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成分
大黄、黄连、
三七、
白芷、阿胶、
龙骨(煅)、
白及、
没药(制)、
海螵蛸、
茜草、龙血竭、
甘草、珍珠、
冰片。
性状特征
致康胶囊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浅灰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及粉末;气味微香,味道辛凉、微苦。
制剂规格
胶囊剂,每粒装0.3克。
用途
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治疗病证
用于治疗崩漏、呕血、便血等出血症状。
用于治疗由于热灼血脉、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导致的出血证。临床表现为
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血色鲜红、夹血块等症状。
内痔出血严重吃致康胶囊有用吗
内痔出血严重,吃致康胶囊作用不大,应当及时通过其他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处理。
致康胶囊属于一种中成药物,主要成分为三七、大黄、龙血竭、冰片、珍珠等。具有化瘀止血、清热凉血(用清热的方式来缓解血热)等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吐血或者便血等症状,对于痔疮引起的出血有一定缓解效果。
但内痔出血严重,意味着内痔疮的情况进一步加重,有可能已经进展到二期内痔疮,单纯吃致康胶囊,不能起到完全治疗的效果。必要时应通过注射硬化剂、内痔疮结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等方法治疗,去除病灶,改善出血。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药物需要严格遵医嘱服用,不可自行购买使用。
致康胶囊主治什么病症
致康胶囊主治创伤性出血、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呕血及便血等病症。
致康胶囊属于中成药,是由大黄、三七、白芷、阿胶、黄连、龙骨、白及、没药、海螵蛸、茜草、龙血竭、甘草、珍珠、冰片等成分组成的,具有清热凉血止血、化瘀生肌定痛的功效。用于创伤性出血、崩漏、呕血及便血等。
患者在服用致康胶囊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应尽量避免饮酒及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同时并避免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如需长时间超剂量服用时,需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其不良反应与禁忌证尚不明确。
致康胶囊为处方药,与其他药物合用可能会影响药效或增加毒副作用,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师的处方用药,不可盲目用药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如何用药
服用时间:最好在饭后服用。
服用方法:按照说明书,口服。
服用剂量:一次2~4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温馨提示
儿童一定要在成年人的监护下服用。
致康胶囊一般吃多久可以停药
由于临床药物服用时间与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致康胶囊一般吃多久可以停药”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不可一概而论。此外,根据药品使用说明,致康胶囊若需长时间服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致康胶囊由大黄、黄连、三七、白芷、阿胶、龙骨、白及、没药、海螵蛸等组成,具有清热凉血止血、化瘀生肌定痛的功效,临床可用于创伤性出血、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呕血及便血等病症的治疗。
在使用时应注意该药服药期间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此外,该药对于孕妇禁用。
如需使用致康胶囊的患者,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治疗。
用药须知
致康胶囊为处方药物,需要凭借医师处方或者在医师的指导下购买使用。
患有高血压、
肝病、肾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过敏体质者谨慎使用。
孕妇禁服。
哺乳期妇女如需用药,请务必咨询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遵医师指导使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目前不清楚。
用药注意
服用致康胶囊期间,忌恼怒、忧郁,需保持心情舒畅。
目前不清楚哪些药物会与致康胶囊相互作用,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咨询医生,以防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目前研究在治疗剂量内服用致康胶囊,未发现有血栓形成倾向,长时间超剂量服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按照用法服用致康胶囊,服药过程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需要去医院就诊。
致康胶囊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温馨提示
不要自行根据症状盲目加量、减量服用,也不可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长期服用。
出现不适症状时请停药,并及时去医院就诊,以确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调换药物。
不要盲目听信广告宣传使用中成药。
不要随意把所用中成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药物应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密闭保存于阴凉干燥的地方。
如果希望了解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妇科千金片和致康胶囊能一起吃吗
妇科千金片和致康胶囊可以一起吃,二者之间不存在配伍禁忌。
妇科千金片主要是由千斤拔、穿心莲、当归、金樱根、鸡血藤、功劳木、单面针、党参等药物组成的。功效是除湿清热,益气化瘀。可以用来治疗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腰骶酸痛,小腹疼痛等症状。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尚未明确,孕妇慎服。
致康胶囊主要是由大黄、黄连、白芷、三七、白及、醋没药、阿胶、龙骨、龙血竭等药物组成的。功效是清热凉血止血。可以用来治疗创伤性出血,呕血及便血等。服用本药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孕妇及过敏体质者不可以服用本药。
二者的组成成分中不存在配伍禁忌,所以可以一起使用。
药物服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身体不舒服,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