹陷。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两性,萼片5,早落,均具缘毛;花瓣3枚,纯黄色;雄蕊8枚,花药卵形;子房压扁,圆形,具缘毛,基部具环状花盘。
蒴果阔倒心形至圆形,绿黄色。种子圆形,棕黑色至黑色,密被白色短柔毛,近种脐端具一顶端突起的种阜。花期5~8月,果期8~12月。
储存方法
放置在干燥处。
古籍记载
《常用中草药手册》:“滋补强壮,散瘀消肿。治劳损性
腰腿痛,跌打损伤,急慢性肝炎。”
《广西中草药》:“补气血,壮筋骨。治病后虚弱,产后血虚,肾虚腰痛,脾虚水肿,
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福建药物志》:“补脾益肾,滋阴降火。主治劳倦乏力,风湿关节痛,肾亏多尿,阳痿,慢性肾炎,肺结核潮热,产后腰痛,白带,小儿疳积,遗尿。。
治疗功效
补气血,强筋骨,通经络。
主治病证
劳倦乏力,脾虚水肿,肾虚腰痛,阳痿,带下,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作用分析
补气血
黄花倒水莲味甘,归脾经。因为甘能补虚,可以用来补益气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此药具有补气生血的功效。擅长治疗因脾肾气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劳倦乏力、脾虚水肿、阳痿、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强筋骨
黄花倒水莲味甘,归肾经。因为味甘可以补虚,肾主骨,肾气旺盛则肾精充足、筋骨强壮,因此此药具有强壮筋骨的功效。擅长治疗跌打损伤。
通经络
黄花倒水莲味甘,归脾经。因为甘能补虚,脾能化生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充足则经络通畅,因此此药具有通经络的功效。擅长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经络阻滞的病症。
临床应用
贫血
劳倦乏力、腰背酸痛
治疗劳倦乏力、腰背酸痛,可与墨鱼干同用,酒水炖服。
阳痿
产后腰痛
治疗产后腰痛者,可与野花生根煎煮,调红糖服用。
风湿关节炎,肾虚腰痛
治疗风湿关节炎,肾虚腰痛,可煎汤内服或浸酒服。
肺结核潮热
治疗肺结核潮热,可与伏牛花根、白马骨根、猪瘦肉煎汤内服。
外伤出血
治疗外伤出血,可用黄花倒水莲鲜叶,捣烂敷患处。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黄花倒水莲具有抗凝、抗
心肌缺血、增强免疫功能、调脂、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应激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黄花倒水莲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黄花倒水莲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
外用适量,磨汁或捣烂敷于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未切制者,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块片或段,干燥。
制成中成药
清肝败毒丸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解毒。常用于治疗急、
慢性肝炎出现肝胆湿热证的情况。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黄花倒水莲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黄花倒水莲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有黄花倒水莲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黄花倒水莲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巴戟天与黄花倒水莲
黄花倒水莲的根部又称为“黄花参”,易与
巴戟天混用。巴戟天与黄花倒水莲分属不同科植物,性状上较相似,临床上需仔细鉴别。
巴戟天的质坚韧,肉厚易剥落,断面皮部厚,浅紫色,木质部坚硬,黄白色,无臭,味甜而微涩。黄花倒水莲的皮部棕褐色,木部淡黄色,有数个环纹。气微,味微甜略苦。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