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的疝内容物进入阴囊内
表现为肿块进入阴囊内
鞘突未闭以及腹壁薄弱是阴囊疝的发病基础
多采取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未发生嵌顿的可复性疝可保守治疗
定义
阴囊疝是指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前、向内、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外环,突入阴囊内。
可复性肿块即进入阴囊的肿块可以回到腹腔内,因而肿块消失,是阴囊疝重要的临床表现,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
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先天性结构异常
婴儿出生后,随睾丸下降而形成的腹膜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成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
当啼哭、排便等致腹内压力增加时,位于腹腔内的肠管、大网膜等进入未闭锁或闭锁不全的鞘突形成疝。
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或萎缩对发病也起重要作用,这种结构的薄弱可诱发阴囊疝的形成。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类
易复性疝
疝内容物常在直立或活动时突入疝囊。
平卧休息后或用手推送后可完全回纳到腹腔。
难复性疝
疝内容物部分与疝囊壁粘连。
平卧或手推均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在突出的途径上受压,不能回到腹腔内。
伴有腹痛和消化道梗阻等临床症状,可伴有肠管静脉淤血。
绞窄性疝
可看作嵌顿性疝病程的延续。
疝内容物不能回到腹腔,而且因供血障碍未能及时处理,可发生肠坏死、穿孔、
腹膜炎,危及生命。
根据疝环缺损程度分类
Ⅰ型
疝环缺损≤1.5cm(约为成年人的1个指尖)。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Ⅱ型
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约为成年人的2个指尖)。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Ⅲ型
疝环缺损≥3.0cm(大于2指)。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
致病原因
鞘膜突未闭,腹股沟区因精索血管、输精管等自腹腔进入阴囊处存在的生理薄弱,是
腹股沟斜疝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腹股沟管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腹横筋膜薄弱,腹内压升高等,综合导致了
腹股沟疝的发生。
高危因素
老年人
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
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
排尿困难,长期增加腹压用力排尿。
腹压增加者
长期慢性咳嗽。
便秘。
重体力劳动。
负重运动。
发病机制
先天性解剖异常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
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
斜疝的疝囊。
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正常人有两种保持腹股沟管完整,并防止腹内容物经内环膨出的机制。
一是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在内环的括约肌作用,当腹横筋膜和腹横肌收缩时,内环内侧的凹间韧带和内环一起被牵向内上方,关闭内环,阻止了疝的形成。
二是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弓状下缘的开闭作用,腹壁松弛时,弓向上突出,当腹压增高时,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同时收缩,不仅使腹股沟管的前后壁紧紧靠拢,而且弓被拉直变平,并向腹股沟韧带靠拢,使弓状缘下方的半月形缺口接近消失,加强腹股沟管区。
如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发育不全,营养不良或下缘过高,不但使腹股沟区更加薄弱,而且丧失了保护性机制,易发生后天性斜疝。
主要症状
易复性斜疝
腹股沟区有可复性肿块,平卧或手推可完全回纳,偶有胀痛。
可看到、触及到阴囊内肿块。
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阴囊内肿块变大,多呈带蒂柄的梨形。
难复性斜疝
阴囊可出现胀痛感。
阴囊内包块不能完全回纳。
滑动疝时盲肠或乙状结肠等成为疝囊的一部分,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约为1∶6。
嵌顿性斜疝
多发生在强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
阴囊内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
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绞窄性斜疝
临床症状多较严重,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缓解,故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存在者,不可认为是病情好转。
绞窄时间较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组织的急性炎症,可表现为肿块表面皮肤红肿。
并发症
嵌顿性疝时,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
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就医科室
普外科
出现或怀疑出现阴囊疝时,可于普通外科就诊,寻求诊治。
急诊科
如出现阴囊内疝块增大、变硬,且无法还纳,伴有明显疼痛时,建议拨打120急救电话,于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等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过腹股沟区有肿块?
是否出现过腹股沟区胀痛不适的感觉?
何时发现的腹股沟区包块?
何时发现的阴囊内包块?
阴囊内肿块大小是否可以变化?
阴囊内肿块是否在站立、腹压增加时变大,平卧时缩小?
阴囊内包块是否影响走路和正常的生活?
有无阴囊内包块突然增大,无法还纳的情况?
病史清单
有无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腹压增高的情况?
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作?
有无糖尿病及血糖控制情况,有无其他慢性疾病?
有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史?
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是否为早产儿?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便常规等。
影像学检查:阴囊彩超、腹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从事强体力劳动史、负重运动史。
早产儿。
临床表现
症状
可看到、触及到阴囊内肿块。
在站立、行走、咳嗽时阴囊内肿块变大,多呈带蒂柄的梨形。
肿块平卧或手推后可缩小或完全回纳腹腔
体征
注意观察咳嗽时局部有无冲击感。
评估疝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有无压痛、能否回纳。
有无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
肠梗阻症状。
肿块表面皮肤有无红肿。
有无发热、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感染征象。
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征象。
透光试验
因疝块不透光,故阴囊疝透光试验呈阴性,而
鞘膜积液多为透光。
幼儿的疝块组织菲薄,常也能透光,易与鞘膜积液混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疝内容物继发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多和
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钡灌肠可见疝囊内有肠管影。
疝嵌顿或绞窄时,腹部X线可见肠梗阻征象。
超声、MRI/CT等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
影像学中的疝囊重建技术常可使
腹股沟疝获得更明确的诊断。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相似点:都表现为阴囊肿大。
不同点:
睾丸鞘膜积液行透光试验多为阳性,而阴囊疝透光试验为阴性,但幼儿的疝块,因组织菲薄,常能透光,勿与鞘膜积液混淆。
睾丸肿瘤
相似点:都表现为阴囊内肿块。
不同点:
睾丸肿瘤时阴囊内肿块大小不变,质地硬,行肿瘤标记物。
睾丸炎
相似点:都表现为阴囊肿大。
不同点:
睾丸炎表现为阴囊皮肤发红、肿胀,可伴寒战、
高热、恶心呕吐等,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超声检查可显示附睾与睾丸肿胀及炎症范围,可见睾丸动脉血流增强。
治疗目的:恢复局部正常解剖结构,避免阴囊疝加重及出现并发症。
治疗原则: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一岁以下婴幼儿
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
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
白天可在回纳疝内容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
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
手法复位
适用人群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复位方法
让患者取头低足高卧位,注射吗啡或哌替啶,以止痛和镇静,并松弛腹肌。
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
复位风险
挤破肠管。
把已坏死的肠管送回腹腔。
疝块虽消失而实际仍有一部分肠管未回纳。
注意事项
复位后还需严密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
腹膜炎或
肠梗阻的表现,如有这些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
由于嵌顿性疝复位后,疝并未得到根治,大部分患者迟早仍需手术修补。
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如有慢性咳嗽、
排尿困难、严重便秘、腹水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或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应先予处理,以避免和减少术后复发。
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下述三类:
传统的疝修补术
疝囊高位结扎术
显露疝囊颈,予以高位结扎、贯穿缝扎或荷包缝合,然后切去疝囊。
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不需施行修补术。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成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单纯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腹股沟疝的复发,需加强或修补薄弱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
无张力疝修补术
使用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
常见术式包括平片
无张力疝修补术(李金斯坦无张力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等。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使用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扯感等优点。
包括经腹腔的腹膜前修补。
手术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
手术部位的血肿和血清肿、阴囊血肿、阴囊积液。
早期伤口疼痛、切口感染。
晚期并发症
慢性疼痛。
迟发性补片感染、补片移位。
复发
各种手术方法均有复发的可能。
疝复发的原因包括
手术操作:术中疝囊分离不彻底,补片固定不妥当,术后血肿、感染等。
患病原因:如胶原代谢障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及腹内压增高等。
治愈情况
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阴囊疝者,大多恢复良好。
嵌顿疝时未能积极治疗可导致
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甚至死亡,病死率约为15%。
现有的各种手术方法治疗
腹股沟疝均有复发的可能,总体复发率在1%~3%。
危害性
严重的阴囊疝可影响患者的行走,导致生活、工作不便。
嵌顿性疝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展成为
绞窄性疝,可因肠穿孔、
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手术患者,术后加强营养,提高手术耐受力和术后恢复的效果。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便秘者给予通便药物,避免用力排便。
生活管理
预防腹压增高
建议患者离床活动时佩戴医用疝带,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
有慢性咳嗽、腹水、便秘、
排尿困难等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而暂不行手术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症状。
预防咳嗽
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咳嗽时用手掌按压,以保护切口和减轻震动引起的切口疼痛。
戒烟。
预防阴囊水肿
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心理护理
注意有无因疝块长期反复突出影响工作和生活而感到焦虑不安,对治疗有无思想顾虑。
了解患者对预防腹内压增高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普及相关医学知识。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应给予更多关怀。
活动管理
出院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未手术人群的护理
未手术患儿
在使用棉线束带法或绷带压深环法时,应注意局部皮肤的血运情况,睡觉时可不用。
避免长时间的哭闹,防止嵌顿疝的形成。
未手术老年人
可使用医用疝带,并定期复查,注意监测阴囊疝的进展。
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
病情监测
术后患者
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身体变化,观察局部切口的愈合情况、有无发生切口感染。
保守治疗患者
注意是否有疝块突然增大、发硬、触痛明显、不能回纳等症状,警惕嵌顿疝的发生,如有异常立即就诊,并配合处理。
患儿经保守治疗后,应定期复查,明确治疗效果,评估是否需手术治疗。
随诊复查
未手术者,可出现病情加重可能;手术者可能出现复发的可能。
根据病情由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复查方案,患者应遵医嘱复查。若疝复发,应及早诊治。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查体、腹部彩超或CT等检查。
预防
运动管理
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有太极拳,游泳,慢跑、散步等,通过这些运动来增加腹部肌肉的强度。
避免提、拉、举、抬重物,避免其它重体力劳动,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大便通畅
平时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定量饮用温水。
如有排便困难,请及时就诊,不可讳疾忌医。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如有前列腺增生症导致排尿困难,可给予药物或手术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