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
有桂花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桂花(Sweet Osmanthus)取自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脘腹冷痛、肠风血痢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辛,性温。归肺、肝、胃经。
产地选材
全国各地均产,原产于我国西南部。
9~10月开花时采收,拣去杂质,阴干。
性状特征
桂花
花小,具细柄;花萼细小,浅4裂,膜质;花冠4裂,裂片呈矩圆形,多皱缩,长3~4毫米,淡黄至黄棕色。
气芳香,味淡。
储存方法
储存在密闭空间内。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同麻油蒸熟,润发及作面脂。”
《本草汇言》:“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
《食鉴本草》:“益阳消阴,平肝补肾。。
治疗功效
温肺化饮,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痰饮咳喘,脘腹冷痛,肠风血痢,经闭痛经,寒疝腹痛,牙痛,口臭。
作用分析
温肺化饮
桂花味辛、性温,归肺经,有温肺化饮(通过温煦肺脏来促进停聚的水液运行)的功效,能够温运肺脏,温化水湿、痰饮之邪。
能用于治疗痰饮、水湿蓄积肺脏所引起的咳嗽、气喘。
散寒止痛
桂花味辛能散能行,性温可祛寒邪,有散寒止痛的功效,能够治疗寒气凝滞所引起的疼痛。
能够用于治疗寒邪凝滞所致的胃脘、腹部冷痛,肠风血痢症见腹痛、腹泻、便血者,寒疝腹痛(内脏虚寒又感受外在风寒引起的
急性腹痛)症见脐周绞痛、冷汗淋漓、四肢冰冷,甚至冷至手肘和膝盖以上等症状。
能用于治疗寒邪凝滞小腹所致的闭经、痛经。
还能用于治疗牙痛、口臭。
临床应用
寒邪凝滞证
牙痛
治牙痛,常与百药煎、孩儿茶同用作膏饼。
口臭
治口臭,可浸泡后单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桂花有抑菌、抗炎、降血糖、抗氧化的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桂花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桂花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9克。
可泡茶或煎汤含漱。外用时适量,蒸热后熨烫。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
组成方剂
八仙茶
功能与主治:化痰,清利头目,行气止渴,消食,去躁烦,祛除秽浊邪气及瘴雾毒气。
槟连丸
功能与主治:和胃降逆。可用于治疗反胃,或朝食暮吐者,或咽下即吐者,或胃脘疼痛者,或尽吐饮食物而感觉舒适者,或见食即吐者。
沉香降气散
药物组成:
沉香、
木香、丁香、藿香、人参(去芦头)、
甘草(炮)、白术、白檀、
肉豆蔻、缩砂仁、桂花、槟榔、陈橘皮(去白)、青皮(去白)、白豆蔻、白茯苓(去皮)、川姜(炮)、
枳实(炒)。
功能与主治:理气降逆,温中和胃。气机阻滞,心腹疼痛,呕吐痰沫,胁肋胀满,噫气吞酸;胃中虚冷,
肠鸣绞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及噎膈见吞咽食物梗塞不顺,食入复出,食入难下,心胸满闷,不思饮食者。
桂花散
药物组成:
香附、蓬术(醋煮、焙干)、良姜、甘草(炙)、桂花。
功能与主治:理气和胃。适用于治疗脾积气痛,即脾胃气机阻滞见胃部胀满不适或胀痛的患者。
制成中成药
桂花暂不应用于中成药中,其萃取出的桂花香精可以制成中成药
苦豆子油搽剂,用于湿热蕴肤所致的皮炎引起的皮肤瘙痒等症。
药膳食疗
湿热积聚、胃气上逆证见嗳气、吞酸等
糖水橘子250克、糖水
莲子250克、青梅25克、红枣50克、白糖300克、白醋30毫升、桂花少许。
青梅切丁,红枣洗净去核,置小碗中加水蒸熟。诸药及调料加清水,煮开即成。多次频繁食用。
肝郁气滞证见胁肋胀痛等
干
佛手100克、栀子10克、
五加皮20克、
高良姜10克、木瓜10克、
当归15克、肉桂5克、桂花10克、陈皮10克、紫丁香5克、砂仁5克、冰糖500克,白酒2升。
白酒浸泡后取药液,适量服用。
适用于肝郁气滞证见胁肋胀痛、胸闷
嗳气、腹中冷痛等。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桂花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桂花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桂花过敏者禁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桂花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