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骨骨折多因暴力作用于足趾,致使足趾骨质破坏
表现为足趾骨畸形,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多为直接暴力和应力作用导致
进行手法复位固定或者手术固定治疗
定义
趾骨骨折是因受暴力作用于足趾,使足趾骨骨质受到破坏。
足趾在行走中辅助足的推动力和弹跳力,有稳定身体的作用。
在赤足行走时,足趾对地面有抓握作用,防止摔跤。
趾骨骨折中以第5趾近节趾骨骨折最常见。
分类
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闭合性骨折:脚趾骨折的地方皮肤是完整的,没有皮肤破损。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破裂,骨折部分趾骨与外界相通。
根据骨折线的情况分类
不完全骨折:病变趾骨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破坏或中断,没有彻底断裂。
完全骨折:趾骨完全断裂,骨折线通过骨膜及骨质全部。
根据骨折在趾骨的解剖部位分类
骨干骨折型:趾骨的中间部分的骨折。
关节内骨折型:骨折线到达或者是突破了关节面。
干骺端骨折型:指长骨两端的干骺部的骨折,骨折线没有到达关节囊内。
发病情况
趾骨骨折占成人骨折的2%,占
足部骨折的19.2%。
致病原因
直接暴力
足部受到撞击:常见原因为用脚用力踢踹硬物所致,其反作用力直接导致骨折。多表现为
斜形骨折。
挤压伤:重物等坠落砸到脚趾导致骨折,可伴有软组织和神经
血管损伤。多表现为粉碎骨折。
应力作用
在足部站立时受到内外翻的应力,可出现足趾
应力性骨折。常伴随畸形。
高危因素
趾骨骨折的常见高危因素包括以下两类。
专业从事体育运动或爱好运动。
从事建筑等重体力劳动。
主要症状
疼痛及压痛:主要表现为足趾及其周围疼痛,按压受伤部位疼痛加重。
肿胀与
瘀斑:损伤后由于局部组织水肿及
血管损伤出血,足趾关节附近很快出现肿胀。如出血较多,可见皮肤瘀斑。部分患者可出现趾甲下淤血。
活动障碍:因骨折及疼痛,患者无法正常行走,患足常前部上翘处于保护位。
其他
畸形:由于肌腱牵拉或外力作用,移位的骨端常可在异常位置。
骨擦音(
骨擦感):骨折断端之间相互碰撞时发出的声音(病人自己的感受)。
反常活动:骨折后,骨折处因断裂而形成假关节活动。
并发症
周围软组织损伤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骨折形成的骨茬锐利,容易刺破周围的肌肉、神经及血管。
骨折不愈合、骨坏死
由于趾骨处于人体末梢,血运较差,骨折一般愈合时间较长。
感染
开放性骨折多见。尤其在污染较重的环境受伤,或软组织挫裂伤很严重的情况。
如果清创不彻底,就会有很大概率发生感染。最严重的会发展成
化脓性骨髓炎。
急性骨萎缩
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脚趾上有烧灼感,疼痛的厉害程度和受伤情况不一致。
创伤性关节炎
好发于趾骨关节内骨折,因骨折使得关节面不平,长期磨损导致关节炎,出现疼痛等症状。
骨生长畸形
多见于儿童趾骨骨折后,因为骨骺损伤,导致发育过程中伤趾缩短畸形。
就医科室
骨科
外伤后如果出现足趾肿胀疼痛、脚趾不能活动,及时就诊骨科。
如果所在医疗机构骨科分科较细,出现上述情况可就诊手足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时避免患肢活动,并且抬高患肢。
就医前尽量穿单薄宽松衣服,除去所有金属物品避免影响后续检查。
如有出血不止的情况,请在骨折近端(靠近腿部的一端)按压止血或者包扎止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怎么受的伤?受伤多长时间了?
受伤的脚趾能不能动?
有没有脚趾部位畸形、反常活动?
还有没有其他地方痛?
病史清单
以前脚趾有没有受过伤,有无骨折,有无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从事运动相关工作?
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工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患侧足部的X线、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药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脚踢硬物或重物砸脚等外伤病史。
临床表现
足趾活动困难,难以站立行走。
影像学检查
X线及CT检查
X线是趾骨骨折首选检查方法。
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骨折,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摄片检查也是必要的,并且是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
绝大多数骨折可通过X线摄片进行确诊,不能确定的还需要进行CT进一步检查。
磁共振检查(MRI)
磁共振对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及韧带的显示优于CT及X线,可以更好地观察有无周围软组织损伤、水肿及出血,为临床治疗做出有效指导。
鉴别诊断
足趾周围软组织损伤
相似点:均有外伤史,表现为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
不同点:足趾软组织损伤不会有骨擦音和骨擦感,也不会有畸形。X线表现为趾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趾骨脱位
相似点:均有外伤史,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不同点:趾骨脱位后有关节空虚、弹性固定等特有临床体征,但是没有骨擦音。可通过足正斜位X线片及CT与趾骨骨折鉴别。
治疗目的:尽早复位,减少并发症,恢复原有生理功能,避免畸形愈合。
治疗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均需尽早进行复位、减少并发症,固定骨折处防止对位对线不良,疼痛减轻后进行功能锻炼。
一般治疗
简单包扎固定,避免患肢活动引起二次创伤加重症状,减少并发症。
对趾甲下出血可钻洞放血以减轻疼痛,必要时行趾甲拔除。
对
开放性骨折应彻底清创,并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加速骨骼愈合。
手法复位
大多数骨折都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治疗,一般根据X线与CT检查了解骨折断端的位置情况,尽早在麻醉下进行。
复位后需依据具体情况使用夹板、
石膏或者医用支具等对患肢进行固定。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应用抗感染药物等,可减轻疼痛及炎性反应,促进恢复。
抗炎镇痛药
适应证:疼痛明显,持续不缓解者。
注意事项:存在
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不宜长期持续使用。
抗感染药
常用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等。
其他
部分患者合并其他重型损伤,如果危及生命,应大量输血补液,争取抢救时间。
手术治疗
适应证
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或手法复位失败者。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情况不理想,关节活动不佳者。
多次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没有解决患者活动功能者。
骨折导致周围软组织受伤严重,神经血管断裂者。
开放性骨折不能用外固定者。
禁忌证
患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病。
存在其他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情况[4]。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是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可以使骨折达到其解剖复位。
在此基础上可同时完成内固定,矫正畸形及稳定骨折[5]。
手术复位可大幅度降低各类并发症,促进骨骼愈合。
在修复骨折同时,还可以修复受损的神经血管以及肌肉等软组织,有助于后期恢复。
术后做好创面及切口引流管护理,避免感染。
保持患肢处于抬高体位。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尽量主动锻炼,不要过度。
康复治疗
骨折早期
一般情况,1~2周内,可以主动做下肢、踝部运动,促使患肢的肌肉做舒张和收缩动作。这样可以加快受伤的脚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尽早消除水肿,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关节粘连[4]。
骨折中期
14天以后,趾骨形成骨痂,骨折处变得稳定可靠。此时除了之前的锻炼要继续坚持之外,应适量增加活动量及活动幅度[4]。
骨折后期
骨折临床愈合期,这时候可以做足趾屈伸锻炼,有助于快速恢复其功能。
治愈情况
趾骨骨折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因素
全身因素
吸烟和饮酒:吸烟及饮酒可能会影响到局部血运,导致损伤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
年龄:同年龄骨折愈合差异很大,总体上越年轻愈合能力越好。
身体状况:健康状况差的病人,尤其是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营养差,体质偏弱,一旦受伤导致骨折,恢复时间比正常人长的多[4]。
局部因素
骨折的分型:一般来说,骨折断端的接触面积越大,恢复速度就越快,反之则变慢。如果患者是多发骨折或者同一骨质上多个地方骨折,那么骨骼愈合起来就会比较慢。
骨折处血供情况:此为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位置血液供应不同,跖骨总体血供较差,所以骨折愈合速度本身就比其他部位骨折愈合的慢,如果骨折位于关节内,则愈合更加困难。
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软组织损伤,尤其是合并
开放性骨折的,周围的软组织可因直接暴力或者骨折断端的活动受到损伤。其中就可能伤到为趾骨供血的滋养血管,使血运进一步变差,进而影响骨折愈合时间。
软组织嵌入:若有肌肉、肌腱等组织嵌入两骨折端之间,不仅影响骨折的复位,而且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触,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
感染: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如果清创不及时,或者在术后康复中没做好正确护理,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导致
化脓性骨髓炎,严重延迟骨折愈合时间。
危害性
影响日常运动
骨折如不处理,最可能导致不愈合,使患者站立不稳,赤足抓地力减低,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极大的不便性。
截肢
开放性骨折若不及时有效地抗感染清创缝合,容易感染坏死,最终导致截肢[5]。
畸形
如未得到有效治疗,容易造成骨骼不发育而短缩畸形,影响美观。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可以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禽肉),日常补充充足的新鲜蔬菜。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难消化及易胀气的食物。
卫生管理
注意足部的清洁,手术者需保持术区皮肤干燥、清洁。
运动管理
保持规律、适度、科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循序渐进、梯次增加为原则。
手术治疗后何时开始活动可以询问医生,术后早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可以适当活动脚踝,避免长期制动导致关节僵硬。
病情监测
观察患侧的脚趾有无肿胀、有无疼痛不适、有无畸形、有无活动受限,可以双侧对比观察。
术后要观察切口有无愈合,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不适可及时就诊。
随诊复查
复诊目的: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预防并发症出现。
复诊时间:一般在复位后2周,1、2、3及6个月,以及1年后分别到医院复查。
复查方法:主要以足正斜位X线为主,以后每年是否需要复查以及做其他项目检查,需要当值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调整[5]。
预防
注意安全
不要轻易用脚去踢硬物。
注意安全,尽量避免被砸脚。
乘坐交通工具时,应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重体力劳动者熟悉掌握工作技能,注意安全生产,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意外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