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气虚体弱的患者(有气短、不愿说话、乏力等症状)慎用;有大腹皮过敏史的人禁用
中药介绍
大腹皮(Areca Peel)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由于其呈椭圆形或瓢状,形如大腹,用药部位为皮部,因此被称为“大腹皮”。
用于治疗湿阻气滞引起的腹部胀闷不舒;食积气滞导致的脘腹痞胀,打嗝,吞酸等;以及水湿外溢所致的皮肤水肿,小便不顺畅等。
主要药性
味辛,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产地选材
国内:主产于广东、云南、台湾;国外: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
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切段。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以色黄白、质柔韧者为佳。
性状特征
大腹皮
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为4~7厘米,宽为2~3.5厘米,厚为0.2~0.5厘米。
外果皮呈深棕色至近黑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呈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
气微,味微涩。
大腹毛
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呈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为黄棕色或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
气微,味淡。
储存方法
大腹皮应放在干燥的地方。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本草经疏》:“方龙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膈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
《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治疗功效
行气宽中,行水消肿。
主治病证
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作用分析
行气宽中
大腹皮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具有行气宽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食物消化不良停积在胃里致气机不畅,从而引起的胃脘和腹部胀满不舒,打嗝,吞酸(即把胃内上冲口咽的酸水吞入),便秘或泻等。
以及可以治疗湿邪阻碍致人体气机不畅,从而引起的腹部胀闷不舒。
行水消肿
大腹皮辛散温通,能开宣肺气而通利水道,具有行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湿外溢所致的皮肤水肿,小便不顺畅,腿脚麻木、酸痛、浮肿等。
临床应用
湿阻气滞、脘腹胀闷
治疗湿邪阻碍致人体气机不畅引起的腹部胀闷不舒,大便不爽,大腹皮可以与
苍术、
厚朴、
广藿香等药物同用。
治疗食物消化不良停积在胃里致气机不畅,从而引起的胃脘和腹部胀满不舒,打嗝,吞酸(即把胃内上冲口咽的酸水吞入),便秘或腹泻,可以与山楂、
麦芽、
枳实、厚朴等同用。
水肿、脚气肿满
治疗水湿外溢所致的皮肤水肿,可以与陈皮、生姜皮、
五加皮等同用。
治疗腿脚麻木、酸痛、肿胀,小便不顺畅,可以与
桑白皮、槟榔、木瓜等药物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大腹皮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进
纤维蛋白溶解、杀绦虫等药理作用。
大腹皮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大腹皮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5~10克。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大腹皮
大腹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干净,切段,干燥。
大腹毛
大腹毛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干净,干燥。
常见配伍
大腹皮配陈皮
大腹皮可以行气宽中,通利小便以消除水肿;陈皮可以理气,健脾,以及通过燥湿的方式祛湿和化解痰邪,从而使气机通畅,水湿流通,以消除胀满。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行气通滞,用于治疗湿邪阻碍,气机不畅所致的水肿,腹胀等。
大腹皮配槟榔
大腹皮质轻上浮,辛温行散,可以行气宽中,通利小便以消除水肿,擅长治疗无形之滞;槟榔质体沉重,辛行苦降,擅长治疗有形之积滞。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行气消胀,又增强了通利小便,消除水肿的作用。适用于腹水,腹大如鼓,面目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顺利;以及食物消化不良停积在胃里致气机不畅,从而导致的腹部胀闷不舒,食欲不振,口臭等。
大腹皮配白术
大腹皮辛温,性善下行,长于行气消胀,通利小便以消除水肿;
白术可以健脾益气。
两药配伍使用,一消一补,消补兼施,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消除胀满的作用。用以治疗脾胃气虚,纳运无力及湿邪阻碍致人体气机不畅,从而导致的胃脘和腹部胀满不适,食少,疲倦,水肿等。
大腹皮配茯苓皮
大腹皮味辛性微温,能够行气,通利小便,消除水肿;
茯苓皮味甘淡性平,可以通利小便以消除水肿。
两药合用,增强了通利小便,消除水肿的作用。可以治疗皮肤水肿,腿脚麻木、酸痛、肿胀等。
大腹皮配五加皮
大腹皮味辛性微温,能够行气,通利小便,消除水肿;
五加皮味辛苦性温,可以通利小便以消除水肿。
两药配伍使用,通利小便,消除水肿的作用增强。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顺利。
组成方剂
疏凿饮子
功能与主治:泻下逐水,疏风发表。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全身肿满,气喘气急,烦躁口渴,二便不顺畅。
藿香正气散
功能与主治:解除外感的邪气,祛除体内的湿邪,以及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之气使脾胃功能顺畅。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胸膈部满闷不舒,腹部疼痛,恶心呕吐,
肠鸣腹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可见头痛,发热,呕吐等症。
黄芩滑石汤
功能与主治:祛除体内的热邪和湿邪。适用于湿温邪在中焦所致的发热身痛,汗出则热解,继而又发热,口渴但喝水不多,或口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搏缓慢。
实脾散
药物组成:厚朴、白术、木瓜、
草果、大腹皮、
木香、
附子、茯苓、
干姜、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与主治:温补脾脏阳气,强健脾脏功能,行气利水。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症见下半身肿胀明显,手脚较凉,口不渴,胸腹部胀满不适,大便稀不成形,舌苔白腻,脉搏需要重按才能感受,脉象又直又长像按住琴弦一样,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茯苓导水汤
药物组成:大腹皮、木香、木瓜、槟榔、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桑白皮、
砂仁、苏叶、陈皮。
功能与主治:通利小便,消除水肿。适用于妊娠女性水肿胀满,喘而难以平卧。
制成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
药物组成:
广藿香油、
紫苏叶油、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生
半夏、陈皮、
苍术、茯苓、甘草浸膏(水、片、颗粒、滴丸、口服液、软胶囊等不同剂型均由以上药物组成)。
功能与主治:解除外感的邪气,祛除体内的湿邪,以及通过调理脾胃之气使脾胃功能正常。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部胀闷不适,腹部胀痛,呕吐,腹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养血调经膏
功能与主治:补充体内气血,温经活血。用于气血两虚、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失调、痛经,症见月经错后,经水量少,经期小腹冷痛,腰腿酸痛。
肾炎解热片
功能与主治:疏风解热,宣肺利水。用于风热犯肺所致的水肿,症见发热,怕冷,头面浮肿,咽喉干痛,肢体酸痛,小便量少,颜色深黄,舌苔薄黄,脉象轻浮,每分钟脉搏90~120次;急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四正丸
药物组成:广藿香、
香薷、紫苏叶、白芷、厚朴(姜炙)、
白扁豆(去皮)、木瓜、大腹皮、茯苓、槟榔、白术(麸炒)、
檀香、桔梗、
枳壳(麸炒)、法半夏、陈皮、山楂(炒)、
六神曲(麸炒)、
麦芽(炒)、甘草。
功能与主治:祛暑解表,化湿止泻。用于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引起的头晕身重,怕冷,发热,恶心呕吐,饮食无味,腹胀腹泻。
暑湿感冒颗粒
药物组成:广藿香、
佩兰、紫苏叶、白芷、香薷、
防风、生半夏、陈皮、苦杏仁、茯苓、大腹皮。
功能与主治:消暑祛湿,芳香化浊(即用芳香特性的药物祛除湿浊)。用于治疗暑湿感冒,症见胸闷呕吐,腹泻,发热,汗出不畅。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大腹皮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大腹皮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大腹皮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大腹皮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气虚体弱的患者(有气短、不愿说话、乏力等症状)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服用大腹皮后可能出现腹部剧痛、腹泻,全身皮肤发热,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鉴别用药
大腹皮与槟榔
二者均能行气,利水,可用于气滞所致腹部胀闷不适,水肿,小便不顺利,腿脚麻木、酸痛、肿胀等。
然而大腹皮辛散温通,多用于治疗湿邪阻碍致人体气机不畅,从而引起的全身水肿。
槟榔辛开苦降(用辛味的药物发散行气,用苦味的药物使气机下降),有杀虫止痛,消积,截疟的作用,用于治疗多种
寄生虫病,积滞泻痢(可见腹痛
肠鸣,腹胀,腹泻等症状),以及
疟疾(以寒战、
高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主要临床特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