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孕妇慎用
中药介绍
鹅肠草取自石竹科鹅儿肠属植物牛繁缕的全草。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肺热喘咳、痢疾、痈疽、牙痛等病症。
主要药性
味甘、酸,性平。归肝、胃经。
产地选材
生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野阴湿处或路旁田间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春季生长旺盛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状特征
两年或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茎多分枝,下部伏卧,上部直立,节膨大,带紫色。叶对生;下部叶有短柄,疏生柔毛,上部叶无柄或抱茎;叶片卵形或卵状心形,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全缘,有时有缘毛。
二歧聚伞花序顶生,花梗细长,有短柔毛;萼片5,基部连合,顶端钝,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长于萼片,2深裂至基部;雄蕊10;子房上位,花柱5,短线形。蒴果卵形,先端5瓣裂,每瓣顶端再2裂。种子多数,扁圆形,褐色,有瘤状突起。
储存方法
放置在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云南中草药》:“清热,舒筋。治大叶肺炎,月经不调,高血压。”
《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治痈疽,牙痛,痔疮肿痛,痢疾。。
治疗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病证
肺热喘咳,痢疾,痈疽,痔疮,牙痛,月经不调,小儿疳积。
作用分析
清热解毒
鹅肠草味甘,能解毒;味酸,酸能生津,可以清内热。此药归肝、胃经,因此多适用于治疗肝、胃热邪炽盛或肝火犯肺引起的肺热咳喘、痢疾、痈疽、痔疮、牙痛、月经不调等。
散瘀消肿
鹅肠草味甘,甘能补益气血;味酸,酸能入阴,气血运行通畅则经络畅通。因此鹅肠草具有散瘀消肿的功效,擅长治疗因瘀血肿胀导致的痢疾、痈疽、痔疮等病症。
临床应用
痈疽
治疗痈疽,多将鲜鹅肠菜捣烂,加适量甜酒,水煎内服;或加甜酒糟同捣,敷患处。
痔疮肿痛
治疗痔疮肿痛,多将鲜鹅肠菜水煎浓汁,加少许盐,溶化后熏洗。
牙痛
治疗牙痛,多将鲜鹅肠菜捣烂加盐少许,咬在痛牙处。
高血压病
治疗高血压病,多用鹅肠草,煮鲜豆腐吃。
痢疾
治疗痢疾时,多用鲜鹅肠草,水煎加糖服用。
现代研究
研究表明,伸筋藤 (鹅肠草)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鹅肠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鹅肠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或鲜品60克捣汁。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汤熏洗。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制成中成药
鹅肠草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目前较少应用于中成药中。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鹅肠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鹅肠草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孕妇慎用鹅肠草,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鹅肠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