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明目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药膳中
不宜与乳酪同用;腹泻,大便稀者忌用
中药介绍
枸杞叶(Wolfberry Leaf)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及宁夏枸杞的嫩茎叶。
本品能补益先天之精,即肾精,因此别称“天精草”。
用于治疗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等。
主要药性
味苦、甘,性凉。归肝、脾、肾经。
产地选材
产于山西、河北、河南、浙江、江苏等地。
春、夏二季采摘,风干。
性状特征
枸杞叶的嫩茎大多干燥皱缩。
叶互生,偶见簇生。叶片大多卷曲,展开后呈卵形,卵状菱形,或卵状披针形。
叶片表面呈淡绿色至棕黄色,下表面主脉明显突出。
气微,味微甜。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放置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药性论》:“(枸杞叶)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汁饮,代茶饮之。发热诸毒烦闷,可单煮汁解之,能消热面毒。主患眼风障,赤膜昏痛,取叶捣汁注眼中。”
《食疗本草》:“(枸杞叶)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日华子》:“(枸杞叶)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
治疗功效
补肾益精,清热明目。
主治病证
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
作用分析
补益肾精
枸杞叶入肝、肾经,擅于补益肝肾之阴,可用于治疗虚劳发热,即肝肾阴虚、长期劳伤虚损引起的发热。
虚劳发热多表现为午后一阵阵地发热或夜间发热,可伴有手足心热,烦躁,口渴,咽干,进食减少,疲倦,体型消瘦,面颧发红,入睡后异常汗出、醒后汗止等。
清热明目
枸杞叶性凉,能清除上焦心肺的热邪,可用于治疗眼睛红肿疼痛,眼球表面有遮蔽物,且具有补益肝肾作用,因此还可用于视物不清,夜盲等,具有明目的作用。
枸杞叶味苦,有一定的泻火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疮肿。
枸杞叶入脾、肾经,可用于治疗脾肾亏虚,难以运化体内湿邪,湿浊积聚化为热邪引起的白带过多等。
临床应用
眼睛涩痛,眼生翳障,视力减退,夜盲
治眼睛干涩疼痛,眼球表面有遮蔽物,视物不清,可配伍车前叶、大桑叶,捣汁点眼。
治视力减退,夜盲,可配伍柄猪草、夜明砂、猪肝,用水煎服。
痔疮肿痛
治痔疮肿痛,可单用新鲜的枸杞叶煎汤熏洗。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枸杞叶有参与脂代谢,抑制脂肪肝,提高T
淋巴细胞活性,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
枸杞叶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其中所含的膳食纤维较多,具有一定的通便作用。
枸杞叶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枸杞叶鲜品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0~240克。
本品还可以与动物肝脏煮汤食用,或捣汁服用。
外用可以煎水清洗患处,或捣汁滴眼。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将药材去除杂质,放置阴凉处晾干,筛去灰屑。
组成方剂
枸杞汤
功能与主治:滋阴清热,生津补虚。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消渴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气短乏力等。
药膳食疗
虚劳发热,心烦口渴,睡眠不佳,目赤昏痛,热毒疮肿
鲜枸杞叶100克(干品减半)、
淡豆豉20克、粳米100克。
先用水煎煮淡豆豉,去渣取汁;粳米洗净,和豆豉汁一起煮粥;临近煮熟时,放入洗净的枸杞叶,煮至稍微沸腾,用植物油、葱、盐等调味即可,每日食用1~2次。
房事衰弱
枸杞叶250克(切碎)、粳米200克。
将枸杞叶与粳米一起煮粥,用五味粉、葱白等调味后即可食用。
肝肾阴虚引起的胸部、两侧肋部疼痛
鲜枸杞叶100克、猪肝200克、食盐适量。
将鲜枸杞叶洗净,备用;猪肝切成薄片,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撇去血沫,放入枸杞叶、食盐,煮至稍微沸腾即可。
肾阴亏虚引起的带下病
鲜枸杞叶200克、鸡蛋2枚、食盐和植物油适量。
将枸杞叶洗净,切细;鸡蛋去壳打散,加入枸杞叶搅匀,将锅内油烧热,放入鸡蛋、枸杞叶,翻炒至熟。
年老久病体弱,阳气虚衰,腰脚疼痛
枸杞叶100克、羊肾50克、粳米100克、葱白、黄酒、食盐各适量。
将枸杞菜择洗干净,细切备用;羊肉切碎,用黄酒拌匀;粳米煮粥,米熟时,加入枸杞菜、羊肾碎末、葱白,以小火煮至粥成,放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枸杞叶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民间一般将枸杞叶作为野菜食用,注意适量即可,如需入药使用,建议咨询医生,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枸杞叶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枸杞叶不宜与乳酪同用。
腹泻,大便稀者忌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