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hoo等人首次证实丙型肝炎病毒(HCV),并于1991年报道,对一株HCV毒株进行了全序列分析。根据各国专家调查病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差异,HCV已被分为十几种不同的基因型,但基因型的分类和命名至今尚未完全统一。
HCV的分型方法主要有PCR依赖的基因分型方法和血清型分型方法两大类。
1.基因分型方法
(1)全基因序列测定分型:是确定HCV基因型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通过全序列的测定,可以全面的分析不同的HCV毒株,再与其他已知基因型的HCV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从而进行分型。此分型方法对样本要求高,不能大量进行,常用于研究工作。
(2)引物特异性PCR法后再作基因分型法:首先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产物为292个核苷酸,每个扩增循环为94℃变性1分钟,55℃复性1.5分钟,及引物延伸反应72℃2分钟,共进行35个循环。取第一次PCR反应产物进行第二次PCR,在反应混合物中有一个通用引物和4个型特异性引物。在第一次PCR扩增,选择能扩增出各型为同长的片段,再在此基础上利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第二次PCR,并根据扩增产物的长短进行分型。
(3)5’末端非编码区酶切分型:常用的方法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的分型法,即利用不同基因型的HCV,分别有其特异性的切断基因序列的酶,切割后进行电泳可得到酶切后的特异片段图谱,并根据图谱进行分型。
(4)HCV NS5b基因分型:不同基因型NS5基因变异有一定的规律,以NS5b的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型证实,1a、1b、2a、2b、3a、1b与2a和1b与3a混合感染等不同基因型,具有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可分别的采取酶切分型。
(5)以特异性核酸探针进行杂交分型:由Enomoto采用的HCV分型,即Ⅱ型和Ⅱ型PCR产物,其长度为400bp作为探针,与被检标本的PCR产物进行核酸分子杂交,其结果即可分为K1即Ⅰ型、K2a为Ⅱ型。操作复杂,成本高,不常采用。
2.血清型分型
(1)核心区Cp9阳性血清分型:选用HCV高保守区,分别合成1、2型肽。第65至81位氨基酸序列合成2条,具有17个氨基酸。先用5’末端非编码区引物的RT-PCR,得到阳性PCR产物,按常规酶标法测得抗-HCV Cp9阳性后,再分别对以上两条分别包被的肽进行再测定。
(2)加入NS4区合成寡肽建立检测丙型肝炎抗体分型试剂:用ELISA法来合成NS4区序列,合成的NS4区序列相当于第1690位至1719位氨基酸。将四条合成肽分别包被于酶标板,经4℃孵育过夜,用150mmol/L 的NaCl,0.05%的Tween-20清洗标板5次,常温封闭2小时后,将血清标本1:10稀释加入反应板,每一份标本分别加入包被不同抗原的4个孔内,为减少不同血清型抗-HCV的交叉反应,每孔内加相应抑制液5μL,常温振荡孵育1小时,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G,常温振荡孵育1小时,洗板后再加入OPD显色剂100μL/孔,室温避光显色15分钟,在492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cut off值测定健康人血清,以光密度均值加2SE来确定检测结果。
1.基因型分布概况
全世界HCV基因型已公认的有Ⅰ/1a、Ⅱ/1b、Ⅲ/2a、Ⅳ/2b、Ⅴ/3a及Ⅵ/3b型。但还没有统一。我国情况,除Ⅱ/1b和Ⅲ/2a占大多数外,极少数地区有Ⅰ、Ⅳ、Ⅴ、Ⅵ型存在。整体上看南方约占80%为Ⅱ型,北方50%为Ⅲ型。
2.流行病学意义
国内外均证明了HCV母婴传播的存在,母子所感染的型是一致的,也有人证明家庭内传播的可能性,主要传播途径为输血。
3.基因分型与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关系
不同基因型患者用
干扰素治疗其疗效明显不同,Ⅲ型患者有效率可达85%,Ⅳ型患者有效率可达70%,而Ⅱ型患者仅有40%。
4.基因分型与疫苗研究的关系
HCV RNA基因组变异很大,尤其是编码外壳蛋白E区变异,且地域性不同导致的基因型差异为疫苗研制带来了困难。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