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中气虚弱而无食积、痰滞的人慎用,炒莱菔子不宜与人参同用
中药介绍
炒
莱菔子是莱菔子的炮制品,取自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炒莱菔子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辛、甘,性平。归肺、脾、胃经。
产地选材
全国各地均产。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用时捣碎。
以粒大、饱满、色红棕者为佳。
性状特征
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焦斑,用放大镜观察可见细密网纹。
淡黄棕色,具焦香气,味淡,微苦辛。
储存方法
贮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防蛀。
古籍记载
《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医学衷中参西录》:“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
治疗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病证
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作用分析
消食除胀
炒
莱菔子味辛可行散,入脾、胃经,擅长消食化积和中、行气开郁、消除胀满,具有消食除胀的功效。
能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胃脘和腹部胀痛、打饱嗝、反酸水,以及大便秘结、积滞腹痛泻痢等病症。
降气化痰
炒莱菔子入肺经,药性趋于下行,具有良好的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功效。
能用于治疗痰壅气滞引起的咳喘痰多、胸闷兼有食积。
临床应用
食积气滞
治食积气滞引起的胃脘和腹部满闷胀痛、大便秘结或积滞泻痢,常与山楂、神曲、陈皮等同用。
痰壅喘咳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炒莱菔子具有镇咳、祛痰、调节胃肠道运动、降血脂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炒
莱菔子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炒莱菔子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5~12克。
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炒莱菔子作为消食药时,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不作为消食药时,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净莱菔子,放到炒制容器内,用小火加热,炒至微鼓起,质酥脆,断面浅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即可。用时捣碎。
常见配伍
炒莱菔子配木香
炒莱菔子辛甘性平,擅长消食化积、行气除胀。
木香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温能通,芳香气烈且味厚,能通行脾、胃、大肠的气滞,既擅长行气止痛治疗泻痢里急后重(表现为下腹部不舒服,很想解大便,便后有排便不尽感),又擅长健脾消食。
两药配伍,专入脾、胃、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消食化积、行气除胀功效,适用于食积气滞引起的胃脘满闷胀痛、打饱嗝味道酸腐、腹胀
肠鸣、频繁排气等。
炒莱菔子配半夏
炒莱菔子性味辛甘平,入脾、胃、肺经,擅长利气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半夏性味辛苦温,辛能开郁,苦能下降,入脾、胃经,擅长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呕。
两药配伍,具有消食化痰、降气除痞的功效,适用于食积腹胀、厌食、打饱嗝气味腐臭,以及胃脘和腹部满闷胀痛、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等。
组成方剂
保和丸
药物组成:山楂、神曲、半夏、
茯苓、陈皮、
连翘、莱菔子(炒)。
功能与主治:消食化滞,理气和胃。适用于食积证,表现为胃和腹部满闷胀痛、打饱嗝有腐臭味、反酸水、厌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
三子养亲汤
功能与主治:温肺化痰,降气消食。适用于痰壅气逆食滞证,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胸部满闷,以及进食减少、消化不良、舌苔白腻。
大安丸
药物组成:山楂、神曲(炒)、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炒)、连翘、
白术。
功能与主治:消食健脾。适用于食积兼脾虚证,表现为饮食不消化、胃脘及腹部胀满、进食减少、四肢疲倦、大便稀溏,以及小儿食积。
制成中成药
痰饮丸
药物组成:淡附片、肉桂、
苍术、白术(麸炒)、紫苏子(炒)、莱菔子(炒)、
干姜、白芥子(炒)、
甘草(炙)。
功能与主治:温补脾肾,助阳化饮。用于脾肾阳虚、痰饮阻肺所致的咳嗽、气吸急促发喘、咯吐白痰,以及畏寒四肢冷、腰酸背冷、腹胀进食减少。
利膈丸
功能与主治:宽胸利膈,消积止痛。用于气滞不舒、胸膈胀满、胃脘及腹部疼痛、停饮(饮邪停于心下或膈间,表现为心痛、胸满、气短、眩晕等)。
小儿咳喘颗粒
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用于小儿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发热、痰多、气喘。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药物组成:连翘、
枇杷叶(蜜炙)、瓜蒌、
枳实、
葶苈子(炒)、桔梗、山楂(炒)、莱菔子(炒)、槟榔、
蝉蜕。
功能与主治:清热肃肺,消积止咳。用于小儿饮食积滞、痰热蕴肺所致的咳嗽、夜间加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
理气定喘丸
功能与主治:祛痰止咳,补肺定喘。用于肺虚痰盛所致的咳嗽痰喘、胸膈满闷、心慌气短、口渴咽干。
药膳食疗
咳嗽
杏仁、莱菔子(炒)各25克。
将两药研末,用粥制成丸服用。
小儿伤食、腹胀等
莱菔子(炒)10~15克,大米30~50克。
将炒莱菔子研成细末,采取常用方法将大米熬成粥,等到粥煮成时,每次调入炒莱菔子末5~7克,稍煮即可。趁热吃连用2天。
适用于小儿伤食、腹胀,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等。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炒
莱菔子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炒莱菔子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中气虚弱而无食积、痰滞的人慎用,炒莱菔子不宜与人参同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炒莱菔子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中气虚弱而无食积、痰滞的人慎用。
炒莱菔子不宜与人参同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生莱菔子与炒莱菔子
生莱菔子能升能散,具消食除胀、祛痰的功效,擅长涌吐痰涎,多用于痰涎壅盛、中风口噤(表现为牙关紧闭、口不能开)等。
炒莱菔子变升为降,有香气,既可缓和药性,避免生品频服后恶心的副作用,又有利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的煎出,擅长消食除胀、降气,多用于食积腹胀、厌食、打饱嗝有腐臭味、胃脘和腹部满闷胀痛,也可用于痰壅气滞、咳嗽气喘等。
炒莱菔子与芥子
两药都擅长祛痰,可治疗痰多咳嗽。
但炒莱菔子辛甘平,能调畅脾、胃、肺气机,顺气开郁,具有消食除胀的功效。擅长治疗饮食停滞、胃脘和腹部胀痛、大便秘结或积滞泻痢。又擅长治疗痰壅气滞、咳嗽气喘,无论寒痰热痰都可取用。
芥子辛温气锐,药性走散,能散肺寒、畅利气机、化寒痰、逐水饮,只适用于寒痰壅滞、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
且芥子还能温通经络、利气散结、消肿止痛,擅长除“皮里膜外之痰”,适用于痰滞经络引起的阴疽流注(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
炒
莱菔子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可熬粥、代茶饮等,日常用途广泛。
特点介绍
炒莱菔子药食两用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其使用根据不同用途有所区别。
炒莱菔子作为食品使用时,它的用法用量可能与作为药品使用时有所不同。
比如,药用时经炮制后使用,其使用量严格按照组方的要求,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而作为食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熬粥、代茶饮等),而其使用量也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增或减。食用药膳前应先咨询专业医师。
吃法用量
炒莱菔子作为中药时,成人每天用量为5~12克。
炒莱菔子作为药膳食材时,可适量食用,作粥、茶饮等。
药膳应用
粥类
莱菔子粥
材料:莱菔子(炒)末1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炒莱菔子末与粳米同煮为粥。早晚温热食用。
功效:化痰平喘,行气消食。
鸡内金莱菔粥
材料:
鸡内金10克,莱菔子(炒)10克,粳米100克,白糖或食盐适量。
做法:将鸡内金烘干,和炒莱菔子共研成细末,粳米按常法煮粥,粥将熟之前放入鸡内金、炒莱菔子末,再煮至粥烂熟,调入白糖或食盐即可,早晚食用。
功效:消食除胀。
茶饮
莱菔润肠茶
做法:取炒莱菔子、决明子,捣碎,共放到保温瓶中,冲入沸水300毫升,泡闷15分钟,分2-3次温饮。
功效:消滞,除胀,通便。
槟榔莱菔陈皮饮
材料:槟榔10克,莱菔子(炒)15克,陈皮6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槟榔切片或打碎,然后将槟榔、炒莱菔子、陈皮三药一同放入瓦煲中,加入清水700毫升,用中火煮沸30分钟,去除药渣,加入少许白糖即可饮用。
功效:行气消食除胀。
相关食用制品
莱菔子玉竹烩鸡蛋
材料:鸡蛋2个,
玉竹10克,
紫苏叶10克,莱菔子(炒)15克。
做法:将玉竹、炒莱菔子、紫苏叶放入锅里,倒入清水,先浸泡20分钟,然后放入鸡蛋,再加一些水,直到将鸡蛋浸没,开火,将鸡蛋煮熟,取出鸡蛋去壳,放回去再煮一会儿即可。去渣取汁,饮汁,吃鸡蛋。
功效:祛痰下气,润肠通便。
营养成分
含多种蛋白类、维生素、脂肪油(油中含大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多糖类以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等。
食用注意
正气虚损、气虚下陷、大便溏泄的人不宜服用。
根据中医九种体质学说,痰湿体质人群最适宜食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