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为腰部、下肢的疼痛或活动异常
多由先天性发育不良、退行性变、创伤、疾病等因素导致
症状较轻者采取非手术治疗;症状严重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腰椎滑脱症不可自愈,要及时治疗
腰椎滑脱是什么?
定义
腰椎滑脱症是指一个椎体相对于其下位的椎体产生了向前、向后或侧方滑移的病变,是脊柱滑脱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分类
腰椎滑脱症根据病因分类。
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多由先天性骶骨关节突或第5腰椎椎体后方结构断裂引起。
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椎板峡部断裂引起的腰椎滑脱,多发生在腰骶部。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主要是腰椎后方的小关节退变而引起的滑脱,常伴有腰椎管狭窄。
外伤性腰椎滑脱症:由脊柱峡部以外部位骨折引起。
医源性腰椎滑脱症:由腰椎手术等医疗操作导致。
发病情况
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
椎弓崩裂发病率为6%~7%,其中约一半可发生滑脱。
与遗传有关,因此家族性发病者较多。
多发生于儿童,在运动员和军队新兵中出现有症状和无症状峡部骨折的概率较高。
发病年龄为4岁以后,以12~16岁发病率最高。
男女发病比例为2∶1,女性严重滑脱多见。
常发生在第5腰椎~第1骶椎。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率随年龄增加,45~75岁为3.5%~17.3%。
成年人腰椎滑脱的发病率为3%~4%,男女间的比例为2∶1。
常发生于第3~5腰椎。
退行性腰椎滑脱还可分为单节段滑脱和多节段滑脱,单节段滑脱较多节段滑脱多。
单节段滑脱还可分为前滑脱和后滑脱。前滑脱常见于女性,而后滑脱多见于男性。
腰椎滑脱症如何矫正?
腰椎滑脱症症状较轻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症状较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戴腰围或支具、腰背肌锻炼、腰部理疗,局部封闭,服用相关药物。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腰椎管减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等,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腰椎滑脱症的症状是持续性的吗?
很多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症状不是持续性的,因此断续、反复发作的
腰腿痛也不能大意的。
腰椎滑脱症的典型症状是出现长期、反复下腰痛、腿痛,站立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但不同的患者症状存在很大的差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甚至有些患者仅在影像学资料上发现异常,尚未出现临床症状。
腰椎滑脱症发作时可以站吗?
腰椎滑脱症发作时不建议站立,应卧床休息。
腰椎滑脱症急性发作时会出现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站立会增加腰椎压力,加重疼痛。
卧床休息可缓解腰背部疼痛,也可缓解对腰部神经根的压迫,进而缓解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还需佩戴腰围或支具等辅助治疗。症状明显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致病原因
腰椎滑脱症的真正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以下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腰椎的结构缺损,连接松弛,进而导致腰椎的滑脱。
先天性发育缺陷
腰椎在发育时,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发育时两个骨化中心会逐渐愈合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愈合,则会导致先天性峡部崩裂不连,易引起腰椎滑脱。
也可因骶骨上部或第五腰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滑脱,但这种情况下峡部并无崩裂。
急性外伤或后伸性外伤
外伤导致的急性骨折,可致腰椎滑脱,这种情况多见于竞技运动类活动中或劳动搬运工。
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
人体长时间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进而致腰椎滑脱。
退变性因素
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磨损,关节突变的水平,发生退行性改变。
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
但在此类型中,腰椎峡部仍然保持完整,又称为假性滑脱,多见于老年人。
病理性因素
多由于全身或局部
肿瘤或炎症病变,累及腰椎,使椎体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病理性滑脱。
医源性因素
腰椎手术时,如果腰椎后方过分减压,可导致医源性腰椎滑脱症。
其他
超重、怀孕、激素水平降低、营养不良等,也可能与腰椎滑脱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腰椎滑脱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并非所有的滑脱都有临床症状,且不同的患者可能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不一。
主要症状
以下症状往往于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可缓解。
腰骶部疼痛
疼痛可在劳累后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
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坐骨神经痛
腰椎滑脱时,神经根受到压迫或者牵拉,可有
下肢放射痛,常伴有麻木。
间歇性跛行
即随着行走距离的增多,会出现腰背痛、患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此时蹲下或坐位休息一段时间症状可缓解,再行走时症状又出现,称为间歇性跛行。
姿势异常
因腰椎神经受损,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
肌力下降。
表现为走路姿势异常。
其他症状
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可出现下肢乏力、腹股沟和会阴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感觉腰部
钝痛,或者腿部疼痛、麻木、乏力等,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劳累或扭伤后出现下肢无力、腹股沟和会阴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临床症状较多者,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发作频率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患者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以防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哪个部位疼痛?
腿部是否伴有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
什么情况下疼痛会加重?
日常走路受影响吗?
排尿、排便正常吗?
病史清单
家属中有患腰椎滑脱症的吗?
腰部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神经营养药物(口服):维生素B12、甲钴胺
诊断依据
依据腰背部疼痛不适、坐骨神经痛等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等,可以诊断。
病史
患者可有本病家族史、外伤史、慢性劳损史,或者腰椎
肿瘤或炎症病变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有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
间歇性跛行、行走姿势异常等;滑脱严重时,可出现下肢乏力、腹股沟和会阴部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体征
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
检查时,腰椎前凸增加,第五腰椎或第四腰椎棘突向后隆起,第四腰椎与第五腰椎,或第四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间有台阶感。
腰椎向前弯曲受到限制。
直腿抬高试验时,膝盖后窝处有紧张感。如果腰部有神经根受到压迫,直腿抬高试验还会呈阳性。
一些肌肉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退行性腰椎滑脱
检查时,腰椎没有明显棘突台阶状感,但可能有腰椎侧凸或后凸畸形。
腰椎向前弯曲正常,但后仰会受到限制。
出现神经症状者,大都是腰5神经根受累,常表现为小腿外侧及足背内侧痛觉减退,趾背伸的力量减弱。
腰4神经根受累时,膝上前内侧感觉减退,膝反射减弱。
骶1神经根受累时,足外侧痛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腰椎滑脱症的重要手段。
X线检查
是腰椎滑脱症的重要检查项目。
一般会有站立位正位摄片、侧位摄片,以及腰部45°倾斜正位摄片、侧位摄片。
如果是先天性椎弓崩裂性滑脱,X线片上可显示椎弓峡部有裂隙。
通过X线检查,可了解腰椎滑脱的严重程度,根据椎体移位的程度分为Ⅰ~Ⅳ度滑脱。
Ⅰ度滑脱椎体移位不超过其宽度的1/4。
Ⅱ度滑脱椎体移位为1/4~1/2。
Ⅲ度滑脱椎体移位为1/2~3/4。
Ⅳ度滑脱椎体移位超过3/4。
也有医生将滑脱椎体与下位椎体完全错开定义为V度滑脱,或称之为椎骨脱离。
CT检查
CT检查可明确腰椎滑脱症引起椎管狭窄的病因。
可更明确判断椎弓峡部是否有裂隙。
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可清晰显示腰椎的退变程度及椎间孔狭窄的详细情况。
如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MRI检查可了解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受压情况。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根据感觉异常的肌肉和皮肤,定位受损神经,也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对外周神经病等的鉴别很有帮助,如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鉴别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点:都有腰骶部疼痛,以及大腿疼痛、麻木等。
不同点:腰椎滑脱症中,有些人腰椎棘突间会有台阶感,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没有。二者可通过体格检查及影像检查鉴别。
腰椎结核
相似点:都有腰骶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等症状。
不同点:
腰椎结核患者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可以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检查鉴别。
腰椎肿瘤
相似点:都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等症状和表现。
不同点:腰椎肿瘤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并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二者可通过MRI检查以及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鉴别。
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点:都具有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不同点:闭塞性脉管炎因
血管痉挛、
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供血不足、缺血而引起症状。二者可通过动脉造影、肢体超声多普勒等鉴别诊断。
其他
腰椎滑脱症和
腰背肌筋膜炎、
梨状肌综合征等,都有着相似的症状,如果有腰骶部疼痛,应尽快去医院就诊,医生可通过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鉴别诊断各种疾病。
治疗原则
一般来说,腰椎滑脱症症状较轻者可非手术治疗。
症状较重,或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史短、症状轻、无明显滑脱的患者,或单纯峡部裂患者及年龄大、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目的是缓解腰椎滑脱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缓解腰背部疼痛,也可缓解对腰部神经根的压迫,进而缓解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戴腰围或支具
使用腰围或支具固定制动,可减轻腰椎压力,缓解腰痛、腿痛。
当腰部急性发作疼痛时,可佩戴腰围或支具,缓解症状。
应注意的是,不应长期佩戴腰围、支具,否则腰背部肌肉长时间不活动、锻炼,有萎缩的可能。
腰痛和腿痛缓解后,就应卸下支具,适当进行腰背肌的锻炼。
腰背肌锻炼
加强腰背肌锻炼,可增强腰椎韧性,缓解腰部症状。
适当的有氧锻炼,也可减轻体重,进而减轻腰椎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常用腰背肌锻炼动作包括五点支撑法、直腿抬高等。
禁止进行会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减轻肌肉疲劳,对缓解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红外线光疗法、热疗法等。
推拿、针灸、按摩
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症状加重,应慎重。
针灸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疗效。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
疼痛严重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缓解,具体用药应遵医嘱。
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口服药物包括布洛芬、
双氯芬酸等,少数腰椎滑脱症者经常使用此类药物,会引起恶心、呕吐、胃灼烧感等不良反应。
外用药物可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发挥镇痛作用,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包括双氯芬酸、酮洛芬、布洛芬等,剂型有乳胶剂、溶液剂、贴剂、喷雾等。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无效者,可使用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麻醉药
适用于局部封闭治疗,通过抑制神经功能,减轻疼痛。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注射。
此种疗法并不经常使用。
神经营养药物
如果伴有坐骨神经受累、神经根受损等症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抗抑郁药
部分腰椎滑脱症者,因疾病状况一直不好转、影响正常生活,而焦虑、抑郁。
抗抑郁药可作用于中枢系统,对慢性疼痛有缓解作用,还可促进睡眠。
但对非抑郁者疗效不明显。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Ⅱ度以下腰椎滑脱,并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或原有的下腰痛症状加重,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伴发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出现下肢根性放射痛及
间歇性跛行,或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病程长,有逐渐加重趋势。
Ⅲ度以上的严重腰椎滑脱。
手术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腰椎管减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等,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评估,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术后并发症
感染
感染一般发生于术后 10~30 天。一般来说,术后愈合拆线前,应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沾水。合理换药可避免感染,使伤口较早愈合。
出血
术中没有发现潜在出血点,或是术后手术部位受到牵扯,容易导致出血、血肿,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
神经损伤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导致神经损伤,引起相应的症状。
如腰部神经、马尾神经损伤等,可导致腿部麻木无力,排尿或排便无力、不能控制等。
其他
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螺钉断裂、滑脱复发等。
术后注意事项
卧床休息
手术后要使用硬板床,尽量平躺,保持脊柱稳定。
手术后初期都需要卧床休息,以减轻腰椎压力。
疼痛护理
手术后,如果疼痛难忍,可以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预防感染
尤其是通过手术治疗者,要保持伤口干燥、洁净,避免与水接触。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体位护理
定时翻身,保持胸、腰、臀一条直线,轴线翻身,防止腰部扭曲。
下床时,应俯卧后腿着地,慢慢爬起。
适当活动
根据手术的情况,遵医嘱尽快下地活动,避免负重。
手术1周后,可以进行两侧或一侧的直腿抬高练习,以减少神经根粘连。
手术2周后,可以进行屈髋、屈膝的练习。
可以佩戴腰围,加强支撑,但佩戴时间不应超过1个月。
饮食护理
多吃芹菜、苹果等富含
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
治愈情况
腰椎滑脱症预后与治疗方法、病人的配合程度以及术后功能康复等因素密切相关。
经规范治疗后,患者症状会有明显的改善。
总体来说,早期、规范治疗,对于取得满意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危害性
腰椎滑脱引起腰腿部持续性疼痛,不能长时间走路、站立。
疾病进展到后期,还会影响走路姿势,甚至不能进行体育活动,容易引起脚踝扭伤或跌倒。
腰椎滑脱症可合并或继发腰椎小关节炎、腰背肌劳损、骨结构改变、神经根受压、腰椎管狭窄等。
日常管理
生活习惯
应注意休息,作息规律,避免劳累。
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搬重物。
活动时注意保护腰部,避免受到创伤。
控制好体重,避免超重引起腰椎压力增大。
及时添加衣物,也可以使用护具,腰部尽量避免受凉、受潮。
日常锻炼可以选择慢跑、打太极,尽量避免篮球、排球等激烈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时避免碰撞、跌倒,并且注意运动时间,不要过度运动。
注意调整心态,不要过于悲观或着急。
饮食管理
饮食应清淡(少油、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啡、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建议肉类优先食用鱼禽类,减少猪肉、牛肉等红肉的摄入。
多吃燕麦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营养神经,缓解疼痛。
疼痛发作时严禁饮酒,缓解期建议少喝或不喝酒。
随访复查
随诊复查可检查恢复情况,还可请医生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无论是接受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都需要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睡眠时床不应太软,应稍微硬一些。
如果需要弯腰拿东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后慢慢起身,尽量不弯腰,以减少对腰椎间盘的压力。
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强健体魄。
及时增加衣物,避免腰部受凉。
控制好体重,避免超重引起腰椎压力增大。
注意矫正不良姿势
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的人,需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
加强锻炼
需加强腰背部的肌肉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常用腰背肌锻炼动作包括五点支撑法、直腿抬高等。
可进行一些不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强身健体的同时,可缓解腰部症状,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锻炼时,应注意保护腰骶部,避免外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