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支区内的疼痛综合征
自腰臀部向下肢的放射性痛,可伴感觉异常
多继发于脊髓病变,部分病因不明
主要采用药物、手术或物理治疗等方法
坐骨神经痛是什么?
定义
坐骨神经痛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
坐骨神经痛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的疼痛综合征。
坐骨神经从腰部发出,穿过盆腔、臀部,经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到达足外侧。
坐骨神经主要支配下肢,可以控制大腿后侧肌肉、小腿和足部的全部肌肉,支配小腿和足部的部分皮肤感觉。
坐骨神经痛可表现为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不适。
分型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又称坐骨神经炎,可能与受凉、感冒,牙、鼻窦、扁桃体感染有关。
多伴肌炎及纤维组织炎。
较少见。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多因坐骨神经通路受周围组织或病变压迫或刺激所致。
根据受损部位可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以根性坐骨神经痛最为常见。
根性
神经痛的病变主要位于椎管内或脊柱,多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干性神经痛的病变主要位于椎管外,多由邻近的炎症如髋关节炎引起。
发病情况
有研究统计,坐骨神经痛的全球发生率为1.6%~4.3%。
坐骨神经痛好发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青壮年,以及患有
腰椎管狭窄症的40~60岁人群。
坐骨神经痛的位置在哪里?
坐骨神经疼痛的位置主要在坐骨神经分布区,包括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背外侧。受损部位不同,疼痛的表现不同。
对于干性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在特定的解剖位置可检测到明显的压痛。对于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在咳嗽、喷嚏和屏气用力时疼痛有加剧的特点,且在腰椎处压痛更为明显。
坐骨神经痛怎么锻炼恢复得快?
坐骨神经痛在急性发作期,是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在缓解期,可以通过练习瑜伽、游泳、适度的腰肌训练以帮助恢复。
在急性发作期,如疼痛明显,需要卧床休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局部封闭等疗法能尽快缓解症状,还可进行理疗。
在缓解期,可以适度进行瑜伽、游泳或普拉提等运动,并注意锻炼适度。
吃大活络丸能根除坐骨神经痛吗?
大活络丸的功效在于祛风,舒筋,活络,除湿。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肢体疼痛,手足麻木,筋脉拘挛,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
对于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治疗效果有限,建议到医院查明病因,进行正规治疗。
致病原因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
可能与受凉、感冒有关,也可能与牙、鼻窦、扁桃体感染引起病菌侵犯坐骨神经有关。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为周围器官病变引起神经根和(或)神经节受到压迫或炎症刺激所致。
根性坐骨神经痛
椎管内疾病和脊柱疾病是最常见原因,通常占发病原因的90%以上。
椎管内疾病:主要有脊髓炎症、马尾炎症,以及腰骶和椎管内肿瘤、外伤等。
脊柱疾病:主要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炎、椎管狭窄、腰椎
骨关节病、
脊柱结核、
肿瘤等,其中腰椎间盘症突出最常见。
干性坐骨神经痛
多由骶髂关节病、髋关节炎、
腰大肌脓肿、盆腔肿瘤、子宫附件炎、怀孕期间子宫压迫、臀肌注射部位不当引起。
发病机制
坐骨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与神经根及感觉神经节的受压有关,也可与局部刺激、神经损伤等有关。
压迫
由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肿瘤、椎管狭窄等脊柱病变,造成坐骨神经受压,引起坐骨神经痛。
研究显示,90%以上坐骨神经痛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延伸至臀部以下,跑步拉伸或前屈使梨状肌受损时,可压迫坐骨神经,导致坐骨神经痛。
女性孕后期,膨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坐骨神经,引起孕妇腰臀部及下肢疼痛。
刺激
炎症刺激:髋关节炎、腰椎脊柱炎、
脊髓炎、子宫附件炎等局部炎症,可侵袭坐骨神经,引起神经炎,导致坐骨神经痛。
物理刺激:子宫内膜沉积于近端神经可造成月经性坐骨神经痛。
损伤
骨盆骨折、腘绳肌近端损伤、神经过度牵拉、肌肉血肿或
肌腱损伤,可能引起
坐骨神经损伤,导致严重的坐骨神经痛。
其他
腰骶部皮肤
带状疱疹暴发前的几天,可发生坐骨神经痛,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高危因素
有以下危险因素者,是坐骨神经痛的高危人群。
久坐
长时间坐着不动或缺乏锻炼,可增加坐骨神经痛的发生概率。
年老
年龄越大脊柱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退行性病变的可能性越高,越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
特定职业
司机、搬运工等需要经常扭动腰背部的从业者,坐骨神经痛的发病率也较高。
肥胖
体重过高可增加腰椎负担,使腰椎加速老化,增加坐骨神经痛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可引起神经损伤,造成坐骨神经痛。
主要症状
疼痛
坐骨神经痛多发生于单侧。
典型症状是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出现
放射性疼痛,即疼痛由腰部、臀部向大退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放射。
疼痛常为持续性
钝痛,会阵发性加重;也可能为电击、刀割或烧灼样疼痛。
行走、下蹲、弯腰等牵拉坐骨神经的活动会加重疼痛。
根性坐骨神经者在咳嗽、喷嚏、用力时,疼痛也会加剧。
感觉异常
小腿后外侧及足背部,出现感觉减退及感觉异常。
其他症状
特殊姿势
为减轻活动引起疼痛或疼痛加重,常出现睡眠时常卧向健侧,坐下时健侧臀部先接触支撑物,直立时身体重心移向健侧等特殊姿势。
运动功能障碍
可出现足和足趾运动功能障碍,患病时间长者还可能出现小腿后外侧、足部肌肉萎缩,出现跛行(走路一瘸一拐)等症状。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074
坐骨神经痛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出现明显的腰臀部、下肢疼痛,疼痛区域分布明确,并且疼痛会因行走等活动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发生坠落、交通事故等创伤后,出现腰臀部、腿部疼痛,或腰臀部、腿部突然出现剧烈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患者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随意搬动,以免受到二次伤害。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患者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以防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具体哪个部位疼痛?疼痛持续多长时间了?
是一直痛吗?休息后会好转吗?
下肢有没有麻木的感觉?
有没有什么姿势可以缓解疼痛?什么情况下疼痛会加重?
可以正常行走吗?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有感冒,牙、鼻窦、扁桃体感染等病史?
是否患有骨科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B超、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松弛肌肉药物(口服):乙哌立松、环苯扎林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074
坐骨神经痛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受凉、感冒,牙、鼻窦、扁桃体感染的病史。
可能患有脊髓炎症、椎管内肿瘤等椎管内疾病。
可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脊柱疾病。
腰臀部可能受过外伤。
临床表现
腰部、臀部疼痛,并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放射。
小腿后外侧及足背部感觉减退、感觉异常。
有特殊减痛姿势:坐下时健侧臀部先接触支撑物,直立时身体重心移向健侧等。
医生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医生按压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时,可感觉到疼痛。
怀疑坐骨神经痛,医生一般会进行直腿抬高试验。
仰卧做直腿抬举试验,患侧下肢抬高只能在70°范围内,而且感受到疼痛或疼痛加重。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排除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者上述检查结果指标无异常,而升高者多为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臀部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或排除梨状肌肥大引起的坐骨神经压迫,即骨盆出口综合征。
盆腔B超可发现盆腔相关疾病。
X线检查
腰骶部、骶髂、髋关节X线片对发现骨折、脱位、先天性脊柱畸形有帮助。
通常可以较清晰地显示腰椎病变,包括椎体边缘增生、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椎间隙变窄等。
CT或MRI检查
CT或MRI检查分辨率更高。
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
脊柱结核以及
肿瘤的诊断,可以更清晰的显示腰椎骨性结构和神经根受压迫的位置及程度。
适用于伴有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者。
神经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检查
主要用于了解损害来源于肌肉病变还是神经病变,可对肌肉萎缩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神经传导功能测定:可帮助鉴别坐骨神经外侧与腓总神经病、股神经病变。
鉴别诊断
腰肌劳损
常有长期腰部过劳或腰部外伤史,腰部疼痛以腰部酸痛为主,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较困难。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而坐骨神经痛为阳性。
急性腰肌扭伤
常有外伤史,腰部局部疼痛明显,无放射痛,按压时只有腰部两侧有疼痛点。
髋关节炎
疼痛局限于臀部、大腿后外侧,髋关节内收或外展时疼痛明显加重,但疼痛没有扩散,小腿及足背无感觉异常。
臀部纤维组织炎
疼痛局限于臀部、大腿后外侧,在坐下、平躺等活动时疼痛加重,但疼痛没有向下放射,小腿及足背无感觉异常。
梨状肌综合征
常伴有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且臀部疼痛位置较深,但一般不出现腰痛。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下肢疼痛主要发生于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部位,腰臀部无痛感,疼痛无放射性。
治疗目的和原则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以症状缓解为主,但同时需要注意寻找原发病对因治疗。
病情轻者可通过卧床休息得到缓解,病情重、病程长者需及时接受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中医治疗。
在使用药物时,需严格遵守医嘱,不能自行使用、调整剂量或停药。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适度卧床,将身体调整于舒适的姿势,同时尽量减少患侧下肢活动。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经痛者,急性期可睡硬板床,休息1~2周大多症状可缓解。
坐位时最好佩戴腰围。
适当活动
症状较轻者,可适当进行蜷腿等活动,以减轻神经根的张力,缓解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经痛者,需避免久坐、弯腰等姿势,此有助于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
镇痛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溃疡、穿孔、出血等,也有发生心血管事件和皮肤过敏反应的风险。
胃肠道疾病史和心梗、脑梗史患者慎用。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适用于中至重度疼痛,常用曲马朵。
不良反应主要有眩晕、恶心、呕吐、出汗等,剂量过大可抑制呼吸。
驾驶员、操作机械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有自杀念头或成瘾倾向者避免服用。
麻醉药
适用于局部封闭治疗,通过抑制神经功能,减轻疼痛。
糖皮质激素
可迅速缓解疼痛,适用于疼痛严重或持续者,常用药物为
曲安奈德。
全身用药不良反应大,一般用于局部封闭治疗。
脱水类药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疼痛,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
需专业医生开具,并在医院内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松弛肌肉药物
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疼痛。
神经保护治疗
营养神经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侧肢体麻木的症状。
物理治疗
急性期可选用超短波、红外线照射,以快速减轻疼痛。
急性期疼痛减轻后或非急性期,可选用感应电疗法、碘离子透入治疗及热疗等。
手术治疗
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或慢性复发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椎管内肿瘤等所致的坐骨神经痛。
适用于神经根受压严重,病情持续加重,出现下肢肌力不断下降,无法入睡等症状的坐骨神经痛。
手术方法
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去除椎间盘突出部分,以减轻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椎板切除术:改善椎管狭窄,解除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手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后要使用硬板床,尽量平躺,保持脊柱稳定。
根据手术的情况,一般术后1天即可以下地活动,尽量减少患肢活动,避免负重。
手术1周后,可以进行两侧或一侧的直腿抬高练习,以减少神经根粘连。
手术2周后,可以进行屈髋、屈膝的练习。
可以戴腰围,加强支撑,但时间不应超过1个月。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通经止痛,改善血液循环以促进神经根水肿和周围炎症的吸收,促进神经元的新陈代谢。
有研究发现,针灸可缓解或解除相关肌肉的痉挛,从而缓解神经根压迫。
选取正确的穴位是关键,常取膀胱经、胆经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按摩治疗
通过运用拿、点、按、理筋等,增强机体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解除
肌肉痉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按摩时常选用臀部的环跳穴和秩边穴,也可对髋关节、膝关节进行牵拉、旋转。
小针刀治疗
小针刀针刺肌肤筋膜可起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淋巴回流,促进新陈代谢及炎性物质、代谢废物吸收。
小针刀深入到肌肉内里病变位置,可对病变组织进行剥离,解除坐骨神经卡压,从而消除疼痛。
中药治疗
以行气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
常选用扶正祛邪的中药方剂治疗,如补阳还五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皂独附姜汤、痛痹汤加减等。
还可选用
当归、红花、
乳香、
没药、
川牛膝泡于醋中,4小时后再放入锅中煮沸,将纱布浸湿后,趁热敷于腰臀部。
治愈情况
症状较轻者经过休息、调整坐姿等,疼痛可能自行缓解。
多数坐骨神经痛经积极治疗后,能有效缓解疼痛。
病因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预后较好。
危害性
影响正常生活
影响下肢运动功能。
疼痛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不适感,影响正常行走、坐立等基础活动。
严重者甚至只能蜷曲在床上,无法下地,夜间疼痛加重,还会影响睡眠。
引起肌肉病变
坐骨神经痛可引其支配的肌肉力量下降。
患病时间长者还可能出现肌肉萎缩,进一步影响下肢足部运动功能。
引起脊柱病变
为了缓解疼痛,站立时重心长期偏向未患病侧,会引起脊柱弯曲,增加脊柱负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少油、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啡、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不适。
多吃燕麦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有营养神经作用,有助于缓解疼痛。
建议肉类优先食用鱼禽类,减少猪肉、牛肉等红肉的摄入,可适量食用深海鱼补充
ω-3脂肪酸,有助于缓解炎症和疼痛。
疼痛发作时严禁饮酒,缓解期建议少喝或不喝酒。
运动管理
适当锻炼,可以平躺在床上进行空蹬自行车等练习,但要尽量避免快速转体等动作。
适当的跑步有助于减轻疼痛,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加重病情。
避免肩扛、搬运或提重物,以及频繁弯腰等,以减轻疼痛。
生活管理
尽量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引起腹压升高,累及坐骨神经。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寒,不要穿潮湿衣物。
改变不良习惯:不要久坐,同时也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多卧床休息。
佩戴腰围等腰部支具,或在座椅上加腰部靠垫等,以加强对腰部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疼痛。
预防
加强腰背部锻炼
平时可以进行游泳等运动,也可以做力量训练。
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维持腰椎稳定性,避免腰椎病变累及坐骨神经。
注意姿势:避免久坐和长时间弯腰,以防引起慢性劳损。
防止受凉:及时添加衣物,避免低温刺激,夏天也不要长时间吹风扇、空调。
避免外伤:做好腰、臀部的保护,防止外伤或运动损伤引起的坐骨神经病变。
减重:体重超重者应通过科学方法适当减重,推荐体重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