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不宜与郁金同用;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中药介绍
丁香(Clove)取自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因形态像钉子,花实香气扑鼻,因此被称为“丁香”。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打嗝、呕吐、食少、腹泻、腹部冷痛、妊娠早期剧烈呕吐,肾阳虚衰所引起的阳痿、宫冷不孕等疾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丁香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野生与栽培均有,但我国主要为栽培品种。
花蕾由绿色转变为红色时采摘,晒干,用时捣碎。以体积大、呈棕褐色、香气浓、油多者为佳。
性状特征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红棕色至暗棕色。
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基部逐渐狭小,表面粗糙,指甲按压后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
上部近似圆球形,有4片花瓣,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
质坚实而重,入水下沉,断面有油性,气味强烈芳香,味辛。
储存方法
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得配本草》:“丁香,得
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
治疗功效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主治病证
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作用分析
温中降逆
丁香辛温芬香,归属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止呃的作用,是治疗胃寒呕吐、打嗝的重要中药。
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受寒导致的食欲差、呕吐、腹泻,及喜暖怕冷的腹痛,也治疗妊娠早期剧烈呕吐。
补肾助阳
丁香性温,并且又归属肾经,有温肾助阳的功效,能用于治疗肾气亏虚所引起的阳痿及妇女宫冷不孕等。
临床应用
脾胃虚寒证
治虚寒引起的呕吐、打嗝,常与
柿蒂、人参、生姜等同用。
治脾胃虚弱受寒导致的进食量小、呕吐、腹泻,常与
豆蔻、人参、
半夏曲等同用。
治妊娠早期剧烈呕吐,可与人参、藿香同用。
肾阳虚证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丁香有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抗炎、镇痛、抗缺氧、抗凝血、促进胆汁分泌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丁香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丁香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3克。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液外搽。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原药,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常见配伍
丁香配白术
丁香味辛性温,能温中降逆,
白术味甘性温,能益气健脾。
两药配伍,可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弱受寒所引起的呕吐,腹泻,饮食减少。
丁香配延胡索
两药配伍,可以增强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胃受寒所致的脘腹冷痛等。
丁香配沉香
丁香能温暖脾胃,使气机运行以散寒止痛,使浊气下降以治疗呕吐;
沉香有温通和降气的功效,可行气止痛,纳气降逆、平喘止呕。
两药配伍,可以增强温中降逆,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受寒所致的打嗝,胃寒呕吐、腹痛等。
丁香配生地
丁香辛温芬香,能温中行气,降气止呃;生地甘寒质润,能养阴润燥,凉血清热。
两药配伍,寒温并施,润燥并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共同养阴清热,降逆止呃,适用于胃热伤阴型顽固性打嗝,以及寒热错杂所致的胃气上逆、下肢冰凉,低声打嗝等症。
丁香配柿蒂
丁香能温中散寒,行气降逆,有生清气、降浊气的功效;
柿蒂可降逆止呃。
两药合用,丁香升散为主,柿蒂降逆为主,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共同温中散寒,和胃降逆,适用于脾胃虚寒所引起的胃气上逆、呕吐等。
组成方剂
丁香柿蒂汤
药物组成:丁香、生姜、柿蒂、人参。
功能与主治:温中益气,降逆止呃。适用于胃气虚寒所致的胸腹部胀满、憋闷不舒,打嗝不止等。
丁香散
功能与主治:理气止痢,和胃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长期泻痢,面色苍白,精神疲倦,食欲不振,腹中隐隐作痛,大便时腹痛急迫,日久不愈等。
丁香脾积丸
功能与主治:消食散满,和胃降逆。适用于饮食积滞所引起的胸腹部胀满疼痛,打饱嗝,
反酸等症。
桂香丸
功能与主治:温中助阳,涩肠止泻。适用于虚寒所引起的腹泻,表现为大便清凉稀薄、排便无法自控等。
香棱丸
药物组成:丁香、木香、三棱、莪术、
枳壳、青皮、
川楝子、茴香等。
功能与主治:行气导滞,开痞消积。适用于气滞所引起的小腹胀痛,可触及可以移动、位置不固定的结块等症。
制成中成药
丁蔻理中丸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补脾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绞痛,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
丁桂温胃散
药物组成:丁香、肉桂。
功能与主治: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用于寒性脘腹疼痛等。
六应丸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火毒内盛所致的喉痹、乳蛾,表现为咽喉肿痛、口苦咽干、喉核红肿;咽喉炎、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痧药
功能与主治:祛暑解毒,辟秽开窍。用于夏季受凉,感受暑湿邪气,表现为突然憋闷烦躁,腹痛、呕吐、泄泻,牙关紧闭,四肢冰冷。
泻定胶囊
药物组成:
铁苋菜、石榴皮、丁香、炮姜、山楂(炭)。
功能与主治:温中燥湿,涩肠止泻。用于小儿寒湿内盛所致的泄泻,表现为腹泻清稀如水,
肠鸣辘辘,脘腹疼痛并喜热怕冷,不思饮食等。
药膳食疗
呕吐,寒疟
大黑枣7个,去核,每个放入丁香1只,再将枣放入水中煮烂,去丁香。
将枣与汤空腹服用,连服7天。
梦遗早泄,腰膝酸软等
将河鳗切段盛入煲中,撒上山茱萸、丁香研碎的小粒,加黄酒、蒜、姜、食盐及适量鲜汤,用小火煮熟即可。
佐餐食用。
反胃,噎嗝
大雪梨1个,丁香15粒。
将丁香放入雪梨内,湿纸包裹4~5层。煨熟后吃梨。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丁香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丁香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丁香与
郁金不宜同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丁香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丁香与郁金属于中药“十九畏”的范畴,不宜同用。如果您正在服用郁金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丁香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无力、胃出血、
肝大;严重时,下肢麻痹、昏睡、尿失禁、血尿等。
鉴别用药
丁香与高良姜
两者均能温中止呕,散寒止痛,均可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部疼痛并喜热怕冷等。
丁香性辛味温,归属肾经,有温肾助阳起萎的功效,还可用于治疗肾虚阳痿,宫冷等。
丁香与吴茱萸
两者均辛温,可散寒止痛,行气降逆,均可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部疼痛并喜热怕冷等。
丁香除了温中散寒止痛外,还可以治疗肾阳不足所引起的阳痿,宫冷等。
吴茱萸辛散苦泄,归属肝经,既可疏散肝经的寒气,又可疏导肝气的郁结,是治疗肝寒气滞疼痛的重要中药,可以治疗头顶疼痛,肚腹寒冷疼痛、痛经。
此外,吴茱萸还有温脾益气,助阳止泻的功效,还可治疗脾肾阳虚引起的晨起腹泻等。
丁香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熬粥、代茶饮、泡酒等,日常用途广泛。
特点介绍
丁香药食两用的性质决定了它用途的多样性,具体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药用时可以生用,可以经炮制后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熬粥、代茶饮、泡酒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丁香作为中药时,成人每天用量为1~3克。
丁香作为食物时,可适量食用,可熬粥、代茶饮、泡酒等。
药膳应用
粥类
丁香粥
材料:丁香10克,
莲子肉20克,生姜7片,糯米(洗)50克。
做法:将丁香用布包裹,跟其他食材一起倒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成稀粥,拣去丁香即可。
功效: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茶类
丁香茶
材料:丁香3个,藿香3克,陈皮5克。
做法:以上3味药用水煎煮,代茶温热饮用。
功效:散寒化湿,行气止呕。
酒类
丁香煮酒
材料:丁香10克,肉桂5克,黄酒100毫升。
做法:将酒倒入瓷杯中,加入丁香和肉桂,再把瓷杯放入有水的蒸锅中加热蒸炖10分钟。
功效:温中散寒。
营养成分
含糖类、脂肪、
纤维素、维生素B2、
维生素E、铜、锌、铁、锰等。
食用注意
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慎用。
胃热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热性病及阴虚内热者忌食。
根据中医九种体质学说,气郁体质型适宜食用丁香,适当摄入可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的人群应忌食或少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