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雄激素过高、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多表现为月经失调、雄激素过量和肥胖
发病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以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为主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什么?
定义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
本病在临床上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常伴有
胰岛素抵抗和肥胖。
发病情况
育龄女性好发,其患病率为5%~10%。
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怀孕吗?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能怀孕,但怀孕的概率会降低。
正常情况下,每个月女性能有一个卵泡成熟并成功排卵,等待受孕,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排卵次数减少,或不排卵,受孕概率降低。
多囊卵巢综合征应积极治疗,一般经体重控制、药物治疗后,多数能恢复排卵受孕。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一辈子吃药吗?
绝大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需要一辈子吃药。
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和肥胖等。确诊了多囊卵巢综合征,一部分人通过控制体重、调节心情就能恢复正常的月经,不需要药物治疗。
一部分人经过这些常规治疗后,仍需要通过药物来促进排卵、调整月经周期,但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后,有的人停药后也能有正常的月经,而不需要终身服药。另有极少部分人需要终身服用药物维持月经来潮。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怀孕后,还可以吃二甲双胍吗?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怀孕后,如果有需要,可以继续吃二甲双胍。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在非孕期吃二甲双胍是为了改善胰岛素抵抗,怀孕后,若病情需要,仍可以继续服用二甲双胍。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孕期使用二甲双胍是非常安全的,如果医生建议继续服用,孕妇可以放心服用。
致病原因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有两种理论,考虑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可能为一种因素导致,也可能是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但缺乏明确证据。
遗传学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某些基因或基因组有一定相关性。
目前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及基因组。
环境因素
有研究认为环境因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相关性,包括胎儿发育过程中的宫内环境,以及出生后的某些外界环境,如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
高危因素
患有高血压。
长期精神压力大。
家庭遭受重大变故。
生活环境突然变化。
有家族遗传病史。
肥胖。
主要症状
月经失调
月经稀发:周期为35天至6个月。
闭经:闭经前常有经量过少,或月经稀发。
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行经期或经量没有规律性。
不孕
夫妻双方有生育意愿,规律、无保护措施的性生活1年以上仍未成功怀孕。
多毛
阴毛浓密,呈男性倾向,蔓延至肛周、腹股沟或腹中线。
有的患者会出现上唇和/或下颌细须,或乳晕周围长毛等。
痤疮
皮肤多为油脂性皮肤。
痤疮常见,俗称“青春痘”,为炎症性皮损,主要分布在面颊下部、颈部、前胸和上背部。
痤疮伴有皮肤粗糙、毛孔粗大。
症状重、持续久、疗效差、难治愈。
肥胖
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出现肥胖。
体重指数(BMI)≥28.0,常呈现
腹型肥胖,腰围/臀围≥0.80。
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
黑棘皮症
阴唇、颈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沟等处皮肤皱褶部位出现灰褐色
色素沉着。
呈对称性,皮肤增厚,质地柔软。
其他症状
情感障碍
出现抑郁、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烦躁易怒等。
脱发
多为头顶的头发稀疏脱落,即女性型秃头。
并发症
糖尿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合并
糖代谢异常,妊娠期间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
有明确证据显示,在同等年龄、同等体重,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发生
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5~10倍。
典型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患者常有肥胖,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可无自觉症状,或出现乏力、消瘦、水肿、肌肉萎缩、
消化道出血等。
流产或早产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易发生流产及早产。
胚胎或胎儿尚未具有生存能力而妊娠终止者称为流产;而早产指孕周达到28周,不足37周分娩者。
代谢综合征
血脂代谢紊乱可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子宫内膜癌
持续的无排卵、无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保护作用,可增加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主要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易发生打鼾,睡眠中憋醒,睡眠质量差,醒来头痛、乏力,白天嗜睡等现象,不能单纯用肥胖来解释。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36
多囊卵巢综合征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妇科
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月经停止、不孕、痤疮、多毛、肥胖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记录下来最近半年月经来潮时间及持续天数,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不来月经情况?
是否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
是否有多毛的表现?
是否存在不孕?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病史?
是否有妇科手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激素六项、抗米勒管激素(AMH)
影像学检查:经阴道或经腹妇科超声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36
多囊卵巢综合征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出血史。
有超重或肥胖史。
有糖尿病、高血压、体毛过多等病史。
女性亲属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妇科肿瘤等病史。
临床表现
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痤疮、肥胖等症状。
盆腔超声检查
该检查可以观察卵巢多囊改变的影像。
检查常见卵巢增大,包膜回声增强,轮廓较光滑,间质回声增强。
一侧或两侧卵巢各有12个及以上直径为2~9毫米的无回声区,围绕卵巢边缘,呈车轮状排列,称为“项链征”;和/或卵巢体积≥10毫升。
如果连续监测,无主导卵泡发育及排卵迹象。
超声检查前应停用激素类药物至少1个月。
实验室检查
多囊卵巢综合征实验室检查一般以内分泌测定为主,具体检查项目如下。
血清雄激素
睾酮水平通常不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
雄烯二酮升高,脱氢表雄酮、
硫酸脱氢表雄酮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
血清FSH正常或偏低,LH升高,但无排卵前LH峰值出现。
LH/FSH比值≥2。
血清雌激素
雌酮(E
1)升高,
雌二醇(E
2)正常或轻度升高,并恒定于早卵泡期水平。
E1/E2>1,高于正常周期。
尿17-酮类固醇
正常或轻度升高。
正常时提示雄激素来源于卵巢,升高时提示肾上腺功能亢进。
血清催乳素(PRL)
20%~35%的患者可伴有PRL轻度增高。
抗米勒管激素(AMH)
多为正常人的2~4倍。
代谢指标
测定空腹血糖、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
肝功能检查。
诊断标准
常用的国际标准(鹿特丹标准)
下述的3项必须符合2项,同时必须逐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雄激素的疾病和引起排卵异常的疾病。
月经稀发,或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
出现多毛、痤疮等高雄激素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
超声下表现为卵巢多囊改变(PCOM)。
我国标准
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学组制定了《中国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2011版)。
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
符合以下指标的同时,必须逐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雄激素的疾病和引起排卵异常的疾病。
月经稀发,或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是诊断的必需条件。
另外再符合下列2项中的1项:
高雄激素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
超声下表现为PCOM(多囊卵巢改变)。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
对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必须同时符合以下3个指标,同时应排除其他疾病。
初潮后月经稀发持续至少2年或闭经。
高雄激素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
超声下卵巢PCOM表现。
排除诊断
非经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药物性高雄激素血症。
特发性多毛。
鉴别诊断
库欣综合征
相似点:月经紊乱、肥胖、多毛、痤疮、皮肤色素沉着等。
不同点:库欣综合征实验室检查显示
血浆皮质醇正常的昼夜节律消失,
尿游离皮质醇增高。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以确诊库欣综合征。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
相似点:多毛、月经稀发、无明显生殖器畸形。
不同点:CAH实验室检查显示
17α-羟孕酮升高,有助于鉴别。
卵巢男性化肿瘤
相似点:男性化表现、闭经和不孕;实验室检查雄激素水平升高。
不同点:卵巢男性化肿瘤患者的雄激素水平高于正常上限的2.0~2.5倍。B超、CT或MRI检查也可协助诊断。
肾上腺肿瘤
相似点:多毛及男性化表现。
不同点:CT或MRI对
肾上腺肿瘤很敏感,可定位并显示肾上腺肿瘤。
卵泡膜细胞增生征
相似点:雄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多毛、闭经、不孕。
不同点:卵泡膜细胞增生征的卵巢卵泡少,原始卵泡由于脂肪性变而退化,故数目较多囊卵巢综合征少。间质增生显著,卵巢更为实性。
高催乳素血症
相似点:月经紊乱、闭经,不孕,部分有多毛,痤疮。
不同点:溢乳为高泌乳素的主要临床表现,如合并垂体微腺瘤,可伴有头痛、视物模糊。
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
相似点:闭经。
不同点: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低或正常,FSH水平高于LH水平,无高雄激素症状的表现。
甲状腺疾病
相似点:月经紊乱或闭经。
不同点:甲状腺疾病血清
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异常,无高雄激素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
妊娠期高雄激素表现
相似点:多毛。
不同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结合既往月经情况,可以帮助区别。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相似点:慢性不排卵、不孕、肥胖、多毛、月经紊乱。
不同点:易出汗,皮肤阵发性发红,雌激素水平降低,超声检查卵巢体积变小,没有囊性改变,没有高雄激素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
缓解临床症状。
解决生育问题。
维护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
治疗原则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不明,无有效治愈方案。
以对症治疗为主,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
首选以节食和运动为主的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之前或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节食和运动可改善糖耐量异常和
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且可间接改善临床表现,但必需持之以恒。
饮食控制
坚持低热量饮食
长期限制热量摄入,少吃精制米面加工而成的食物,如蛋糕、馒头等。
家属应给予监督和支持。
调整主要的营养成分
选择低糖、高
纤维素饮食,如杂粮馒头、全麦面包、芹菜、油菜、苹果等。
尽量减少白米饭、白面条及甜点等高糖食物的摄入。
替代饮食
需要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如亚麻籽油、深海鱼油等。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少吃甜食、油炸食品、烧烤及动物内脏等。
戒烟、少酒、少咖啡。
运动
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预防体重的增加。
适量规律的耗能体格锻炼及减少久坐,是最有效的方法。
体格锻炼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5次。
行为干预
家属应帮助和督促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调整月经周期
周期性使用孕激素
适用于青春期、围绝经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及育龄期有妊娠者。
优点:不抑制卵巢轴的功能或抑制较轻,更适合于青春期多囊卵巢者;对代谢影响小。
缺点:无降低雄激素、治疗多毛及避孕的作用。
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COC)
优点:可调整月经周期、预防
子宫内膜增生,还可使高雄激素症状减轻。
可作为有避孕要求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首选。
青春期患者酌情可用。
可用于围绝经期无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有血栓性疾病风险,应慎用,不作为首选。
雌孕激素周期序贯治疗
适用人群
胰岛素抵抗严重,雌激素水平较低、子宫内膜薄,单一孕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无撤药出血反应者,属于极少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雌激素水平偏低、有生育要求或有围绝经期症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优点:既可控制月经紊乱,又可缓解低雌激素症状。
高雄激素治疗
降低血雄激素水平,缓解高雄激素症状是治疗的主要目的。
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COC)
适用人群
青春期和育龄期患者高雄激素血症及多毛、痤疮患者。
有高雄激素表现、青春期发育进入晚期的初潮前女孩。
使用方法:遵医嘱用药,一般需要使用3~6个月,停药可能会复发。
中重度痤疮或多毛者,可配合皮肤科相关治疗。
螺内酯
适用于COC治疗效果不佳、有COC禁忌或不能耐受COC的高雄激素患者。
推荐剂量为40~200毫克/天,治疗多毛至少6个月才会见效。
大剂量使用时,容易导致
高钾血症,需要定期复查血钾。
育龄期女性服药期间应采取避孕措施。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肾上腺来源,或肾上腺和卵巢混合来源的雄激素过多者。
纠正代谢异常
二甲双胍
适应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枸橼酸氯米酚(CC)抵抗患者促性腺激素促排卵前的预治疗。
禁忌证:心肝肾功能不全、酗酒者。
优点:
胰岛素增敏剂,能抑制肠道
葡萄糖的吸收、肝糖原异生和输出,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高血糖。
有的人在使用二甲双胍后,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餐中服药可减轻。
不良反应严重者,还可能发生乳酸中毒、肾功能损害,出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吡格列酮
适用人群:无生育要求的患者。
常作为双胍类药物效果不佳的联合用药,两者具有协同治疗效果。
优点: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代谢,抗炎,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
阿卡波糖
适用人群:胰岛素依赖型或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配合餐饮进行治疗。
一般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配合使用。
促进生育治疗
孕前咨询
方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女性促进生育前,医生会先对患者及配偶进行检查。
目的:纠正引起生育失败的因素,如肥胖、未控制的糖耐量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
具体措施:减重、戒烟酒、控制血压血糖等。减重为基础治疗,有时需要使用药物治疗。
诱导排卵
适用人群:有生育要求,无持续性排卵或稀发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枸橼酸氯米酚(CC)
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诱导排卵的传统一线用药。
功效与作用:治疗无排卵或少排卵的女性不孕症,适用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者。
遵医嘱使用。
对于用药周期尚不完全统一,有专家建议如果3个周期无排卵反应,考虑为氯米酚(CC)抵抗,建议换用其他促排卵方法。一般情况下,本药单独应用不应超过6个月经周期。
有时合并天然雌激素使用,但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遵医嘱用药。
来曲唑
可作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线诱导排卵的药物。
可用于CC抵抗或治疗失败的患者。
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遵医嘱用药。
促性腺激素
可作为CC或来曲唑的配合用药,或二线用药。
常用药物: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高纯度FSH(HP-FSH)和基因重组FSH(rFSH)。
用药条件:具备盆腔超声及雌激素监测的技术条件;具有治疗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和减胎技术的医院。
用法:联合来曲唑或CC,降低促性腺激素用量;低剂量常规递增或常规剂量逐渐递减。
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遵医嘱使用。
腹腔镜卵巢打孔术
适应证
CC抵抗、来曲唑治疗无效。
顽固性LH分泌过多。
因其他疾病需
腹腔镜检查盆腔、随诊条件差不能进行促性腺激素治疗监测者。
适用人群:体重指数(BMI)≤34.0、基础LH>10U/L、游离
睾酮水平高的患者。
风险:治疗无效、盆腔粘连、卵巢功能不全(早衰)、不孕等。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三线治疗方案。
适应证:经过上述治疗无效,或合并其他不孕的因素,如高龄、输卵管因素或男性因素等。
治疗方法:控制性卵巢刺激和全胚冷冻策略。
注意事项
试管婴儿助孕的患者需要使用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治疗。
移植4~5周后行阴道超声检查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
孕期定期检查,防治并发症,预防自然流产。
体外成熟培养
此方法目前仍有争议。
适应证
对促排卵药物不敏感,如对CC抵抗、对低剂量促性腺激素长时间不反应,而导致卵泡发育或生长时间过长。
既往在常规低剂量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发生过中重度OHSS的患者。
胰岛素增敏剂的应用
医生会建议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使用二甲双胍。
方法:单独使用,联合CC使用,联合促性腺激素使用,联合CC或促性腺激素使用。
中医治疗
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同时,可选择中医方法辅助治疗,缓解症状。
中医学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不孕”“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癥瘕”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为标,为本虚标实证。
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补肾治其本,健脾理气化痰,疏解肝郁泻火,活血化瘀调经治其标,标本同治。
中医治疗本病还要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时间和患者的体质情况辨证论治,选方用药。
常用方剂:
左归丸加减、苍附导痰丸加减、膈下逐瘀汤加减、丹栀逍遥散加减等。
中医艾灸:可遵医嘱选用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脾俞、丰隆等穴,请由专业医生操作。
特别提示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没有所谓的“特效药”“偏方”“土方”“神药”或最快方法等,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时应积极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自行使用药物和其他方法,否则容易延误病情。
上述所有药物均为本病的常规用药,具体用药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及具体病情决定,请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治疗。
治愈情况
无法治愈
需要长期治疗,且较难根治,需要合理服用药物,预防并发症。
恢复月经周期
如果是青春期,没有妊娠要求,治疗后保证月经周期正常,雄激素水平降低至正常水平,对患者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提高妊娠概率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以怀孕,但怀孕的概率较低。
如果有生育的要求,那么需要促排卵激素治疗,保证患者正常生育;如果效果不佳需要辅助生殖治疗,一般都能有效提高妊娠(怀孕)的概率。
危害性
患者可出现多毛、痤疮、肥胖、皮肤色素沉着,影响外观。
可能出现不孕、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
子宫内膜癌、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加强饮食控制,包括坚持低热量饮食、调整主要的营养成分、替代饮食等。
饮食应适当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虾、蛋类、瘦肉。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每日300~500克为宜。
减少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糖食物的摄入量,如炸鸡、烤肉、蛋糕、甜点。
少酒、少咖啡。
运动管理
充分有效运动,降低体重、体脂;适当规律体格锻炼,改变久坐行为模式。
适当锻炼,可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每周5次左右。
避免剧烈运动。
心理支持
家属应学会陪伴和开导患者。
患者也应努力保持良好心态,及时调整,消除
心理障碍等。
对于有抑郁或焦虑的患者,可遵医嘱服药治疗。
生活管理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严格戒烟,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
学会自我解压,劳逸结合。
如果没有生育要求,应注意避孕。
监测病情
注意观察毛发、体重及月经情况,并做好记录。
伴有月经紊乱、有生育要求或者有避孕要求的患者,需按医师指导规律服用药物,调整月经。
糖尿病患者需通过调整饮食、配合运动、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并做好定期血糖监测。
定期复诊
遵医嘱定期复诊,复诊时需要携带个人病历和检查报告单等。
如果月经紊乱、闭经症状没有得到改变,需要及时就诊,按医生指导调整用药。
复诊时可能会做激素水平检查、盆腔超声等检查。
预防
本病病因未明,无明确的预防措施,以下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加强饮食控制,减少糖类及脂肪的摄入,如少吃甜食、油炸食品等,最好戒烟酒,少喝咖啡。
充分有效运动,降低体重、体脂;适当规律体格锻炼,避免久坐。
月经紊乱、有生育要求或者有避孕要求的人,需按医师指导规律服用药物,调整月经周期。
糖尿病患者,需通过调整饮食、配合运动、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等。
定期做体检,认真阅读体检结果和医生建议,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