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椎体软骨板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脊柱有明显疼痛感,可伴有颈椎或腰椎活动不灵活,肢体无力等表现
常由外伤,椎间盘、终板的退变等原因导致
可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定义
终板炎是外力或间盘退变等原因导致终骨软骨板损伤,进而引起的慢性
无菌性炎症。
椎体终板位于椎体中心的松质骨和椎间盘之间,构成椎间盘的上下边界。由厚约0.5毫米的软骨下骨和覆盖其上的软骨组成。
分型
根据磁共振表现分型
骨髓型:活动期时终板邻近椎体的终板内血管化和骨髓水肿,稳定期时受累终板及邻近椎体脂肪变,痊愈期时呈骨硬化。
椎间盘型:病变仅累及椎间盘终板软骨。
Schmorl结节型:即Schmorl结节伴周围Modic改变。Modic改变为软骨终板下骨性终板和相邻骨髓在MRI上的信号强度变化,也称之为终板退变。
混合型:同时出现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病变。
Modic分型
Modic根据靠近终板的骨髓信号变化进行分型:
Ⅰ型: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
Ⅱ型:T2WI高信号;T1WI高信号。
Ⅲ型:T2、WI等信号;T1、T2及WI低信号。
发病情况
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介于18%~24%。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青少年时期发病率较低。
致病原因
导致终板炎的病因较多,如椎间盘退变、终板退变、椎间盘创伤、细菌感染及
无菌性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退变是与年龄有关的生物学改变,退变是衰老的过程。
当椎间盘发生退变时, 椎间盘应力分布不均匀,压力使终板及终板下骨纤维磨损,则会导致终板炎。
终板退变
终板变性往往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终板的保护作用减弱或丧失,邻近椎体松质骨水肿,椎体纤维化及钙化,椎体脂肪浸润,从而引发终板炎。
椎间盘创伤
椎间盘重复性创伤使髓核内部产生炎性物质,通过终板扩散,导致局部炎症。
突出的髓核经过终板的断裂处进入椎体, 使局部骨髓的微环境改变,造成终板及终板下骨损伤。椎间盘释放炎性因子,沿终板扩散导致局部的炎症。反复、长期地作用于终板软骨导致终板炎。
细菌感染
服用激素类药物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的低毒力细菌感染导致局部炎症,长期反复刺激导致终板炎。
遗传因素
一些基因,如MAML1和HSPG2,可通过影响软骨终板的发育,诱导终板炎发生。
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寒冷、阴雨天气受凉可诱发症状发作或使原有症状加重。
体力劳动:过量的体力劳动使椎体活动过度或椎体承重或负荷过大,使病变处摩擦诱发疼痛等症状。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可使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发病风险升高:
高龄:是主要的高危因素,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
长期弯腰负重:长期体力劳动使患者椎体负荷过大,导致椎间盘及终板退变,造成局部骨髓的微环境发生改变,终板炎提前出现。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喝酒、熬夜等加速椎间盘及终板的退变,容易加重终板炎。
主要症状
疼痛
是终板炎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
发生于颈椎者,可有
颈项强直,疼痛不适。发生于腰椎者,可有腰部疼痛。
通常在活动时腰部疼痛会有加重表现,常伴有活动受限,休息后可减轻。
活动受限
脊椎僵硬不适,活动不利。颈部可出现颈项强直。腰部可出现腰椎屈伸活动受限。
压迫神经症状
发生于颈椎,出现上肢麻木无力。
头痛
累及颈部可表现为头晕、头痛。
伴有颈项部肌肉紧张、头痛、头晕, 甚至伴有上肢麻木。
并发症
椎间盘退变
长期慢性炎症导致患者出现椎间盘老化,易导致椎间盘退变。可出现脊柱疼痛,也可进一步导致椎间盘突出、滑脱。
椎间盘滑脱
椎间盘退变进行性加重伴有终板炎,反复刺激椎间盘,易诱发腰椎滑脱。严重时可产生马尾神经麻痹,导致臀腿麻木,甚至大小便异常。
椎间盘突出
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受到外力后出现椎间盘突出。表现为椎间盘屈伸、旋转受限。
就医科室
骨科
患者长期反复腰痛并伴有进行性加重、下肢活动受限,建议尽快前往骨科门诊就诊。
如果医院有脊柱外科,出现上述情况,应选择脊柱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注意减少腰部体力劳动,以免加重病情。
需要进行相关体格检查,建议穿着宽松的衣物。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老年患者建议家属陪同。行动不便者建议借助拐杖、轮椅活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头痛、头晕、颈部肌肉紧张?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过终板炎?
脊椎是否受到创伤,或出现骨折?
脊椎是否受过细菌感染?
是否从事需长期弯腰的工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病变椎体的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有腰部外伤。
有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腰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等疾病。
临床表现
走路时出现
间歇性跛行(因疼痛而不得不停止步行,休息一会又可以继续走路)。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以清晰显示各椎体状况,椎体是否平整及膨出,对本病鉴别诊断以后术后复查有一定价值。
CT检查
对骨质硬化比较敏感;
可以观察病变区域及周围骨质改变等,同时发现是否有并发症。同时对本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磁共振检查
可见终板区域磁共振信号改变,可以明确分型。
磁共振优于X线及CT,且无辐射损伤。对于关节腔积液和周围软组织可以较好显示。
椎体上缘多见(符合同椎间隙,终板“上厚下薄”的解剖理论基础)。
椎体终板及相邻椎体呈带状或斑片状的异常信号,多表现边缘清楚,但未发现溶骨或膨胀性骨破坏。
病变椎体终板缘不规则和增厚;病变区可见到 Schmorl 结节。
椎间隙不规则变窄;椎旁及椎管均未见炎性病变表现。
分级
根据椎体受累程度,将Modic 退变分级:
正常:T1、T2加权像上均无异常。
轻度:终板异常达到或小于椎体高度的25%。
中度:异常介于椎体高度的25%~50%之间。
重度:范围超过椎体高度的50%以上。
当椎间盘的头尾两侧终板均受累时,其分度以终板异常严重的一侧为准。
鉴别诊断
脊椎结核
相似点:都伴有腰痛症状,活动受限。
不同点
脊椎结核的相邻椎体会发生骨质损害, 椎间隙狭窄、消失, 同时在椎旁或椎管内有冷脓肿, 病变更容易侵及椎间盘,边界不清;而终板炎没有。
脊椎结合伴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终板炎不伴有结合分枝杆菌感染。
化脓性脊柱炎
相似点:均伴有腰痛症状。
不同点
化脓性脊柱炎起病较急, 同时患者常有剧烈疼痛, 不同患者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并发症。有的伴有发热症状,且椎体骨髓受到较广泛的侵害, 椎间盘与椎体之间无明显边界。通过血液学检测和临床表现可鉴别。
椎间盘感染
相似点:均伴有腰痛症状。
不同点:椎间盘感染全身症状明显, 血象、骨髓象改变, 椎间盘信号影增强。
转移瘤
相似点:均伴有腰痛症状。
不同点:转移瘤会出现多个椎体椎骨溶骨性或膨胀性破坏, 可同时侵犯附件、椎管或椎旁组织肿块, 有原发病。
治疗目的:抗炎、镇痛、防止细菌感染骨组织。
治疗原则:保守治疗为主,缓解疼痛,防治疾病进一步进展。
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劳累性日常活动,延缓疾病进展;
出现不适情况,减少腰部活动;
超重时可以考虑减重。
物理治疗
可通过热敷、水疗、超声波、按摩等方式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的作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口服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
可以有效改善腰部疼痛症状,缓解病人痛苦,并可以减缓疾病进展;
老年人和出血倾向患者可以选择服用塞来昔布,或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其他药物。
肌松药
抑制大脑内的相关神经元,作用于骨骼肌,缓解症状,不能延缓疾病进展;
伴有肺部疾病、呼吸困难患者应谨慎应用。
软骨保护剂
可缓解疼痛、参与软骨代谢、延缓软骨病变。
局部用药
可有效缓解疼痛。
主要包括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乳胶剂、膏贴、贴剂等。
不能延缓疾病进展,不良反应少。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消除疼痛、改善功能,预防和减少后遗症的出现。
常用手术方式:包括椎间盘切除术和经皮骨水泥成形术,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合并椎间盘突出,存在明确的神经压迫症状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椎间盘切除术
可有效缓解腰部疼痛症状,缓解相关并发症。
经皮穿刺到突出间盘的椎间隙内,将椎间盘部分髓核吸出,减轻椎间压力,从而使突出的髓核组织还纳复位,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对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效果欠佳。
经皮骨水泥成形术
适用于早期终板炎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等优点。
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刺,置骨穿针于病变骨骼,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注射骨水泥于病变骨骼的技术。目的在于增加骨骼的耐压强度,恢复骨骼的结构和功能,缓解疼痛。
对于比较严重的终板炎患者效果欠佳。
其他疗法
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
因臭氧与血液混合后产生
过氧化氢, 诱导生物因子, 达到抗炎和止痛的目的。
治愈情况
椎间盘及终板退行性病变患者少数终身无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椎间盘及终板退行性变一旦发生,随年龄增长,其病理学改变不可逆转,无法完全治愈。
规范治疗可减轻临床症状、功能减缓、延缓疾病进展。
预后因素
全身因素
年龄:年龄越小,恢复越快,预后越好。
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不好,长期激素使用,骨质疏松患者,恢复时间较长。
局部因素
腰部外伤、手术等病史。
腰间盘脱出、椎间盘病变、腰椎滑脱病史。
日常管理
运动管理
避免长时间弯腰等增加椎间盘负重的动作。
运动以轻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游泳等。建议进行轻度锻炼,锻炼强度较低。
生活饮食管理
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日常活动注意腰部防护。
减少重体力劳动。避免不良姿势,如弯腰拾重物,翘二郎腿等。
女性避免长期穿高跟鞋。平时出行尽量穿舒适的鞋子,减轻脊柱的负担。
随诊复查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如出现疼痛加剧、椎体受限程度加重,需及时就医,评估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防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复查时间:术后前3个月每月复查1次、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复查,此后根据医嘱每隔1年左右进行复查。
复查方法:X线检查。
预防
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弯腰弓背、腰部过度负重。定期活动四肢和脊柱,防止肌肉过度紧张。
适度锻炼,控制颈、腰背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注意腰部防护,减少重物搬运或注意用力方式方法。
避免外伤,如果受伤需及时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