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原发于胰岛细胞的肿瘤
可出现内分泌激素过度分泌症状及肿瘤压迫症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是手术及药物治疗
定义
胰岛细胞瘤(pancreatic islet cell tumors),是起源于胰腺内分泌组织(胰岛)的一大类罕见
肿瘤。
本组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很大,既可表现为惰性生长,也可以表现为侵袭性生长,甚至在早期就发生转移,而且生物学特性可能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胰岛介绍
胰岛是胰腺组织中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每个胰岛都是一个复杂的微器官,由上千个分泌细胞组成。
胰腺的内分泌功能是由胰岛来完成的。胰岛是人体内控制血糖动态平衡的中心。
分类
从临床角度,根据患者是否出现由肿瘤激素分泌导致的相应症状,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肿瘤。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可出现各种内分泌紊乱症状,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多发生于胰腺体尾部(该处胰岛组织较胰头多),多数单发,甚至为微小肿瘤,瘤体呈类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包膜不完整,可向周围胰组织浸润。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下,女性较多见,占胰岛细胞瘤的60%~90%。
常为单发,多数为良性,多位于胰腺体尾部,体积一般较大,可达5~10cm。
瘤体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包膜完整,瘤内常有不同程度出血和囊变,间质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可伴玻璃样变。
发病情况
胰岛细胞瘤占
胰腺肿瘤的2%~5%,年发病率<1/100000,近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与腹部影像技术和
内镜检查的大量应用有关。
该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出现,但以30~60岁最多见,女性稍多于男性,多数为散发,少数患者有肿瘤家族史。
致病原因
胰岛细胞瘤是一组异质性很大的肿瘤,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以及临床进程差异明显,约有90%的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为散发性,小部分与家族性遗传综合征有关。
遗传综合征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Ⅰ型(MEN-1)
遗传型最常见于MEN-1综合征,约30%~80%的患者可出现胰岛细胞瘤,多为较小的多发无功能性肿瘤,大多数分化较好,与MEN1抑癌基因突变有关。
VHL病(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
本病中胰岛细胞瘤发病率约为15%,一般为较小的多发的无功能性肿瘤,很少发生肝转移,预后较散发者好,VHL基因突变在散发型中罕见。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
本病患者中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发病率不足10%,NF1基因突变引起相关通路活动增加,可能促进
肿瘤向恶性进展。
结节性硬化症(TSC)
TSC中胰岛细胞瘤更为罕见,仅在1%的患者中出现,主要为无功能性肿瘤。
散发型肿瘤
发生过程中不仅包括典型的基因突变,染色体改变、基因融合等也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肿瘤的发生还牵涉到表观遗传学的改变。
诱发因素
胰岛素瘤常因饥饿、饮酒、感染、活动过度等应激而发病,多数由偶发至频发,逐渐加重,甚至每天发作数次,发病时间可短至数分钟,长至持续数天。
其余肿瘤尚无明确的诱发因素。
主要症状
由于胰岛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因此胰岛细胞瘤的症状以激素过度分泌引起的各种症状为主。
内分泌激素过度分泌症状
胰岛素瘤
肿瘤细胞可产生
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症状多于清晨空腹时出现。
Wipple三联征: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口服糖块或静脉给予
葡萄糖后症状立即消失。
低血糖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饥饿感、出汗、心悸、手抖。
低血糖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意识模糊、行为异常、昏迷、记忆力下降。
胃泌素瘤
肿瘤细胞可产生
胃泌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可有腹痛、腹泻,偶有呕血。
可出现卓-艾综合征,以高胃泌素血症、高胃酸分泌以及
消化性溃疡为特点,表现为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腹泻。
胰高血糖素瘤
可出现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
部分患者可出现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唇炎等。
血管活性多肽瘤
可出现严重水样腹泻、脱水。
部分患者可出现胃酸过少、皮肤潮红等症状。
生长抑素瘤
可出现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
可伴有胆囊疾病,还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
胰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
肿瘤压迫症状
是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常见症状,为肿瘤生长压迫周围脏器或是肿瘤转移所致。
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可出现
梗阻性黄疸。
其他症状
某些恶性程度较高的胰岛细胞瘤可转移到全身多个部位,引起不同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功能损伤的症状,如
黄疸、腹水等。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若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于消化内科。
出现频繁发作或者持续性低血糖症状,或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可就诊内分泌科。
出现高血压症状,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普外科
当体检发现胰腺占位,或者已经确诊为胰岛细胞瘤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时,建议及时就医。
肿瘤科
若患者已经确诊为胰岛细胞瘤,考虑进行抗
肿瘤治疗时,可就诊肿瘤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清晨空腹时是否有自发性低血糖表现,如饥饿感、心悸、头晕、乏力等?
是否有多食、多尿、多饮及体重下降的症状?
是否有腹泻、腹痛等症状?
这些症状多久了?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肿瘤病史?直系亲属是否有肿瘤病史?
既往是否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既往是否有长期不规律饮食、过度劳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各项激素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CT、MRI、内镜超声等。
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两部分。
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定性诊断的关键,而定位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发现。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长期饮酒吸烟、长期不规律饮食、慢性
胰腺疾病、
肿瘤疾病或肿瘤家族史等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主要表现为激素过度分泌导致的症状,如低血糖、
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症状、
库欣综合征、腹泻等。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肿瘤压迫症状,如腹痛、呕吐、
梗阻性黄疸等。
体征
部分患者可于腹部触诊时触及肿块或转移病灶,部分病人压痛明显。
淋巴结转移时可触及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多为无痛性。
实验室检查
各项激素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相应的激素刺激或抑制实验,以进一步判断病情。
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检查
是胰岛细胞瘤常用的
肿瘤标志物,大多数患者均有升高。
敏感程度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大小。
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判断疾病进展及复发情况。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在与神经内分泌组织起源有关的肿瘤中可明显升高。
可用于鉴别非神经内分泌肿瘤
影像学检查
CT
多采用增强后动态CT扫描,可较为清晰地显示病变。
若肿瘤较小,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影;若肿瘤较大,则可表现为肿块周围强化显著,部分肿瘤可显示中央部位有低密度坏死灶,密度不均匀。
磁共振(MRI)
在检测较小的胰腺病变和肝转移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病灶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锐利;动态增强扫描时,由于病灶血供丰富,早期即出现明显强化,持续时间长。
内镜超声
内镜超声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胰腺影像,尤其是胰头和胰体部位肿瘤,但对胰尾进行检查时受到限制。
可表现为边界清晰、光滑、规则、呈圆形的低回声肿瘤,部分肿瘤可有囊性变,肿瘤尾部的胰管无明显扩张。
彩色多普勒可发现肿瘤内血供丰富。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部分胰岛细胞瘤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可使用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协助肿瘤定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可用于评估疾病临床分期,也可用于治疗后随访根治。
术中超声定位
对于术前无法检出或定位,但仍怀疑存在激素分泌型胰岛细胞瘤的患者,术中超声可对胰腺进行高分辨率检查,检出肿瘤的敏感性高。
病理活检
可通过内镜超声钳取病变组织活检,或是手术切除病灶后进行活检,以明确疾病类型及病理分级,指导治疗及预后。
分级
G1
低级别,核分裂象/10HPF(高倍视野)<2,Ki-67比例≤2%。
G2
中级别,核分裂象/10HPF在2-20之间,Ki-67比例为2%~20%。
G3
高级别,核分裂象/10HPF(高倍视野)>20,Ki-67比例>20%。
鉴别诊断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由于其较典型的CT表现以及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候群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较易诊断。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胰腺癌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胰腺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较大,直径常超过10cm,胰腺癌肿块相对较小。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属多血管性病变,增强扫描后肿块密度一般高于正常胰腺,胰腺癌则相反。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瘤体钙化率较高(20%~25%);胰腺癌则较少(2%)。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一般不出现胰腺后方动脉周围的侵犯,如腹腔动脉干及肠系膜上动脉等,而胰腺癌常见。
胰腺囊腺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胰腺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影像学上常表现为周围显著强化的高密度影,部分肿瘤可显示中央部位的低密度坏死灶,密度不均。
胰腺囊腺瘤可分为浆液性及
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厚薄不均,常为大囊,少数由多个小囊组成,分隔菲薄,可见蛋壳样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有轻度强化。
胰腺假性囊肿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胰腺占位性病变。
不同点: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影像学上常表现为周围显著强化的高密度影,部分肿瘤可显示中央部位的低密度坏死灶,密度不均。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症状,最大限度根治
肿瘤,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确定治疗方案需要依据肿瘤的分化程度及病变范围决定,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胰岛细胞瘤可能因功能性分泌导致各种代谢紊乱,如低血糖、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等,需要对症治疗,以保持内环境稳定。
手术治疗
除非合并有危及生命的其他疾病或手术风险极高,通常建议手术切除。
胰岛素瘤
所有
胰岛素瘤均应尽可能手术切除,手术方式首选腹腔镜下切除,术前需经过CT、MRI等精确定位。
如果肿瘤距离主胰管>2mm,可行肿瘤剜除术;如肿瘤位置较深,可根据肿瘤部位进行规则性胰腺切除术。
胃泌素瘤
对于局限性
胃泌素瘤患者(不伴有MEN-1综合征的患者),建议行根治性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
对于合并有MEN-1综合征或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如<2cm不建议手术治疗,如>2cm则建议行肿瘤剜除术。
由于质子泵抑制剂疗效显著,目前已不推荐胃大部切除术。
其他罕见分泌肿瘤
由于大多数罕见分泌肿瘤较大且易发生肝转移,建议行
胰腺肿瘤根治术联合淋巴结清扫。
具有
库欣综合征的患者如果肿瘤难以完全切除,部分患者可考虑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
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胰岛细胞瘤
如果经药物治疗后转为可切除病灶,且患者可以耐受手术,应考虑手术切除。
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患者,采取减瘤手术或是姑息性原发灶切除术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胰岛素瘤
少食多餐、静脉输注葡萄糖来调节血糖。
长效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可用于治疗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胰岛素瘤。
胃泌素瘤
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H2受体抑制剂(
西咪替丁)或是质子泵受体抑制剂(
奥美拉唑)。
其他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对于胰高糖素瘤、血管活性多肽瘤可能有效。
出现库欣综合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
美替拉酮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米非司酮可在高皮质醇血症时使用。
无法手术或转移性胰岛细胞瘤
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可改善除
生长抑素瘤之外的大多数胰岛细胞瘤分泌。
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及转移性胰岛细胞瘤可考虑全身化疗,常用方案有链脲霉素联合5-
氟尿嘧啶或阿霉素,铂类联合
依托泊苷等。
靶向治疗:舒尼替尼和依维莫司对转移性胰岛细胞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及耐受性。
肽受体放射性同位素治疗:仅适用于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肿瘤,可作为晚期肿瘤的治疗选择。
治愈情况
胰岛细胞瘤预后差异大,主要依据具体
肿瘤类型等判断。
分化好、可以完整切除的肿瘤预后好。有恶性倾向或伴有转移的肿瘤预后差。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与一般人群并无不同。即便是恶性胰岛素瘤患者,也可能有较长的生存期。
有研究结果显示,10名转移性胰岛素瘤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其中9名患者长期存活,达到25年的生存期。
胃泌素瘤
60%以上的
胃泌素瘤为恶性,病人就诊时多已出现肝脏和淋巴转移。
肝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不到50%,而无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为90%。
预后因素
胰岛细胞瘤目前还没有独立的预后因素,但肿瘤共有的预后因素也适用于胰岛细胞瘤。以下因素常导致预后不良。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分级较高),恶性程度高,恶变的倾向较大,如病理分级为G3等。
未及时发现及治疗,处于较晚的分期,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或是远处转移,如肝转移等。
高龄,一般情况差。
心、肺、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功能障碍。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及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粥、面条、瘦肉、新鲜果蔬等。
应避免饮酒、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管理
如能耐受,可进行中等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保持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支持
应积极倾听、支持、劝慰、谅解患者,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
病情监测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腹痛、腹胀、腹泻、贫血、消瘦、血糖异常、电解质异常等症状有无加重。
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患者要注意有无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注意有无出现发热、畏寒、咳嗽、
咳痰等继发感染的表现。
随诊复查
所有胰岛细胞瘤均有恶性潜能,应该严格遵医嘱长期随访。
局限性
肿瘤根治性切除后通常6-12月随访一次,需持续约5-7年。已有转移的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
复查项目主要包括各项激素检查、血清CgA检查,腹部CT、MRI等检查。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预防
本病目前没有权威的预防策略,但以下措施可有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加强果蔬摄入,注意食品卫生。
避免过度烟酒等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避免长期不规律饮食、过度劳累等情况。
积极有效治疗胰腺炎症等良性疾病或癌前病变。
重视定期体检,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