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疝

更多功能

阴囊疝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腹股沟斜疝的疝内容物进入阴囊内
表现为肿块进入阴囊内
鞘突未闭以及腹壁薄弱是阴囊疝的发病基础
多采取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未发生嵌顿的可复性疝可保守治疗
定义
阴囊疝是指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前、向内、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外环,突入阴囊内。
可复性肿块即进入阴囊的肿块可以回到腹腔内,因而肿块消失,是阴囊疝重要的临床表现,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
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先天性结构异常
婴儿出生后,随睾丸下降而形成的腹膜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成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
当啼哭、排便等致腹内压力增加时,位于腹腔内的肠管、大网膜等进入未闭锁或闭锁不全的鞘突形成疝。
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
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或萎缩对发病也起重要作用,这种结构的薄弱可诱发阴囊疝的形成。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类
易复性疝
疝内容物常在直立或活动时突入疝囊。
平卧休息后或用手推送后可完全回纳到腹腔。
难复性疝
疝内容物部分与疝囊壁粘连。
平卧或手推均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在突出的途径上受压,不能回到腹腔内。
伴有腹痛和消化道梗阻等临床症状,可伴有肠管静脉淤血。
绞窄性疝
可看作嵌顿性疝病程的延续。
疝内容物不能回到腹腔,而且因供血障碍未能及时处理,可发生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危及生命。
根据疝环缺损程度分类
Ⅰ型
疝环缺损≤1.5cm(约为成年人的1个指尖)。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Ⅱ型
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约为成年人的2个指尖)。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Ⅲ型
疝环缺损≥3.0cm(大于2指)。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
Ⅳ型:复发疝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