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除烦止呕、和胃止逆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入药,常被用于方剂、中成药中
孕妇慎用;阴血亏虚、脾虚便溏、胃寒的人不宜使用
中药介绍
炒栀子为栀子的炮制品,取自
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热病心烦、胃热涌吐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炒栀子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碾碎。以皮薄、饱满、色黄者为佳。
性状特征
炒栀子为不规则碎块,表面黄褐色。气微香,味微酸而苦。
储存方法
贮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侬,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
治疗功效
除烦止呕,和胃止逆。
主治病证
热病心烦,胃热涌吐。
作用分析
除烦止呕
炒栀子味苦,性寒,入心、三焦经。擅长清泻三焦火邪而止呕、泻心火而除烦,是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的关键的药。
适用于火毒炽盛导致的热病心烦,目赤肿痛,火毒疮疡以及三焦俱热导致的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和胃止逆
炒栀子味苦,性寒,入三焦经,具有和胃止逆的功效。
适用于胃热、胃气上逆(胃气不降反而上升)导致的胃热涌吐等。
临床应用
热病心烦
治疗热邪郁滞胸膈,身热心烦导致的失眠,常与
淡豆豉同用。
治疗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症状,常与
黄芩、黄连、
黄柏同用。
热毒证
治疗火热上行导致的胃热涌吐、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等,常配伍
金银花、
大黄、黄连等。
治疗疮痈肿毒,红肿热痛者,常与金银花、
连翘、蒲公英等同用。
胃痛,呃逆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炒栀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镇痛、利胆保肝和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炒栀子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炒栀子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0克。
外用适量,或研末调敷,或入丸、散。
宜饭后服用,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净栀子,碾碎,放置在热锅内,用小火炒至表面黄褐色,喷淋鲜姜汁适量,炒干,取出,晾凉。
常见配伍
炒栀子配淡豆豉
炒栀子擅长清心泻火除烦;
淡豆豉善于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两药配伍,清热除烦作用增强,适用于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清热除烦作用增强,适用于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烦热、无法入眠。
炒栀子配黄芩
炒栀子善于清泻三焦火邪,清利三焦湿热,兼能凉血解毒;而
黄芩偏清上、中焦湿热,尤其善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兼能凉血止血。
两药配伍,泻火解毒,清热利湿的功效增强,故可用于火毒充斥三焦所致的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湿热
黄疸、血热吐衄(表现为血热引起的吐血、鼻出血)、火毒疮疡等。
炒栀子配茵陈
炒栀子擅长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而
茵陈善于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两药配伍,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增强,可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为治疗湿热黄疸常用药物。
组成方剂
菖蒲郁金汤
功能与主治:清营透热。用于感染风温后未及时发病,辛凉发汗后,表邪虽解,暂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中的热邪不除,继而灼热自汗(表现为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烦躁不寐、神志时昏时清、夜多谵语的人。
化肝煎
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泄热和胃。适用于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的人。
制成中成药
导赤丸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利尿通便。用于火热内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龙胆泻肝丸
功能与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药膳食疗
黄疸,淋证,心烦不眠,目赤肿痛
炒栀子仁3~5克,粳米30~60克。
将炒栀子仁碾成细末备用,煮粳米为稀粥,待粥将成时,放入炒栀子末稍煮即成。每日分2次食用。亦可先煎炒栀子仁,去渣取汁,再以药汁煮粥。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炒栀子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炒栀子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阴血亏虚,脾虚便溏、胃寒者不宜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炒栀子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阴血亏虚,脾虚便溏、胃寒者不宜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炒栀子长期、大剂量服用易造成肝、肾、胃的损伤以及炎性细胞的分泌。
鉴别用药
炒栀子与栀子
栀子擅长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疮疡肿毒,扭挫伤痛;但因苦寒较甚,易伤中气,且对胃有刺激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
炒栀子除此弊苦寒之性减弱,有清热除烦之功,常用于热郁心烦,
黄疸尿赤,目赤肿痛。
炒栀子与焦栀子
炒栀子有清热除烦之功,常用于热郁心烦,黄疸尿赤,目赤肿痛,且能缓解栀子的苦寒之性。
而焦栀子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血热妄行(热邪导致血液异常溢出)的吐血、衄血、尿血。
炒栀子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做粥类、茶类、酒类等,日常用途广泛。
特点介绍
炒栀子药食两用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其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
炒栀子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药用时可以经炮制后(如炒栀子、焦栀子等)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粥类、茶类、酒类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炒栀子作为中药时,成人每天用量为6~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磨调敷。
炒栀子作为食物时,可以用作食品调色,特别是在糕点、食用粥和药酒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药膳应用
粥类
栀子粥
材料:栀子仁(炒)5克、
玫瑰花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炒栀子仁、玫瑰花碾成细末,同时煮粳米为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末、玫瑰花末稍煮即成。
功效:清热泻火。
茶类
栀子茶
材料:栀子(炒)10克、蒲公英5克、陈皮6克。
做法:将炒栀子、蒲公英、陈皮共研粗末。每次用10克,放置在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闷15分钟,代茶频频饮用。
功效:清热利湿。
酒类
状元红酒
材料:红曲15克、
砂仁5克、陈皮7.5克、
青皮7.5克、
当归7.5克、丁香3克、白豆蔻3克、
厚朴3克、山栀子(炒)3克、
麦芽3克、
枳壳3克、藿香4.5克、
木香1.5克、冰糖500克、白酒4升。
做法:以上13味盛入纱布袋内,与白酒一起置入容器中,密封,文火隔水蒸2小时,去渣后入冰糖溶解即成。日服2次,每服10~20毫升。
功效:理气健脾,化滞除胀。
营养成分
炒栀子主要包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糖类、淀粉、锰、铁、锌、铜、钙等营养成分。
此外,还包含栀子苷等环烯醚萜烷及其苷类,二萜类(
西红花苷类),有机酸酯类多糖栀子素、槲皮素等黄酮类,黏蛋白、淀粉酶等。
食用注意
孕妇及老年人慎用。用量过大很容易伤及脾胃,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