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出血是指排卵期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的少量阴道出血
主要表现为排卵期或月经期前少量阴道出血
原因是排卵后黄体功能不足、雌激素水平下降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严重时可选择药物治疗
定义
排卵期出血是由于排卵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部分女性的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的阴道少量出血。
大多数无自觉不适,少数伴轻微腹痛、腰酸、腹胀等。
排卵期出血的确切原因不明。一般认为,由于卵泡成熟排卵后,雌激素水平会出现明显下降,个别女性因此时较低的雌激素水平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生长,引起子宫内膜局部脱落,从而发生少量规律性出血。
主要症状
一般阴道出血发生在规律的月经周期的第12~16天,历时数小时或2~3天,大多不超过7天,出血量明显少于正常月经出血量,可自行停止。
其他症状
可伴有轻微腹痛、腹胀、乳房胀痛、腰酸、白带量多等,也可无不适症状。
就医科室
妇科
排卵期出血量较多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者,需要及时就诊(偶尔一次出血可观察,不需要处理)。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能需要抽血化验,最好空腹就诊。
为配合医生进行查体,请穿戴方便衣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阴道出血多长时间?
出血的量多不多?什么颜色?
是否伴有腹痛、腰酸等其他不适?
平时月经周期、月经量是否正常?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宫颈炎症?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妇科B超检查
内镜检查
肝肾功能检查
性激素检查
排卵期体温监测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月经周期的第12~16天,出现比正常月经量少的阴道出血。
出血数小时或2~3天,大多不超过7天,可自行停止。
伴有轻微腹痛、腹胀、乳房胀痛、腰酸等。
体征
白带量多、白带带血丝、褐色或咖啡色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
排除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导致的出血。
肝肾功能检查
排除因为肝肾功能受损而造成的出血。
注意空腹至少8小时以上采血。
激素检查
判断是否存在性激素分泌失调。
需要在医生指定的月经周期时间内进行。
超声检查
判断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如盆腔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若盆腔、子宫出现异常包块,需进一步检查判断是否为盆腔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造成的出血。
腹部B超检查前可能需要憋尿,请提前与B超医生确认。
排卵期体温监测
判断是否排卵。
基础体温测定的方法需要咨询医生。
内镜检查
主要是
宫腔镜检查,用于排除器质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病变。
月经结束后至检查前需要避孕。
鉴别诊断
子宫颈病变
相似点:都可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不同点:子宫颈病变出血多发生在同房或者妇科检查后(
接触性出血),没有像排卵期出血一样伴随月经周期发作的规律,宫颈TCT检查可以鉴别。
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
相似点:都可出现阴道出血。
不同点: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的阴道出血常发生在月经期,排卵期出血的阴道出血发生在排卵期或月经前期,可通过超声或者宫腔镜检查进行鉴别。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
相似点:都有阴道出血。
不同点:多数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表现为月经紊乱或不调或绝经后阴道出血,也可伴有阴道排液、腹痛等症状。可通过B超或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排卵期出血,出血量少且能在2~3天内自行停止者,不需要治疗,注意日常观察即可。
频繁出现的排卵期出血,或出血量较多时,应及时就诊,必要时行宫腔镜或诊断性刮宫手术,除外子宫内膜病变。
治愈情况
排卵期出血一般无需治疗,症状严重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危害性
排卵期出血如果反复出现,可能会给女性带来一定的精神负担。
可能因排卵期出血而错过受孕时间,降低女性怀孕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不稳定因素。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注意均衡饮食,营养丰富。
生活管理:阴道出血期间注意休息,避免体力劳动和过度劳累;穿着柔软、棉质、透气的内裤,并勤换洗。
心理调节:调节紧张情绪,避免压力过大,保持心情愉悦。
其他:出血时避免性生活,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
病情监测
观察并记录每次出血量及变化,如果排卵期再次出血量多,要及时复诊就医。
预防
排卵期出血无特殊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中可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