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评估量表评分均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出现腰部酸痛较重,下肢大范围麻木,肌肉萎缩,双下肢乏力,甚者无法行走
主要由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慢性损伤等导致
治疗包括腰部支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必要时手术治疗
定义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医生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体格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和评估量表综合分析后的分级结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严重的情况。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腰部酸痛及伴随症状严重,下肢大范围麻木,肌肉萎缩,双下肢乏力,甚者无法行走。
体格检查可见:下肢感觉减退、
肌力下降、生理反射减退、引出病理反射。
MRI/CT表现为脊髓、马尾受压,或神经根严重受压,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
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疼痛评分8~10,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51%,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评分≤10。
发病情况
目前没有具体的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情况统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情况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为20~50岁。
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4~6):1。
劳动强度较大的人群中,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较高。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第4~5腰椎间隙和第5腰椎与第1骶椎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5%。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较多,其中,椎间盘自身的退行性改变是最根本的原因。
致病原因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发生退行性改变。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弹性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体丧失稳定性、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
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损伤
慢性劳损:即长期反复的外力,如从事需要长期进行扭腰、弯腰等动作的工作,对椎间盘可造成轻微损害,加重退变程度。
急性损伤:儿童和青少年在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如跳远、投掷铅球等,腰部快速扭转时,容易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成年之后,椎间盘逐渐缺乏血液供给,修复能力也逐渐变差,椎间盘承受压力的能力变差。
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有家族聚集性发病。
父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孩子也有很大概率会患此疾病。
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
半椎体畸形、小
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
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姿势不当
腰部处于异常姿势,腰部承受异常应力,如蜷缩睡觉、跷二郎腿、瘫坐等。
妊娠
女性妊娠时腹部隆起、体重增加会加重腰部的负担。
由于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后纵韧带松弛则易发生椎间盘膨出 。
其他
腹压增加、受寒、受潮等。
发病机制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由于椎间盘承受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及劳动中,易发生劳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发生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慢性的劳损、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可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突入椎管的髓核压迫神经根会产生
腰腿痛症状。同时,突出的髓核作为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刺激物,引起周围组织及神经根的炎症反应,也可引起患者临床症状。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酸痛及伴随症状严重,下肢大范围麻木,肌肉萎缩,双下肢乏力,甚者无法行走。
主要症状
腰痛
持续性腰痛:疼痛常呈持续性。
站立、行走、坐立、弯腰或扭转等活动可能导致疼痛加重。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为下肢疼痛,常发生于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部。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常重于腰背痛,且为持续性疼痛。
为了减轻这种疼痛,患者常弯腰、屈髋、屈膝。
当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坐骨神经痛。
麻木
下肢可出现大范围麻木。
麻木区与受挤压、刺激的神经分布区一致。
肌肉萎缩、肌力下降
多数患者因腰椎神经根受损,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肌肉萎缩、
肌力下降。
轻者肌力减弱,表现为走路像踩棉花一样;重者该肌失去功能,无法行走。
其他症状
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即腰椎1~4神经根被挤压刺激,可出现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马尾综合征
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
可有左右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的麻木感,以及突然出现剧烈的腰骶部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便和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
并发症
直肠膀胱功能障碍
严重情况下,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影响到马尾神经,导致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出现双下肢不全瘫,大、小便困难,男性出现
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出现
尿潴留和假性尿失禁等。
出现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时,需要积极就医,医生会询问病史、症状、检查和治疗情况。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感到持续性的腰背部疼痛,臀后部、下肢的疼痛及麻木,走路有踩棉花的感觉,建议及时就医,前往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临床症状较多者,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发作特点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就医前尽量减少活动,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腰部什么时候开始痛的?大概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腿麻、乏力等症状?
腿部是否变细?
走路时有腰疼、腿疼吗?
什么情况会导致疼痛加重?
大小便情况正常吗?
病史清单
之前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接受过治疗?如何接受治疗,具体哪些治疗方案?
腰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评估量表等可以诊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
临床表现
腰背部持续性疼痛。
沿坐骨神经通路的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部。
下肢大范围麻木。
足下垂: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L4、L5神经根时患者无法上翘脚背。
体格检查
脊柱侧凸: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伴有脊柱侧凸,可弯向健侧或患侧。
压痛与放射痛:病变的腰椎间隙基本上都有压痛和叩击痛,多数患者还伴有
下肢放射痛。
腰椎活动度减低:主要为腰椎前屈、旋转及侧向、后伸活动受限。
肌肉萎缩与
肌力下降:如发病部位为腰第4~5椎间盘,严重时胫前肌瘫痪,表现为踝关节背伸无力,足下垂。
感觉减退:表现为大面积的麻木、感觉减退,如腰第4神经根受损,大腿内侧和膝内侧
感觉障碍;骶第1神经根受损,足背外侧及小趾感觉障碍。
腱反射改变: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体征之一,如腰第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腱反射减退。
健肢抬高试验:平躺在床上,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者为健肢抬高试验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平躺在床上,做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仰卧挺腹试验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俯卧于床上,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上提伸直的下肢,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疼痛者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巴宾斯基征阳性:椎间盘突出压迫了脊髓可出现,即在患者脚底外侧由远及近轻划时,大脚趾向上翘起,其他脚趾呈扇状分开。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MRI/CT表现为脊髓、马尾受压,或神经根严重受压,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
CT检查
CT检查是诊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检查。
该检查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受压移位的情况,还可同时显示周围骨和组织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还可作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等,与CT检查结合,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造影是有创操作,应用较少,一般病情复杂时才使用。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有病变,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病变。
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其影像结果不如CT检查。
电生理检查
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帮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
量表评分
主要包括NRS评分、ODI评分以及JOA评分。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NRS疼痛评分8~10,ODI评分≥51%,JOA评分≤10。
NRS疼痛评分
数字评分法,用数字0~10代替文字来表述疼痛的程度。范围从0(表示无疼痛)到10(表示疼痛到极点)。
轻度≤3;中度3~7;重度≥7。
ODI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分,依次选择最后一个选项得分为5分。
轻度≤24%;中度25%~50%;重度≥51%。
JOA评分
即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包括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日常活动受限度(14分)组成。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轻度≥16;中度10~15;重度≤10。
诊断标准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腰部酸痛及伴随症状严重,下肢大范围麻木,肌肉萎缩,双下肢乏力,甚者无法行走。
体格检查可见:下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生理反射减退、引出病理反射。
MRI/CT表现为脊髓、马尾受压,或神经根严重受压,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
NRS疼痛评分8~10,ODI评分≥51%,JOA评分≤10。
鉴别诊断
腰肌劳损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症状,以及不能长期弯腰工作等。
不同点:腰肌劳损是由于肌肉慢性损伤所致,二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检查可见突出的椎间盘。
椎管狭窄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大腿麻木、下肢肌肉力量下降等表现。
不同点:椎管狭窄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椎管容积、形态改变,二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结核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
腰椎结核患者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二者可以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腰椎肿瘤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
肿瘤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并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二者可通过MRI检查、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鉴别。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腰部支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必要时手术治疗。如果患者有马尾综合征,应进行急诊手术。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恢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
卧床休息、佩戴腰部支具活动
该方法是非手术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大、小便尽量不下床。
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在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
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概率。
物理治疗
包括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红外线疗法、牵引治疗等。
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红外线疗法具有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的作用。
牵引疗法可采用骨盆牵引的方式,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症状。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长时间和大重量的牵引。
药物治疗
镇痛药
如果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常用药物包括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双氯芬酸钠、
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脱水剂
脱水剂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进而缓解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常用脱水剂包括甘露醇等,静脉输注即可。
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皮质激素注射。
肌肉松弛药
推拿、针灸、按摩
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
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加重,应慎重。
针灸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疗效。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小针刀疗法
小
针刀疗法是将中医传统针刺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松解病灶周围组织的粘连、挛缩,降低周围组织压力,从而缓解神经、血管的压迫,同时解除肌肉痉挛,恢复正常生理结构,为周围组织重建创造条件。
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微创手术、传统开放手术。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一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创伤小,疗效好,而且恢复快,是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较好的选择。
常用的微创手术为髓核化学溶解法、显微外科腰椎间盘摘除术、微创髓核摘除术,其中髓核化学溶解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已较少使用。
传统开放手术
单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一种较常用的术式,适用于单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半椎板切除术:适用于有明显退行性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者。有发生腰椎不稳的可能。
全椎板切除术:适用于腰椎间盘双侧突出者,或有明显椎管狭窄者。有发生腰椎不稳的可能,或继发椎管狭窄。
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或退行性滑脱者,可能会继发相邻椎间不稳。
其他外科手术还包括小切口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
术后康复训练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根据术后病情恢复程度,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一般术后5~7天,卧床时可下肢伸直,协助抬腿每日2~3次,目的是锻炼下肢屈伸,牵拉神经根,防止粘连,防止肌肉萎缩,一般术后2周开始锻炼腰背肌肉功能。
还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为缓解症状,部分会影响日常生活。
治愈情况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神经根长时间受压,引起肌肉萎缩,即使手术将神经压迫解除,只能缓解下肢疼痛症状,但不能解决患者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现象,需较长期康复治疗。
危害性
如果神经压迫持续存在,可能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包括肌肉无力、感觉异常、甚至瘫痪。
长期疼痛和神经损伤可能导致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长时间的疼痛和生活质量下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注意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诊。
日常管理
生活习惯
注意休息,作息规律,避免劳累。
戒烟。
饮食管理
多食用高钙食物,如牛奶、鸡蛋、虾皮、豆制品等。
戒酒。
心理管理
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着急。
良好的心态是疾病恢复的基础,周围朋友和家人应予以安慰、鼓励,使心态转变,必要时向医生寻求帮助。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有助于了解身体恢复情况,还可请医生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无论是接受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
预防
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睡眠时床不应太软,应稍微硬一些。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强健体魄。
工作中需要常弯腰时,需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
尽量不弯腰拿东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后慢慢起身,以减少对腰椎间盘的压力。
需加强腰背部的肌肉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可进行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强身健体的同时,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如果出现腰椎间盘突出,需要积极接受专业的保守或者手术治疗,控制病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