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润肺、宁心安神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
外感风邪的患者忌用
中药介绍
百合花(Lily)为百合科百合属植物百合、卷丹的花。
用于治疗肺热导致的咳嗽、痰少或痰黏,也可用于心神不安导致的眩晕,心烦,夜里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等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肝、心经。
产地选材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夏初见花蕾及花时或者6~7月采收,及时阴干或晒干。
性状特征
干花皱缩,浸润展开,花被片6枚,散离,朱红色或橘红色,长7~8厘米,宽1.5~2厘米,内面可见紫黑色乳状突起;雄蕊6枚,长约花被的一半,花药呈线形,丁字着生;雌蕊1枚,花柱较雄蕊稍长。
花质柔韧,气香,味酸、微苦。
储存方法
放置在阴凉干燥处。
古籍记载
《滇南本草》:“止咳嗽,利小便,安神,宁心,定志。味甘者,清肺气,易于消散;味酸者,敛肺。”
《要药分剂》:“润肺清火。”
《本草正义》:“百合之花,夜合朝开,以治肝火上浮,夜不成寐,甚有捷效。不仅取其夜合含义,盖甘凉泄降,固有以靖浮阳而清虚火也。。
治疗功效
清热润肺,宁心安神。
主治病证
用于咳嗽痰少或黏,眩晕,心烦,夜寐不安,天疱湿疮。
作用分析
清热润肺
百合花味辛、微苦,性温,入肺经,能清热润肺,适用于肺热导致的咳嗽、痰少或痰黏等疾病。
宁心安神
百合花味辛、微苦,性温,入心经,能宁心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导致的眩晕,心烦,夜里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等病症。
临床应用
头目眩晕
治疗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火热等邪气引起的头目眩晕,常与皂角子等同用。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卷丹百合花的提取物金丝桃苷,对实验动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百合花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百合花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
百合花外用时适量,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花梗、杂质,干燥,筛去灰屑。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百合花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百合花暂无配伍禁忌,外感风邪的患者忌用。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百合花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外感风邪的患者忌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百合花与百合
二者均可来源于百合科百合属植物百合、卷丹,百合花为其花,百合为其干燥肉质鳞叶。二者均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百合花更偏向于清热润肺,可用于肺热导致的咳嗽,还可以外用,能治疗天疱湿疮。
百合偏向于滋阴润肺,能用于肺燥咳嗽,咳血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