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疾病,以皮肤、生殖系统病变为主
大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皮肤、生殖器疣,宫颈病变或癌症
大多数预后良好,持续高危型HPV感染者可能引发癌变
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定义
女性HPV感染是指女性被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简称HPV)感染的疾病状态,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皮肤和黏膜,包括生殖器、肛门、口腔等部位发生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能够引发子宫颈上皮内病变,而高危型别HPV的持续感染是促使子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HPV感染临床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症状:
低危型感染后出现皮肤或肛门生殖器疣;
高危型HPV感染则可能引发宫颈病变或宫颈癌、
外阴癌、阴道癌、口腔癌等癌变。
分类
HPV是双链环状DNA病毒,目前约有200多种HPV型别从人体中鉴定出来。人类是其唯一宿主,根据其致癌潜力,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高危型
高危型HPV致癌性较高。常见的高危型有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等,与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可引起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肛门癌、
口咽癌等癌变。
疑似高危型
疑似高危型HPV类型有26、53、66、67、68、70、73、82几种型别。
低危型
低危型HPV通常引起良性的皮肤黏膜病变。常见的低危型有HPV6、11、40、42、43、44、54、61、72、81、89等,可引起生殖器疣、皮肤疣等病变。
发病情况
目前没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据文献报道,有84.6%的女性性活跃者一生至少感染1次HPV。
中国女性HPV感染率为15.71%,宫颈病变患者感染率为82.43%,感染最多的5个亚型分别是HPV16(25.65%)、HPV52(15.68%)、HPV58(13.5%)、HPV33(7.25%)和HPV18(6.67%)。
女性的HPV感染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生殖道病毒感染之一。大部分妇女的HPV感染期比较短,一般在8~10个月便可自行消失,大约只有10%~15%的35岁以上的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但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可能最终会演变成癌前病变甚至癌。
致病原因
传染源
人类是HPV的唯一宿主,HPV感染者则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性传播途径:是HPV感染生殖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生殖器-生殖器接触或肛门-生殖器接触、口腔-生殖器接触等。
母婴传播:少见,生殖道感染HPV的母亲通过阴道分娩传播给新生儿。
间接接触传播:如使用了HPV感染患者体液污染的毛巾、牙刷等私人物品,或者与HPV患者共浴、泡澡等,也有很低的可能性会感染HPV。
易感人群
性活跃的年轻女性。
初次性生活过早人群。
存在不洁性生活的人群,如多个性伴侣,存在冶游史等。
抵抗力低下人群,如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HIV)、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发病机制
皮肤黏膜破损是HPV感染的重要前提,HPV可以感染破损皮肤表面的基底层细胞,病毒的DNA会在基底层细胞中进行低速复制,并随着细胞分裂的过程,病毒DNA不断繁殖。当免疫力下降时,可导致病变细胞表达癌基因成为癌细胞。
大部分妇女的HPV感染期比较短,一般在8~10个月便可自行消失,大约只有10%~15%的35岁以上的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这种持续感染HPV的妇女,患子宫颈癌的风险升高。从感染开始至发展为子宫颈癌的时间间隔10~15年。
在妇女的一生中,可反复感染HPV,也可同时感染多种不同型别的HPV。
大部分患者感染时并没有自觉症状,出现症状时,根据HPV不同的分型可有不同的表现。主要由生殖器、皮肤、喉等部位的病变。
主要症状
尖锐湿疣
常见致病HPV分型:HPV6,11,40,42,43,44,54,61,72,81,89。
潜伏期 3 周至8个月,平均起病3个月。
好发于表皮、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口、会阴、阴道壁、宫颈、肛周等部位。
皮肤表现:皮损初期表现为局部细小
丘疹,针头至粟粒大,逐渐增大或增多,向周围扩散、蔓延,渐发展为乳头状、鸡冠状、菜花状或团块状赘生物。可单发或多发。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瘙痒、异物感、压迫感或灼痛感。
妇科表现:阴道口病灶可因皮损脆性增加、摩擦而发生破溃、浸渍、糜烂、出血或继发感染而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和异味。
其他:尿道口或肛周的较大疣体可能会造成排尿、排便困难。
皮肤疣
寻常疣
常见致病HPV分型:HPV1、2、3、4、26、29、57。
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手背更为常见。外伤及长期浸水是常见的诱因。
早期多表现为细小的丘疹或较小的扁平隆起,逐渐增大。
跖疣
常见致病HPV分型:HPV1、2、3、4、27、28、58。
发生于足底,以受压部位更长常见。摩擦及外伤是常见诱因。
症状初期表现为细小发亮的丘疹,后逐渐增大。边界清楚,表面粗糙不平。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压痛。也可无症状。
扁平疣
常见致病HPV分型:HPV3、5、10、28、41。
好发于颜面、前臂和手背等暴露部位。
皮损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直径 1~5 mm,数量多时密集融合成片,表面光滑,浅褐色或正常肤色。大多数无自觉症状, 也可伴瘙痒等不适感。
喉乳头状瘤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的儿童多见,幼年型好发于5岁之前,成年型多发于20~40岁。幼年型
乳头状瘤可能和母亲生殖系统HPV感染有关,成年型和幼年HPV感染潜伏或者不洁生活方式有关。
多表现为悬雍垂底部、腭舌弓及扁桃体表面外生乳头状瘤。
大部分
肿瘤较小无明显症状,少数肿瘤较大的患者会有异物感、吞咽困难、呼吸不畅或发音不清等。
并发症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癌前病变甚至进展为癌。
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早期无症状,偶可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随疾病进展可出现阴道排血、排液、相应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等,晚期可有
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阴道上皮内病变及阴道癌:可无症状或仅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或接触性阴道出血,好发于阴道上1/3,以多发病灶常见。阴道癌较易扩散。
外阴上皮内病变及
外阴癌: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主要症状为
外阴瘙痒,持续时间长,抓伤后局部有灼痛感。外阴癌晚期可表现为溃疡型、菜花型或乳头状肿块,表面可继发感染出血血性、脓性分泌物。
肛门上皮内病变及肛门癌:典型表现为醋白色、颗粒状的凸起。
口咽癌:可有持续性喉咙痛、吞咽困难等表现,可伴久治不愈的咽喉感染,可能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
出现皮肤黏膜
皮疹,应根据情况就诊于皮肤科或妇科。您可以根据如下清单对症状、既往史、检查史、用药史进行回忆,以便准确快速回答医生问题,提高就诊效率。
就医科室
皮肤科
若患者出现皮肤部位的皮疹、
丘疹、赘生物症状,建议前往皮肤性病科就诊。
妇科
若女性患者出现外阴、阴道、尿道口表面的皮疹、丘疹、赘生物症状,或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等,建议前往妇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伴有面部皮肤皮疹、丘疹等症状者,就医前避免使用化妆品。
就诊前一天晚上禁性生活。
可能需妇科检查,建议着宽松易穿脱的服饰。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发现外阴、尿道口、肛门等部位有异常赘生物?
全身皮肤是否存在皮疹?出现时间、部位及特征?皮肤损伤的表现,如病变颜色、形状、大小、分布等。
是否有异常阴道出血、分泌物或性交疼痛?
是否感到生殖器瘙痒、灼痛或不适?
是否有大小便异常?
病史清单
初次性生活时间是什么时候?是否使用避孕套?
性伴侣是否有HPV感染病史?
是否有不洁性生活史?是否有多个性伴侣?
是否接触患有HPV的人,或与其共同生活?
有无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等?是否在治疗?
是否曾进行HPV疫苗接种?已接种的针次及种类?
如果为婴幼儿,母亲是否感染HPV?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HPV检测结果等。
影像学检查:妇科超声、CT、磁共振(MRI)等。
其他检查:组织学病理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地塞米松等,
环孢素、
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等。
一般通过典型病史,结合查体、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多个性伴侣,有不安全性行为。
性伴侣HPV感染史。
新生儿母亲为HPV感染者。
临床表现
症状
少数患者可自觉瘙痒、异物感、压迫感或灼痛感,可发生皮损破溃、出血或继发感染等。
可有阴道异常出血或者异常的分泌物增多。
查体
全身查体:通过视诊即可发现患者皮肤表面的疣状物。
专科查体:肛周、外阴、阴道、宫颈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赘生物等。
实验室检查
宫颈HPV检测:用宫颈刮片取样的方法检测女性生殖道有无HPV病毒感染,并可以进一步分型。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可检测宫颈上皮、阴道黏膜是否有病变情况。可见空泡细胞核角化不良细胞。
醋酸白试验:即在病损部位用3%~5%醋酸涂抹或湿敷2~5分钟,如果受试部位发白,且稍膨隆为阳性;如果界限不清且不规则,为假阳性。肛周变白需要15分钟。
核酸扩增试验:利用扩增HPV特异性基因来检测皮损中的HPV,是发现HPV感染较为可靠的方法。
其他检查
皮肤镜:观察疣的边界、血管、纹理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区分不同类型的皮损,用于鉴别诊断。
阴道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组织HPV感染和癌变的重要证据。
鉴别诊断
女性HPV感染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一般通过病史、症状结合HPV检测、组织学病理检查即可鉴别。此处仅针对
寻常疣、尖锐湿疣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介绍。
假性湿疣
相似点:都见于小阴唇内侧、阴道口、前庭等部位,有鱼子状
丘疹或绒毛样指状突起,湿润而柔软。
不同点:
假性湿疣为良性病变,与HPV感染无关,醋白试验阴性,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只需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可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
扁平湿疣
相似点:都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米粒、黄豆大小的丘疹。
不同点:扁平湿疣又称二期梅毒疹,多发生于肛周及外生殖器周围,外观扁平、疣面潮湿、光滑。皮损稍高出皮面,或呈
斑丘疹状,表面有光泽。血清梅毒试验可鉴别。
鸡眼
相似点:足部皮肤存在黄豆大小的角质化,呈黄色或者淡黄色。
不同点:鸡眼一般以单个存在,脚掌居多,直接触压,有明显痛感;
跖疣以趾间居多,两边挤压时痛感明显。
治疗目的:去除病灶,预防和减少复发,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治疗原则: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免疫治疗等手段制定合适的方案。所有的性伴侣应检查有无
尖锐湿疣和其它性传播感染疾病,必要的话,需同时给予治疗。
一般治疗
均衡饮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需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HPV感染无特效药,如果免疫力正常,大部分HPV感染在1年内自行消除。出现良性外生病灶可以使用外用药物。
细胞毒性药物
常用药物如
鬼臼毒素、
博来霉素、5-
氟尿嘧啶乳膏等。
通过抗疣细体细胞有丝分裂、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该类药物可引起局部皮肤的瘙痒、疼痛、糜烂、红斑、水肿等不良反应。
均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免疫调节药物
刺激和增强局部免疫活性,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为局部用药部位的灼烧感、瘙痒、疼痛等。
剥蚀性药物
常用药物如水杨酸、三氯醋酸。
通过软化角质、化学性凝固等作用,使疣体组织萎缩、脱落。
刺激性较大,不宜用在面部。
物理治疗
冷冻治疗
用冷却的物体或制冷剂(如液氮),通过低温造成组织细胞损伤等机制发挥作用,可用于各种病毒疣的治疗。
冷冻治疗可用于妊娠期妇女尖锐湿疣的治疗,不建议腔道内使用。
可出现疼痛、局部组织水肿、血疱、
色素沉着或减少等不良反应。
激光治疗
指利用高功率激光破坏局部组织,常用的有
二氧化碳激光、钬激光。
该治疗手段适用于不同大小及各部位的疣体组织,可有效清除疣体。
优点是出血少,但可形成不同程度的
瘢痕,常伴有疼痛、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
微波治疗
指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使疣体组织凝固、脱落,短期疗效可靠,可以迅速清除疣体。
止血效果好、无烟尘、无刺激性气味,且治疗局部炎症反应轻微。但复发率较高。
高频电刀
指将高频交流电流直接通过电极尖端,对组织产生切割和凝固。
主要不良反应为瘢痕形成。
光动力治疗
通过光和特定药物的共同作用,来选择性杀死受病毒感染的病变细胞。
优点是毁损性低,可重复治疗,不易造成组织缺损和功能障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灼烧感、刺痛感、红斑及水肿反应。
手术治疗
适用于疣体数量单发、较少、有蒂或体积较大时。
可在
局部麻醉下采用剪切术、切除术,辅以电灼等方式破坏残余的疣体并止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缝合。
女性HPV感染的预后通常与感染的HPV类型、病变程度、免疫系统状况等因素有关。
治愈情况
HPV感染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生殖道病毒感染之一。如果免疫力正常,大部分妇女在1年之内可自愈。
大概10%~15%的35岁以上的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在10~20年内可能引起子宫颈癌。
患有高危HPV感染(如HPV16、18型),更容易进展为子宫颈癌。
预后因素
年龄:年轻女性(如20~30岁)可能具有更强的自愈能力,能在一定时间内清除病毒。
早期发现与治疗:早期发现和治疗HPV感染及相关病变,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高度压力等,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影响预后。
婚育史和性行为习惯:多个性伴侣、早婚早产、生育过多等,可能增加持续感染的风险。
免疫系统状况: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可能较难清除病毒,感染可能更容易持续和恶化。
病毒亚型:部分高危HPV亚型(如HPV16、18等)与宫颈癌及前病变的风险增加有关,相对较难清除。
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心态对HPV感染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持饮食均衡,摄取足够蛋白质、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生活管理
保持生殖器部位清洁干燥,勤换内衣裤,使用无刺激性的护肤品。
尽量避免使用不正规的公共浴室、温泉池、游泳池等地,以减少接触感染的风险。
固定性伴侣,减少通过性生活反复、交叉感染的风险。
病情监测
注意全身皮肤黏膜的改变,是否有皮质、疣状物、赘生物等出现;是否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分泌物变化或性交疼痛等症状。手术后注意伤口愈合情况,是否有红肿、疼痛、化脓、分泌物等异常。
如果上述情况发生或加重,应及时就诊。
定期检查全身皮肤黏膜改变,是否有新的病变部位产生。
对于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要注意专科查体,定期检查HPV及TCT。
随诊复查
疣体的复发多发生在治疗后3个月。在治疗后的最初3个月,至少每2周随访1次。如发现有新发皮损、治疗创面继发感染等情况,应随时就诊,以便得到恰当及时的处理。
治疗3个月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期,直至末次治疗后6~9个月。
HIV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更高,应延长随诊时间。
外阴、阴道、宫颈癌的患者,在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3~5年内每6个月复查1次,之后逐渐延长时间间隔,遵照主管医生的指示定期复查。
预防
HPV疫苗接种: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多种高风险型HPV感染(如HPV16、18等),降低宫颈癌、生殖器疣等的发病风险。
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伴侣数量,坚持使用避孕套,有助于降低HPV感染的风险。
定期筛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TCT和HPV检测,可及时发现异常或病变,以便早期治疗。一般建议25岁以上的女性开始进行宫颈癌筛查。
尖锐湿疣患者应进行性传播疾病的筛查,尤其是梅毒和艾滋病。
避免各种机械、物理和化学因素引起的皮肤损伤,减少病毒定植机会。
个人卫生:保持生殖器部位清洁干燥,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如浴室、泳池等裸露生殖器官。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HPV感染风险,应戒烟戒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