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清热平肝的功效
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有白背叶根过敏史的人群禁用
中药介绍
白背叶根(Mallotus apelta Root)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要药性
味苦,性平。归肝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等地。
9~10月采挖,鲜用,或切片晒干。
性状特征
根茎稍粗大,长圆柱形或长圆锥形,直径1~6厘米。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具有细纵裂纹,去栓皮后呈棕红色。根呈长圆锥形,弯曲,有小分支,木质部细密;皮部纤维性。
气微,味苦、微涩。
储存方法
置干燥处。
古籍记载
《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广西中草药》:“散瘀消肿,止血止痛。主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刀伤出血,疮疖。”
《福建药物志》:“清热平肝。治肝炎,胃痛,风湿关节痛,
腮腺炎,
结膜炎,目翳,跌打损伤。。
治疗功效
清热平肝。
主治病证
黄疸,胃脘痛,风湿痹痛,痄腮,目赤肿痛,白带,产后风,目翳,跌打损伤。
作用分析
清热平肝
白背叶根味苦,性平,善于清热利湿,适用于治疗湿热邪气郁结在人体中部导致的黄疸、胃部疼痛或湿热邪气侵犯人体下部导致的白带异常等症状。
白背叶根入肝经,可以平肝气,适用于治疗肝经热邪上犯头面部导致的痄腮、眼睛红肿热痛、目翳等症状。
白背叶根还可以治疗风湿痹痛,孕妇生产后出现的怕冷和怕风、跌打损伤等症状。
临床应用
肝炎
治疗急、
慢性肝炎,可水煎服单用,或与猪肝一同炖服。
妇科病
还可以治疗孕妇生产后出现的怕冷和怕风等症状。
跌打损伤
治疗跌打损伤,可与三桠苦根一同使用。
头面部疾病
治疗肝经热盛上行头面部导致的痄腮、眼睛红肿热痛、目翳等症状。
风湿疼痛
治疗风湿热邪气蕴结导致的风湿性疼痛等。
黄疸
治疗湿热邪气蕴结导致黄疸。
胃脘痛
治疗湿热邪气在人体内停留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等病症。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白背叶根具有抗菌作用、抗
肝纤维化作用、抗肝细胞氧化损伤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白背叶根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白背叶根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
外用时适量,研成粉末外撒;或浸酒外搽;或用水煎后洗。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制成中成药
花红片(颗粒、胶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用于湿热瘀滞导致的妇科病、月经不调,症状有阴道分泌物量多、色黄质稠、小腹隐隐疼痛、腰骶酸痛、行经时腹部疼痛;出现上述症状的慢性盆腔炎、
附件炎、子宫内膜炎。
肝友胶囊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健脾导滞。用于急性、迁延性及慢性病毒性肝炎。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白背叶根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白背叶根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对白背叶根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此药,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白背叶根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如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